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洪波

  摘 要: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总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文章将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涵盖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公民道德规范内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道德发展阶段上的一致性程度,并探索影响大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04-02
  
  一、引言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经常表现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其根本因素又是由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决定的。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成员,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尤为重要。
  素质是一个具备基本先天条件的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要求下,通过内化,在观念、品质、能力等若干方面表现出的综合反映。也就是说,素质是沉淀于人的主体内的一种潜在的、稳定的、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品格倾向。根据素质的概念,可以把构成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是成才教育的灵魂。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十个公民道德规范,其虽属于道德范畴,但由于涵盖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笔者认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和知行统一。
  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道德行为来表现,道德行为产生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其发展过程存在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阶段,道德认知是先导,道德情感是内心体验,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行为是最终结果。
  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年来一直有很多的恶评,认为世风日下,大学生普通存在思想道德危机。有人还列举了大学生的种种不是,如私欲膨胀、崇洋媚外、凶残脆弱等,“一代不如一代”,这些言论自古有之,几乎每一代都不满意下一代,都有很多批评,然而历史照样前进,同样,每一代都对他的上一代有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以致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所以有些担忧可能是杞人忧天的。就总体而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积极的,健康的,是向上的,整体素质是一代比一代好。
  本文针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知行是否一致,以便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武汉某部属高校调查为例,抽取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比例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各个院系的人数比例确定相应的调查对象数量,在各个院系中,再根据要抽取的对象数量随机抽取班级,所抽取的班级全部进入样本。最后回收问卷780份,有效问卷740份,有效回收率92.5%。从调查对象构成上来看,性别方面:男生379人,女生361人;年级方面:一年级145人,二年级163人,三年级282人,四年级150人;就读学科领域方面:文科249人,理科275人,工科154人,农科62人。
  2.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采用7分制量表,从“完全不相同”到“完全相同”随着符合程度的提高分别评定为1-7分。
  3.数据处理。在获得可靠数据之后,本研究主要运用专业统计分析工具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特征。研究中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方面,社会公德是指大学生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职业道德反映大学生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家庭美德则反映大学生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研究涉及道德发展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阶段,在了解各个阶段的总体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各阶段发展的一致性。
  (1)道德认知方面。道德认知是指大学生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对社会公德如环保、爱国、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态度认识,对职业道德如诚信、团队合作、爱岗敬业、职业操守的态度认识,以及对家庭美德如尊老爱幼、人际关系、勤俭、男女平等的态度认识。在具体操作上,被调查根据自身对各种道德的认同态度进行赋值,值越大表明个人对该道德的认同程度越高,最高值为7分。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认知水平整体较好,绝大多项均值都达五分以上,多数项均值在6分以上。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较高,这是较为乐观的一面。同时,相对于其他道德内容而言,大学生对“干一行,爱一行”观念的认同程度较低,达各项道德内容认知的最低值4.7。根据笔者的进一步了解发现,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的理想是“爱一行,干一行”,但由于目前的就业和社会形势,现代生活压力影响下,人们往往从事一些并非自身喜欢的的职业,社会对不同职业赋予不同的声望和认同,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是比较困难的。
  (2)道德情感方面。道德情感是指大学生运用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道德行为内心驱动力的基础。研究中涉及的内容同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方面内容。其中社会公德具体操作化为大学生对爱国、爱校、环保方面的情感倾向,职业道德操作化为大学生对诚信、职业操守方面的情感倾向,家庭美德包括大学生对性别平等的情感倾向。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倾向总体较为积极,有民族自豪感,对破坏环境卫生、贪污等不道德行为表示愤慨,注重诚信,提倡性别平等,各项均值都在5.8分以上。但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自豪感一项中均值仅为4.4分,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满意度不高。笔者深入了解到,大学生的学校自豪感与学校的名气和声誉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本身应该客观评价和全面认识自身的学校,以公正而非“世俗”的眼光看待学校;另一方面,作为学校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高综合能力。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大学生的具体道德实践,包括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行为倾向和实际行为表现。社会公德具体操作化为大学生的助人为乐、环保、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表现,职业道德具体操作化为大学生在团队合作、对受贿行为、诚信方面的行为倾向,家庭美德具体操作化为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方面的实际行为。
  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部分道德行为较为乐观,基本上能够做到乐于助人、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待人友善,主动让座等等,这部分的均值多在5.7分以上。尽管如此,大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出现消极倾向,如环保方面习惯使用塑料袋,上课迟到,售货员多找钱不会主动退还以及高消费不节俭等等方面,其均值都较低,多不到5分。其中大学生在处理寝室同学关系方面存在较大障碍,该部分均值仅为2.4分。笔者了解发现,由于大学寝室成员互动的频繁性、成员关系私密性的特征,成员之间“朝夕相处”,互动涉及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多。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论述其形式社会学中指出,在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合作中都同时存在冲突,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是密切,他们之间的意见反而越容易产生分歧,感情越容易不融洽,这种密切关系是建立在一种矛盾心理之上。在经常的和密切的接触中,一方面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越密切的关系越不掩盖冲突。用齐美儿的越亲密越冲突理论可以理解大学生寝室成员关系的这个特点。但是,尽管如此,如何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技能是当前大学生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2.大学生道德知、情、行一致性分析。虽然研究大学生道德知、情、行过程中,各阶段采用的测量指标数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各个阶段在考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三方面内容时都涉及共同和十分相近的指标,因此,在一致性分析中笔者主要从这些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指标入手进行。经过研究比较,社会公德的分析主要以环保为核心内容(知、情、行都涉及环保指标),职业道德分析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知、情、行都涉及诚信指标),家庭美德分析以尊老爱幼和性别平等为内容(知与行涉及尊老爱幼指标,而知与情涉及性别平等指标)。
  比较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如环保,知、情、行一致性比较差,知的均值较高,6.2分,而行为的均值最低为4.8分,情感分数居中为5.9分。职业道德如诚信,知、情、行的一致性也较差;道德认知水平高,情感次之,行为最低,三者均值分别为6.2分、6分、4.5分;家庭美德方面,如性别平等,认识水平的均值低于情感水平,而尊老爱幼方面,知与行基本保持一致。
  因此,当前大学生的环保、诚信方面的道德存在认知水平高,情感较为薄弱和行为消极的特点,充分显示了知易行难的困境。这一方面表现了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较高,主要受其教育经历和教育水平影响,从而体现出道德认知水平高的特点;另一方面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较为薄弱,道德实践水平不高,缺乏热情。
  3.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以上研究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流是积极乐观的,他们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乐于助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这与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认为今天的大学生道德素质差,现在的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是不相符合的,缺乏科学依据。尽管如此,我们同样需要警惕: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部分的道德中呈现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形。多数学者从学校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出发,指出应试教育模式和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影响个人道德素质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同辈群体因素,也有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因素。
  根据被调查大学生的问卷资料显示,对个人道德素质发展影响程度较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而同学、教师、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在研究中被调查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因素的影响强弱进行排列,笔者将影响最强的因素赋予6分值,最弱的赋予1分值)。结果显示如下表:
  笔者认为个人和家庭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影响是显性的,易为大学生自身所觉察和了解的,因此在影响强度中多数学生会认为这二者的因素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个体和家庭可以视作内在因素;而同辈群体、教师和学校、社会的影响则是潜在的,不易为大学生所觉察的,同时又是一种外在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个体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了解认知各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对道德的理性认识。与这过程相伴的还包括个体不断社会实践和参与人际交往,从而实践道德行为,形成个体的价值判断。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也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这种规划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道德素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人生规划四种个人因素中,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影响程度最高的为人际交往,然后是社会实践,理论学习和人生规划的影响程度较低。
  (2)同辈群体因素。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是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组成并进行直接或间接互动的非正式群体。它包括好朋友、同寝室同学、同班级同学、同院系同学等。同辈群体以亚文化的形式影响成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种亚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状况和发展具有规范与引导的作用,这种作用以“群体压力”的方式进行,在这种压力中,个体在思想观念的矛盾发展中形成了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整合与发展。
  研究发现,在各种同辈群体中,好朋友与同寝室同学的影响较大,前者对大学生影响强的比例达92.3%,后者比例为92.2%。相对而言,同班级同学和同院系同学的影响较弱。这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交往性质有关,好朋友与同寝室同学的互动交往更为频繁,群体成员关系更为亲密,这种群体特点使个体受群体影响的机会和范围更大;后者的群体互动相对较少,关系更为松散,因此对个体的影响也较弱。
  (3)教师因素。教师在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承担着传承文化知识与道德理念的作用,同时教师自身的行为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中教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等。
  不同教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和形成其影响程度不同。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各种教师中对大学生道德影响最大的为专业课老师、班主任、以及思想政治课老师,三者影响强的比例分别为57.6%、49%和40.2%,辅导员和公共课教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较弱。
  (4)学校因素。学校是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价值标准的正规场所。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部分道德行为的实践都是在学校进行的,因此,学校的教育模式、学校自身的校风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的自然风景、人文氛围、学风、教风、校园网络、文体活动、学校规章制度、食宿条件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学校的学风、教风、人文氛围三个方面,其余因素的作用较小。具体如下: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随着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德育具体实践教育还比较欠缺。大学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大学文化之中。多数学校依然是以专业知识教育为理念,大学的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显得支离破碎,而没有作为大学的深层的和内在的价值指向。另外大学德育教育的途径还有待改进,单纯的知识灌输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知、情、行的脱节。
  四、结束语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有助于客观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有助于我们根据邓小平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找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从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能否培养本民族、本国家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栋梁,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育人重德的大气候。
  
  参考文献:
  1.李滨主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燕国材著.教育十论.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3.刘春雪.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9)
  4.李春宁主编.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史洪波,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硕士,湖北省随州市公安局政治部组干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警察心理研究 湖北武汉 430070)(责编:纪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