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英剑

  摘要: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一直是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科技兴农、农业奖补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特色农业;科技兴农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便利,而且为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场地、劳动力等物质资源。其基础地位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发展。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短缺、南北地形差异大、农业科技不发达,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一直是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本文就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思路。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作物含有的水量约占自身重量的80%,蔬菜含水90%-95%,水生植物含水98%以上。农作物要想大丰收,离开水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国一些地区山高地陡、人为地过度采掘、放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十分厉害,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有兴建水渠、水库、喷灌、滴灌等。耕地有了水,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产量大大增加,这将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大力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是适应民生需求的大工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必须的基础工程,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影响着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它对农民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道路畅通了,既可以为城镇居民提供鲜活的农产品,及时地保障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道路运输担负着社众多农产品的流通任务。而流通时间的缩短,可相对地减少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浪费,减少流通费用,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节约。农村道路畅通也为工业、商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不断运送原材料、人力、物力,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序地运动,有力地保证了各行各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市场经济的稳定,起到了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纽带作用。大力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方便了农民生活、有利于农民生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加速农产品的市场化。
  二、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1.发掘区域化优势,打造龙头企业
  笔者认为,特色农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气候、农民辛勤劳作、政府引导等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地要有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的龙头企业。我国部分农民地处偏远山区、信息化程度差、盲目种植、养殖,不以市场为导向,导致农产品生产过剩、积压、滞销,最终徒劳无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农户找到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闯市场,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因此,各级政府要开动脑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掘地方农产品的特色优势,进行产品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自募资金、合资合作等形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比如山西省交口县桃红坡镇的特产沙棘饮料、平遥的特产冠云牛肉、山西的老陈醋等产品都闻名全国,享誉国内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这些企业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税收,而且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就业,提高了收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维护市场信誉,树立企业品牌,人才是关键
  龙头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企业的科学管理、运营。企业从原材料的选购、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必须有一批懂业务、会经营、爱学习的人才作保障,从而也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及时地实施商标战略,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就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人才是促进农业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发展的关键。
  3.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技兴农,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
  1.加强农业科研投入,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生产实验基地、科研院所,为农业科研提供必要的场所保障。科技研究是一项繁琐、复杂、细致,长期的活动,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科研组织管理中,要给科研人员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并取得成果,而不能急于求成,草草收兵。对于研究取得成果,做出贡献的人员、单位进行奖励,形成一种重人才,爱人才的良好氛围。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也数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表彰,从而更加激发了其投身水稻研究事业的热情。
  2.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打铁先须自身硬”,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机构人员要适应新形势、接收新挑战,当务之急要加强农业技术技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要让绝大多数农民快速有效地学会技术,掌握技术,创建科技示范园区不失为一条捷径,从而最终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要相互配合、部门联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
  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千方百计寻找就业机会。为此,首先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兴办一些技能简单、培训周期短、容易就业的职业技术学校,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条件。其次畅通就业信息渠道,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以工促农,为他们开辟更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三要建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机制,防止拖欠、克扣农民工资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一旦发生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完善农业奖补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积极性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体制不健全,导致在一些行业之间、一些阶层之间存在收入不均现象。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支农奖补政策,比如农机补贴、规模化养殖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增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民人口多,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奖补政策不完善,这些因素还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笔者认为国家要继续平衡行业收入间的差距,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投入,提高粮食直补的力度,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使农业经济快速,有效,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发[2012]10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3509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