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明以来青花瓷器的风格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明清时期至今,青花瓷器变化丰富、风格独特,凭借不同时代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瓷绘技法以及瓷绘内容,形成了青花器淡雅清新、细腻凝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瓷绘技法上,以单线勾勒、平涂填染为主形成的青花器,偏向图案化,有着严谨、朴素的风格;以细笔白描的笔法所绘的青花器,多表现花卉,注重用线、婉约雅艳;而以写意笔法逸笔草草、率意洒脱,呈现出绘画艺术和瓷器的完美结合,有着唯美、创新的特征。
  青花;装饰方法;绘画;演变;风格
  青花瓷胎质青白细腻、釉面光润透明,加之绘画的素雅宜人,享誉世界。青花作为在1300℃左右高温烧造的釉下钴料彩绘瓷,呈现出风格各异、神秘魅惑的蓝色,是历代陶瓷学者追求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风格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将瓷绘技法和艺术风格关联起来的研究还不多,且大多是泛泛而谈、一笔带过。而此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下、不同制作人员或者是艺术家的艺术功力及创作目的关联性研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的青花瓷应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瓷胎清白细腻、釉面纯洁透明;以钴料描绘的蓝色图案纹饰表现技法艺术特征明显;釉下彩绘工艺技术的精熟掌握。研究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民窑或者官窑青花瓷中绘画艺术形象特征,需要明确从艺术创新、绘制表现的角度开展探讨,并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揭开青花瓷器艺术的独特魅力。孔六庆先生曾经在其《景德镇陶瓷:跨世纪的思考—景德镇考察手记》一文中提出“陶瓷绘画”的概念:“陶瓷绘画”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一种装饰形式的专门的单项发展,由于追求绘画的意趣而形成特色。①强调其有相对的独立性及创新性。
  从元代后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瓷绘装饰在不断演化发展着,使青花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风格。瓷绘的内容变化丰富,瓷绘的技法也风格迥异。总的来说,青花的瓷绘内容和瓷绘技法虽然受到创作者艺术水平和目的、材料以及惯用表现技法的影响,但依然是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般的表现方法有单线勾勒、细笔白描、写意描绘、双勾填染、分水渲染等。
  单线勾勒在明洪武、永乐等时期应用最多,其时仍采用的进口“苏麻离青”,呈现出清翠浓艳的色泽,浓艳处多凝集成银黑色结晶斑,并有晕散。由于材料珍稀,并不做大面积的填色与渲染,多用单线勾勒后,小笔描画,表现缠枝花卉居多,纹饰大多延续元青花的饱满、密集、均匀的样式。在这样的画法影响下,大型的器物装饰起来就复杂的多。用这种笔法装饰的青花器,除主题缠枝花卉外,口沿多饰回文、颈部多饰蕉叶纹或涡纹,肩多绘变形莲瓣纹,足部多有莲瓣纹或回文,艺术风格以清新淡雅、凝重古朴为主。到了清代,国产青花料的发展使得青花彩绘更加明净、层次更多,而山水画的应用描绘也使得青花器上多了小桥流水、远山近树,成了类似画卷的形式。
  双勾填染的方法是先用深色青料双勾轮廓,再用更多的浅色料平涂或渲染。双勾的线条一般纤细而流畅,有国画描绘的特征,纹饰色调层次鲜明,在明成化时期就被大量的使用。后又不断发展,分染也在清初出现,国画用笔用色的讲究也在青花器上逐渐形成。明成化中期以后,青花料开始使用江西乐平产“陂塘青”,该色料青色淡雅、性能稳定,与“苏麻离青”不同,难以流散、也不会形成铁锈斑,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匀静秀美、细腻精致艺术风格。同时,晚明时期写意文人画的流行,以及官窑衰微、民窑兴盛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写意性更强的双勾填色,用大笔填图或渲染,率性爽朗,有的填色往往超出轮廓线以外,改变了前期的工细严整、图案化。
  细笔白描是用浅淡的青料勾勒线条,不做渲染,类似国画白描,早期用石青或回青,后期用浙料,这样的描绘蓝中泛灰、发色浅淡,极宁静庄重。《饮流斋说瓷》中有“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为精”,这样的形式应该是受到徽州版画业影响的结果。徽州与景德镇相临近,画工们对于版画中丰富多彩、优美动人的戏曲故事画翻版甚多。此时的风格写实而清秀,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
  写意描绘的方法主要在民窑青花中运用,因为民窑画工并非专业画家,也没有官窑的严格束缚,故多草写画意,出现了“一笔字”、“一笔花卉”等形式。此种画法所呈现的纹饰效果简练、随意、自由,有减笔变形、豪放夸张,有大写意的样式,线条行云流水、富于节奏。到后期,则简化为寥寥几笔,几乎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典型代表是明代天启、崇祯时的婴戏图等。这样形式的出现,跟当时以徐渭为代表的写意文人画家强调个性、直舒性灵美学主张相关联,也跟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需求量大量增加有直接关系。
  青花中的分水渲染出现于清康熙年间,是从早期的双勾渲染慢慢发展而成。所谓分水渲染,类似国画工笔中分染的方法,这种绘制方法的使用可以得到更加均匀、细腻的色彩过渡,使得画面更加明丽和有层次。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是表现在青花中,也成就了珐琅彩瓷温婉艳丽的风格。分染所用的色料是在碾碎的生料基础之上用开水煮成熟料,然后调茶叶水和料水成水料。水料使用和工笔画“三矾九染”相接近,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用笔则是羊毫白云,笔肚大、笔锋短。一种方法是:分水时右手手指挤压笔肚,让料水自然流到坯面的勾线区内,左手控制坯面的斜度引导料水的流向完成填色,这样形成的效果平均、匀称;另一种方法则讲究笔触,首先以笔饱蘸调匀的料水,提出后再在笔尖适当蘸清水,这样落笔形成的色调深浅均匀、层次感好。笔上料水多则下水快,落笔时就要快、轻灵;料水少则动作要缓慢、稳重。分水过程忌停滞,更不宜来回添补。所以分水时必须全神贯注,掌握笔上料水的多少、运笔的轻重缓急以及色块的大小浓淡,一气呵成。这种方法利用料水流动和坯面吸附料水的作用可以分出由浓到淡、由淡到浓的效果,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奠定了后期青花瓷精细工整的发展脉络。
  作为传统艺术品,一件完美的青花瓷不仅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更代表着不同时期艺术的创新。看青花彩绘,能看到一个从具象到意象,又从意向到具象的艺术创作过程,因创作者、创作目的以及画法、画意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无论是从繁到简,还是从简到繁都向我们展开了一种传统艺术内在的美丽。
  注释
  ①孔六庆.景德镇陶瓷:跨世纪的思考一景德镇考察手记.陶瓷研究,1998.02
  [1]铁 源主编.明清青花瓷鉴定——天启、崇祯卷.朝华出版社,2005.05
  [2]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04
  [3]熊 廖,熊 寰.中国历代陶瓷装饰大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254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