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办学经费问题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红娇

  摘 要:1988年以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国家已不能承担繁重的办学经费,唯有对高校办学体系进行改革,寻找新的办学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高校 办学经费 筹措 渠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3-02
  
  一、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现状
  198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国家的财政来承担,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90%以上。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录取的学生不仅不用缴纳学费、学杂费等,而且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及公费医疗服务等各项优惠的政策。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庞大的办学经费已成为国家财政不堪承受的负重,中国高校办学经费制度面临改革的抉择。1989年度开始,对当年高校入学的新生要收取学杂费及住宿费,学杂费以每年100元/人,住宿费20元/人,师范生免收学杂费和住宿费,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免费上大学的时代终结。此后我国高校学费标准一路攀升,政府不再是高校办学经费的唯一承担者。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为了筹到足够的办学经费,只有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补足,致使全国高校产生了2800多亿债务,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债务危机。
  二、中外办学经费的发展史
  1.中国。我国建国初期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捧到一个“铁饭碗”。大学生读书期间不仅不用缴学费、住宿费等,而且还享受一定数额的助学金,毕业时国家还包分配。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需投入越来越多的教育经费,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允许的,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筹措开始陷入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唯有对高校办学经费制度进行改革。
  从1985年至1994年国家教委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逐步的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校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有权招收计划外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招生办法。这样使我国高校生源结构第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国家仍然对计划内招收的大学生免收学费等,但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所缴的学费却对紧张的教育经费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1989年以《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为依据,当年除了师范生免收学杂费及住宿费之外,我国计划内招收的大学生全部要交学杂费及住宿费。此后,我国各高等院校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招收一定比例的计划内招生以外,都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办学条件来确定招收委培生和自费生。因此,我国办学经费的来源也从建国初期国家包办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为主,学生缴纳的学费为辅的模式。
  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建全的高校经费来源制度,以便减轻国家财政对高校办学经费投入的沉重负担。经过10年的改革,我国高校虽然摆脱了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的局面,但由于改革初期高校对学生收取很低的学费(1989年的学费标准为100~300元/人)。据统计,1997年以前,我国财政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仍然占高校经费总额的80%,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对高校办学经费的负担,所以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后,政府开始大幅度提高学费的标准,致使这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不断攀升,2005年我国高校因收取学生的学费及住宿费而产生的办学经费已经占办学经费总额的50%以上。虽然缓解了财政负担,却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2.外国。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史,目前作为义务教育对象的暂时还属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几乎都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筹措模式不外乎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形式为一开始就建立了多方共同筹措办学经费模式,如美国、日本等;另一种形式为一开始就表现为政府承担高校办学经费,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致使政府无力再承担庞大的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之后,才开始对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多方共同承担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筹措的模式,如中国、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当今最发达的教育事业当属美国。美国政府深知发达的教育事业对繁荣的美国经济具有坚强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向来都很重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建国初期,美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筹措渠道就已经初具规模,通过近200多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开成了一套多元化多渠道的筹资模式,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投资还是占主导地位。多年来,美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其中对公立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占整个办学经费总额的51%。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国情与中国非常相似,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建国只有短短的50多年,但由于印度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建设,致使印度拥有庞大的教育体系,高等学校的入学人数居世界第三位,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使印度成为科技人才最雄厚的国家之一。印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1986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甚至仅次于国防开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虽然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由学费、捐助等组成,但主要还是政府的直接投入,占经费总额的78%以上。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性教育,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呈多元化的渠道模式,但经费的来源主要还是由政府拨款为主,所不同的只是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欧美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而中国只占3%左右。
  三、解决办学经费的办法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的财富节节攀升,教育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然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教育经费占有量非常有限。1998年我国人均高等教育经费仅为2100美元;而日本为9871美元,美国高达19802美元。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明显不足。据统计,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8%,虽然使大量适龄青年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也相当大,经常性及建设性经费的投入高达4500亿元/年,这笔庞大的教育经费,仅仅依靠政府来承担很不现实。按现行的条律规定政府只能按在校生的人数来确定拨款的数额。1989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形成之后,学费便迅猛地发展起来,增长速度之快已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有些甚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了就读大学的机会,增加了社会不安的因素,致使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在2005年联合颁布条文声明,不允许高校再提高学费标准。所以高校在不扩大办学规模的情况下,想通过政府拨款及学费来筹措到更多的办学经费是不可能的。因此,希望筹到更多办学经费的高校只能努力拓宽别的筹资渠道,比如外界的捐赠,内部校办产业的创收及科研经费的收入等。
  1.大力开拓捐赠筹资渠道。目前我国高校的捐赠收入不到总经费收入的5%,美国私立高校的捐赠收入却占总收入总额的40%,美国高校的捐赠收入渠道通过近200年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稳定的收入来源。美国高校一贯重视开拓捐赠收入的渠道,不仅设置专门的部门从事该项业务,而且高校校长的重要工作还包括争取更多的捐赠收入,并且以争取到的捐赠收入作为衡量校长业绩的重要指标。美国高校能够争取到大量的捐赠,除了美国民众热心于公益事业之外,美国政府比较完善的捐赠制度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以开拓我国高校捐赠收入渠道的前景很广,这要依赖于我国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在捐资助学方面的措施还很不完善,政府不仅要呼吁民众热心于公益事业,而且要针对各项捐赠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政策、捐款的监督政策等。高校领导要重视筹资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领导只重视教学的策略而忽视经费的筹措,其实教育经费的筹集与教学一样重要,如果教学经费不足,则高校的正常运作就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发展。
  2.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目前我国每年各项科研经费达60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很可观的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都没有作特别的规定,使我国的科研经费处在混乱的状态之中。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而80%的科研经费却白白地浪费在不合理的使用上。所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已是当务之急,每一位科研经费的投入者都希望经费能够安全地运作并研制出成果。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研经费,制定一套严密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便于科研经费的投入者对经费进行监督,唯有使科研经费能够阳光运作,才能使投入者能够更放心更大胆地投入,同时高校才会吸引更多的科研经费。
  3.增加其他收入。1999年我国开始对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希望能够完全摆脱高校对后勤运作经费的投入,从而把有限的办学经费运用到教学第一线上。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目前高校的运作方式基本上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前的模式,高校还得继续支付后勤正常运作经费。其实我国高校后勤工作没必要完全参照国外高校后勤的运作模式,国情不一样,生搬硬套始终都行不通。但是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目前我国各类高校的在校生人数约2500万,年消费总额大约为1500多亿元。所以高校应该重视这一消费群体,认真做好后勤的服务工作,则不仅可以使高校完全摆脱对后勤运作经费的投入,而且还能为学校增加其他收入。后勤工作要做好,有赖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后勤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开放校内市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工作模式才能迅速发展起来,才能使高校后勤服务迅速繁荣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后勤的运作经费,减轻高校对办学经费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刘天佐.高校经费筹措与管理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培源,王建妮.美国高校捐赠与基金会的运作及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报,2008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5)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