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四川城乡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林萍 李建 高菊兰

  摘 要:基于四川省老龄化程度急剧加快的态势,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四川省城乡养老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养老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影响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四川省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促进社会为其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关键词:四川城乡 老年人 养老方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02-02
  一、四川老龄人口现状及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在四川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11万多人,占人口总数的16.30%,高出全国3.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880.7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0.95%,比全国8.87%的水平高2.08个百分点。按照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的国际通用标准,四川早已步入了老龄化的省份。
  中国老龄委办公室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根据我们课题组对四川城乡老年人口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四川省到2020年的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将进一步大幅度增加。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四川省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的总体态势预测:2000~2020年这20年间,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的938.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910.5万人,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22%,其相对人口比重从2000年10.91%上升到2020年的20.7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623.2万人上升到2020年1488.1万人,年均增长率4.45%,其相对人口比重将从2000年的7.24%上升到2020年的16.19%。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将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基于四川省老龄化程度有急剧加快的趋势,社会人口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必然对四川的经济发展、家庭形式、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生深刻影响。我们课题组通过实地抽样调研,试图对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及其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搞清楚老年人对现行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服务的迫切需求,为四川促进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探索可操作的养老模式提供一定的实证数据和建议。
  二、四川城乡养老调查情况及分析
  2013年3~8月,课题组走访了民政部门,考察了都江堰市社会福利院、部分乡镇养老院等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并重点在成都、宜宾、乐山、自贡等部分城乡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这次调查采取一对一询问式调查方式,经过验收、核对,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38份,其中城市190人,占43.4%,农村248人,占56.6%;男性202人,占46.1%,女性236人,占53.9%。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养老方式、生活来源及收入、健康状况及养老意向等方面。调查分析如下:
  1.四川省城乡老人居住方式。总体上老人自己或与配偶同住的占50%,与子女同住的占38%,请家政保姆照料的占6%,住养老机构的占6%。从全省城市老人与农村老人现行居住方式可以看出,城乡老人总体上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表1)。
  2.四川省城乡老人养老金来源。四川省城乡老人养老金来源依次为养老保险占40.9%、退休金占21.5%、其他经济来源占17.5%、社会福利占10.3%,政府救助占9.8%。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低收入群体远高于城市老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表2)。
  3.四川省城乡老人健康状况。四川城乡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178人,占40.6%,较好的141人,占32.2%,很好的55人,占12.5%,较差的55人,占12.5%,很差的9人,占2.2%;在身体状况较差及很差的老人中农村老人46人,占71.9%。从我们课题组的调研分析表明,城乡医疗条件及卫生保健服务悬殊较大(表3)。
  4.四川省城乡老人养老方式意向。四川城乡老人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最高,占58.7%,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及家政养老,各占12.8%、12.6%,再其次是机构养老,占7.1%。农村老人选择家庭养老比例显著高于城市老人,而选择养老家政服务的城市老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老人,城市老人愿意由自己夫妻照顾,农村老人更愿意由子女照顾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老人(表4)。
  全省农村之所以形成现有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方式,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家庭养老传统方式根深蒂固,对社会养老在思想观念上接受程度较低;二是农村老人虽然对居住方式有多种选择,如自己照料、请家政保姆照料及住养老院等,但是由于老人经济状况、自身心理及情感交流需求的原因,家庭养老仍是养老方式首选。而城市老人因为“421”家庭模式下,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按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习性,难以与老人同居生活。近年来随着城市老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越来越健全,能满足不同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功能正日益弱化,城市老人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城市老人在具体养老方式选择上较农村老人有更大的空间,对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快速上升和多元化的趋势。
  三、影响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分析
  1.物质基础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农村老人大部分或全部养老费用来自子女供养,退休金、养老金占养老费用的比例很低。部分老人虽然购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岁的老人按月可领取一定的养老金,但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在1000元以下的占44%。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720元,城镇及其他居民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城乡差异显著。城市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为退休金,虽然老人们能获得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但相对日益高涨的物价、医疗费用仍是捉襟见肘,特别是遇到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便陷入困境。因经济原因城乡老人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较低,大部分老人对于进入机构养老的费用期望值在每月1000元及以下的占80%,为满足老人们不同层次的养老需要,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调动其投入机构养老行业的积极性。   2.年龄和健康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老人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从年龄考察,三个不同年龄组(80岁及以上,70~79岁,60~69岁)选择自己照顾或夫妻相互照顾的比例分别为28.8%、44.2%及49%,比例依次递增;而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分别占59.6%、40%及35%,比例依次递减。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年龄越低的老年人因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较小;年龄越高的老人越倾向于家庭养老,一则因为老人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二则高龄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老年生活能够得到家人的照顾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能够在家中颐养天年。
  从健康状况考察,身体状况一般、较好、很好的老年人选择自己照顾或夫妻相互照顾的比例分别为47.8%、48.9%及52.7%,选择由子女照顾的比例分别为37.2%、38.3%及40%;健康状况较差及很差的老人选择自己照顾或夫妻相互照顾的比例分别为20%、21.8%,而选择由子女照顾的比例分别为50%、48%。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健康状况较差及很差的老人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说明健康状况往往与经济状况和护理服务需求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贫,负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特别是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更加倾向于家庭养老。
  3.文化教育水平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从城乡老人接受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水平考察,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越倾向于机构养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更易接受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方式,愿意以相对独立的方式与子女相处,不增加子女负担,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因为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较好的职业和收入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进入老年后能够负担得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小。
  4.社会背景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四川省于199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明显加大,家庭赡养压力日趋加重。2010年,四川老年人口抚养比(负担系数)达15.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近十年间,四川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提高了4.53个百分点,即与2000年相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多抚养4.5名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现有的“421”“422”家庭,可能会面临着独生子女夫妻同时抚养一、两个孩子并赡养四位老人的困境,独生子女及其配偶在核心家庭中的决策权、独生子女及其配偶与独生子女父母的代际关系、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对传统孝道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养老意愿和养老行为,并最终影响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质量。农村老人除了可以从社会得到少量的救济或福利性补贴之外,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帮助还必须来自家庭,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家庭这一功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
  5.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老年人口个人角度来看,大多数城市老人有稳定的收入,经济独立性较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城市资金雄厚,为老人提供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健全,养老实力较强。而农村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绝大部分地区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国家又无更多的投入。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唯独缺乏全国性基础制度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止2010年6月底,四川省试点的21个县参保人数已达543.2万人,养老金领取人数172.6万人,参保覆盖率达到77.2%。虽然参保覆盖率扩大,但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保投入较少,特别是贫穷落后地区因财政困难,缺乏开展农村社保的资金。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村老人的收入,才能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以及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随着《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政策的出台,坚信在政府的引领下,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力争在2015年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
  [本文是省级课题《四川省城乡养老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3SA021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
  [2] 谭小林,王波等.重庆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M],2012(10)
  [3] 刘成荫.我国城乡老年人人口养老方式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2007(4)
  [4] 林琳,刘毅.四川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6)
  [5] 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
  [6] 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5)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都江堰 611830)
  (责编:吕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6696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