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厦门港集装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朝阳

   摘 要:整合后的厦门港将发展成以国际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文章分析了为了提高厦门港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要大力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将使港口集装箱运输服务更深入地延伸到经济腹地;升级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综合物流能力,发展现代第三代港口;做好对台直航,体现厦门港独特的区位优势。
   关键词:厦门港 集装箱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43-02
  
   厦门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首个亿吨大港。2010年,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7强,预计将跨入世界港口18强行列。2010年8月31日厦门港在现有八个港区的基础上,将漳州市行政区划内的古雷、东山、云霄、诏安港区纳入厦门港,并通过港口总体规划和港章予以明确。厦门港漳州港整合后统称厦门港。厦门港和漳州港港区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整合后的厦门港港区达到12个,深水岸线增加27公里。整合后的厦门港将发展成以国际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散杂货为辅的国际航运枢纽港。整合之后,东渡港区或将进行城市化改造,港口功能调整为以国际邮轮、对台客运、滚装、高端航运为主的服务业。2011年,厦门港将计划完成货物吞吐量1.5亿吨,同比增长10%;集装箱吞吐量640万标箱,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其中厦门港原八大港区完成23亿元。根据预测,至2015年,全港货运吞吐量可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00万~1000万标箱。到2020年,全港吞吐量可达到2.7亿~2.8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700万~1900万TEU,跨入世界强港行列。
   一、根据厦门港自身具体条件选择以集装箱业务为重点提升发展空间
   厦门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论是在吸引台商投资,还是在发展经济贸易,厦门都在促进两岸经贸、文化和人员往来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厦门港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对台经贸合作和“三通”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工作,厦门港距高雄只有170海里航程。作为我国主要对台口岸,作为两岸直航的重要港口,1998年,厦门港开通“两岸三地”航线,从事两岸直接贸易货物运输。2001年,开通厦金客运直航航线,旅客吞吐量不断增长,至2010年增长至131万人次,10年间增长了60多倍,成为沟通两岸最经济快捷的黄金通道。自1997年4月19日两岸“试点直航”正式启动以来,作为“试点直航”口岸之一的厦门港已成为大陆对台航运的主要口岸,大陆到台湾“试点直航”集装箱量的70%通过厦门港进出。厦门港也能承接高雄港的中转业务,把厦门港作为高雄港的延伸和补充,如同深圳作为香港的分流和补充一样,形成互惠互利关系,厦门港可以利用地处海峡西岸与亚太航运中心的高雄港相邻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多开辟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增加航班密度把厦门港建成国际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为台湾海峡两岸直接通航服务;充分发挥厦门港集装箱运输在对台航运中所起的重要角色,厦门港的集装箱中转业务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厦门港的发展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目前,厦门港大宗货运量(煤炭、石油及制品、金矿石三大宗货物运量)和沿海7个亿吨以上大港相比并不大,只占15%,而其他沿海7个亿吨以上大港几乎占70%以上,而集装箱货运量却占50%以上。厦门港虽然是东南大港,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的比重还是比较小,两岸“三通”和直航将进一步提升厦门港的发展空间。所以,今后港口吞吐量增长,主要是集装箱运量增加。随着今后出口加工区、投资区、技术经济开发区的不断增多和综合配套产业的完善,集装箱货运量比例将会比目前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厦门港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的应对策略
   为了提高厦门港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要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前提下;提高通关效率,体现集装箱运输服务品质;大力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将使港口集装箱运输服务更深入地延伸到经济腹地;升级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综合物流能力,发展现代第三代港口;做好对台直航,体现厦门港独特的区位优势。
   1.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业务。从厦门港现状看,与厦门港的发展战略和在“海西”港口群中的功能定位不相称的客观因素是厦门港口腹地狭窄。因此,要发展壮大厦门港必须大力拓展其港口腹地。而厦门港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其对腹地的吸引力,对厦门港的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提高的重点就是建立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因此,要更好地吸引腹地、服务腹地,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繁荣,要进一步提升厦门港口地位,就要建立和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具体的多式联运布局可以是,首先,构建好内陆多式联运体系,着力建设海―铁多式联运体系。其次,在海洋多式联运体系方面,充分利用厦门港的区位优势,开辟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福建地区为主的公―海联运模式。南向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漳州方向;北向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泉州、莆田方向;西向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龙岩、山明等方向;南平、宁德以南部分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这四个运输体系主要是以公―海联运模式。(2)以京广线为依托的铁―海联运或铁―公―海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南平和宁德以北、浙南、粤东以及西北方向的江西、湖南等地至厦门宜采用。(3)水水集装箱联运体系,以九龙江至厦门港集装箱联运体系和闽江至厦门港的集装箱联运体系宜采用。(4)国内其他港口与厦门港的内支线水水联运以及国际中转业务,以欧美地区―亚太地区为主。(5)加大无水港的建设和无船承运人的培育力度。要把无水港延伸到经济腹地,通过无水港把港口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辐射到经济腹地。多式联运发展使港口内陆通达性大大提高,但其重要的载体是无水港和无船承运人。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结点是无水港,多式联运实施的运作和服务由无船承运人提供。因此,应加大无水港的建设和无船承运人的培育。
   2.发展第三代港口,提高港口综合物流能力。现代港口正在向第三代港口发展,向综合物流中心发展。厦门港也应遵循这一发展规律,提升其港口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厦门港也正在向这一目标迈进。港口综合物流能力的提高,将大大提升港口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水平,港口的服务功能和竞争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厦门港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港口各项经济指标,特别是货物年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发展迅猛,但管理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港口生产作业水平上,仍较为粗放。因此,厦门港应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物流整合,促进港航、仓储和物流产业的联动增长。升级换代港口功能,结合传统装卸业务、发挥传统的工业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向港口综合物流方向发展。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港口传统运输业的优势,实现门对门服务。利用现有的设施、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促使港口物流服务活动的柔性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港口物流的“港对港”服务向现代物流要求的“门对门”服务的转变,提升港口物流业务,提高港口物流综合协调能力。二是对整个运输环节进行控制,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向陆运、航运两端延伸,组建或兼并水路、陆路运输企业;建立覆盖面广的物流网络,可以通过对其它港口的控股或参股;为客户提供一次托运、一次收费、一票到底全程负责的一条龙,门到门服务,并向贸易加工、运输一体化发展。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向综合物流中心发展。三是提供物流增值服务。港口加强传统的运输、装卸、仓储、分拔等服务的同时,可结合客户的运行流程和产品特点提供物流增值服务。如:提供材料或零部件的到货检验;提供准产品的加工包装、标记等服务;提供物流系统设计、承运人评估、合同管理等服务;提供集装箱拼装箱、报关、报检、报验、保险等业务;利用信息平台,提供在线数据查询和在线帮助服务等。
   3.满足直航需要,提供对台的特殊服务功能。做好对台直航,对于两岸经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将进一步扩大厦门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厦门港集装箱运输服务能力水平。厦门港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应尽早起步,尽可能为直航提供便利服务。两岸通航后两岸的经济交流虽然不能比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但是属于依照国际惯例进行的国内经贸交流。因此要认识到对台贸易活动的管理与服务应按国际惯例办事。厦门有地方立法权限,厦门在制定各项相关法律、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厦门港拥有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以及地方立法权等政策优势,按国际惯例对两岸人员资金、货物进出规范化管理。厦门港应提供如下服务功能,便于两岸直航和为船舶进出保税港装卸货物提供方便。一是早日做到保税区和保税港合二为一,加快象屿保税区向保税港过渡,实现保税区和保税港合二为一。二是加快开发保税港功能,做到在保税区域仓库里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等不受限制。三是扶持经济实体,鼓励转口贸易。鼓励台商集团、大型综合商社、国内贸易公司到保税区内设立贸易公司、专门从事两岸贸易、转口贸易。四是实施开放的金融服务,允许某些离岸金融活动开展。比如允许台湾银行在保税区内设立金融代办处等。
   总之,厦门港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集装箱运输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成区域性航运中心,集装箱国际中转枢纽港。充分发挥厦门港在“海西”港口群中的龙头地位,带动其他港口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突出重点,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航运中心。
  
   参考文献:
   1.白峥崎.面向21世纪的厦门港[J].中国港口,1999(8)
   2.张振莺,孙国庆.对我国沿海港口发展的思考[J].中国水运,2000 (2)
   3.唐丽敏.我国集装箱港口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有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9(1)
   4.安筱鹏.我国集装箱港口发展和布局刍议[J].中国港口,1998(2)
   5.刘卯忠.试析影响我国港口发展的要素体系[J].中国港口,1999(9)
   (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福建厦门 361004)
  (责编:芝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0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