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晶 罗明灿

  【摘 要】本文在对现有低碳发展评价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准则层的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等在内的6个评价指标和指标层的29个具体指标,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研究结果可作为相关低碳经济发展具体评价的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
  1.问题的提出
  1.1低碳经济的提出和推进
  近一二百年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人们开始逐步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从20世界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到21世纪初提出的低碳经济理论,标志着人类已经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全新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模式和绿色行动纲领。低碳经济指的是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主要是指CO2)排放量最少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碳、石油等高等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发展低碳经是积极承担社会环境保护责任的表现,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寻找一条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以便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全球减排行动。因此,应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适当的评价计算方法,来评价和衡量社会发展的低碳程度,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1.2低碳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简述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这一问题,国内相关实证研究分析较少,相关调查多由政府相关部门以文件、会议方式发出,而学术届的研究成果则以理论研究为主。总体来看,国内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2-6]:一种是主要提出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中各类评价指标,对各类指标进行理论阐述,以丰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二种是根据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直接比较赋权法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种是针对某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比较分析后得出相应结论。
  2.研究设计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普遍的共识。不同文章或研究的方向存在着不同,但关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方法和指标类型却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在参考和借鉴众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汇总,来确定本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的确立
  本文通过研究以往国内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以及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指标的相关建立以及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各个指标因素,最终选取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指标,其中包括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高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环保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等指标。
  2.2调查数据的选取
  本文通过设计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选择了15位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有一定研究和学术地位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20名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指标重要程度比较的调查问卷对象。通过两轮问卷的发放和邮寄,经过整理与分析,剔除关键性信息缺失及奇异数据的问卷,最终的有效问卷有28份,有效率为80%。
  2.3数据的整理
  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包括不同专业程度的被调查者,鉴于其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上的权威性的差异,本文在进行调查问卷数据处理时,对不同的被调查者赋予了不同的权重,进而区分不同被调查者的意见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建立的不同重要程度。
  本文针对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上有明显建树的专家、学者的调查问卷各赋予了6.25%的权重,而另外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各赋予了2.5%的权重,将8名专家定义为1,2,3,…8,其度量公式为:
  (其中, Zm为第m个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Xmi为在第m指标下第i个被调查者的得分,Ymj为在第m个指标下第j个被调查者的得分, , )
  3.体系的实证分析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采用AHP软件,建立了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层,以经济发展维度(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高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环保产业GDP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农村居民纯收入这7个指标)、科技发展维度(包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递减率、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这5个指标)、环境发展维度(包括造林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湿地面积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这5个指标)、社会发展维度(包括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车辆拥有量这4个指标)、节能减排维度(包括单位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系数、工业废气处理设施数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这5个指标)、低碳理念维度(居民的低碳理念、环保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这3个指标)六个指标为准则层,中间细分成29个指标作为指标层,建立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图1中,本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遵循着三个方面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此外,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生活出发,力求可比、可测。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指标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和处理,而且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 用AHP法求解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图1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结构模型,参照各位被调查者的专业意见,对各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相对重要性。
  表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各准则之间的判断矩阵及其求结果
  由表1可以知道,准则层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1706,0.1444,0.1650,0.2154,0.1650,0.1397;一致性比例为0.0014。下面分别得到各个指标层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见表2-表7。
  表2 指标层B1的判断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由表2可以知道,指标层B1低碳能源指标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2886,0.1880,0.1880,0.0845,0.0821,0.0845,0.0845;一致性比例为0.0005;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706。
  表3 指标层B2的判断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由表3可以知道,指标层B2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2716,0.1821,0.1821,0.1821,0.1821;一致性比例是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是0.1444。
  表4 指标层B3的判断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由表4可以知道,指标层B3低碳消费指标中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4693,0.2284,0.1305,0.0910,0.0807;一致性比例为0.0057;对总目标的权重是0.1650。
  表5 指标层B4的判断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由表5可以知道,指标层B4低碳废物处理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是:0.3608,0.2300,0.2300,0.1792;一致性比例为0.0019;对总目标的权重是0.2154。
  表6 指标层B5的判断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由表6可以知道,指标层B5低碳社会环境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是0.2785,0.2785,0.1723,0.1723,0.098;一致性比例是0.0057;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650。
  表7 指标层B6的判断矩阵及其求解结果
  由表7可以知道,指标层B6低碳科学技术各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是0.6056,0.2721,0.1223;一致性比例为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是0.1397。
  综合以上7个表,本文利用AHP软件计算出指标层中29个指标的各个权重,如表8。
  表8 指标层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表8,本文可以得知:在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GDP增长率,森林覆盖率,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居民的低碳理念的相对权重较大,重要程度较高。
  4.结语
  总之,我国目前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显不够,尤其是理论研究系统性欠缺,离实践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制订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借助适宜的数学评价方法,定量的分析低碳经济发展,是当前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智光.绿色中国理论、战略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160-164
  [3]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82-85
  [4]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54-58
  [5]孙敬水,陈稚蕊,李志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7): 85-93
  [6]宋云雪,金东瑾,史永胜.基于层次分析法与聚类相结合的科研立项评估系统模型[J].科研管理研究2009(5): 511-518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04810)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200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