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冉刚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观的先进性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98-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配置,经济就如纽带一样,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交往与联系,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地球村的设想越发成为现实,当然,经济的发展也不置可否地推动着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世界文化也出现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不曾有过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景象。在此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别国称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时,我们也看到了别国文化的先进性,看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通过对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借鉴,促进了我国文化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其糟粕部分也不可避免地流入我国,并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因此,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去认识好、理解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精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渴望表现、敢于冒险、善于创新、排斥约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由于他们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因而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较为混乱,稳定性不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大学生,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稳健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抵御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因此,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
  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后,会进入各行各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充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在继续进行自身社会化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言行去改造着社会,影响着他人的社会化,因此,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是否积极,是否正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熏陶下,大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拥有积极健康的品质,他们奉守集体主义、乐于助人、善于团结、热心公益、甘于奉献、注重维护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专注于个人利益、个人享受、对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持批判的态度,积极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表现
  (一)教育理念的不足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总是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被视为唯一的主体,而学生则被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处于从属地位,他们不需要去创造、去反思、去进取、只需要机械地、盲目地、无目的地去接受、吸收,从而造成主客体的失衡,在这主客体的失衡中,体现的是大学生在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对他们地位的尊重,缺少对他们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规定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而大学生自身全无自主之见,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有的只是盲目性、复制性。在这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价值追求,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将其外化自己的行为活动,这势必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势必严重削弱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方式的不足
  在知识的传授上,以往更多采用的是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这种单方面,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很少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不管他们接受与否,也不管他们接受效果如何,既忽视了对大学生情感的顾及,也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追踪和反馈,其结果只能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更多情况下其形式大于实质内容。
  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课堂形式,通过面对面的、直接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传授模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网络,传媒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其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实践教学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于机械化、单调化,缺少互动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既使得教师缺少教学的激情,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热情度不高,甚至产生厌恶,反感的逆反心理,其结果是学生不仅不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反而是排斥这样的理论知识学习。   (三)教育队伍的不足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令学生对之兴趣索然,而且教师对之也缺少应有的激情,更多的时候教师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已,走走场,过过形式,而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战略意义,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对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理论水平还不够高,责任心还不够强,其自身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做的还不够好,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没有塑造好,维护好,利用好教师的权威效应,从而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外部引导力和推动力,缺少一个良好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环境,在内外因失衡的情况下,加之大学生自身的盲目性、趋同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根本,以大学生为教学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努力实现好大学生的物质需求时,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培养,注重对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双向主体性,既要看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看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良好协调与默契配合,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主体作用。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履行好学生利益维护者的角色,切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做好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工作,想学生之所想,谋学生之所谋,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二)创新教育方式
  注重理论传授和师生互动的共同运用,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优势,克服其缺点,合理利用其有利部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经过理论课的传授,使大学生认识了、了解了、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和精髓,认清了所面对的党情、国情、世情,明确了大学生自身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准,最终解决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的问题。
  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现场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好其具有的教育功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热情高涨的,大家踊跃参与的学习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并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动下更加有效地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到博物馆、陈列馆、烈士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并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培养教育队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首先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底蕴,要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和娴熟的掌握,注重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读,以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塑造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从而发挥好教师的表率作用,重塑教师的权威。
  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品格素质,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指引,而且对学生的言行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高风亮节的情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的影响,起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学生会将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课堂上,教师应该具有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加以积极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予以否定和排斥。课堂下,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热诚之心,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贴心,学校的关怀,并在各种内外合力下,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情,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身成长、对社会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马姗姗.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匡促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价值观的自觉[J].云梦学刊,2010(2)
  3.李大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活化的人本性及实施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1(3)
  4.龚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5.林晓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0(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791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