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校贷款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梅 涂艳华

  摘 要:文章对普通高等院校银行贷款的成因、现状及风险进行分析,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贷款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高校贷款 成因 现状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17-02
  
  高等院校银行贷款特指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向银行进行资金借贷而形成的贷款。高等院校银行贷款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使学校难以为继的可能性。高校举债,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学校将陷入财务危机,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
  高校负债筹资使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高校通过负债筹资进行基本建设,在较短时间内使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次,高校负债筹资拉动了社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高校负债必须以特定的偿还责任和偿债能力来保证,应当控制适当的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估计贷款风险。因此,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如何做到既能筹资发展又能降低贷款风险,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高校贷款的成因及现状
  1.高校扩招扩建造成大量资金缺口。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5%,2000年为11.3%,2001年为13.2%,2002年为15.3%,2003年达到17%,2004年为19%,2005年为21%。也就是说,我国已于2002年提前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至2007年底,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已超过2700万。
  扩招必然导致扩建。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各个高校在国家投入有限,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等原有老问题后,又面临着诸如校区面积过小,教室、食堂及宿舍等基础设施短缺、教学仪器设备老化、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大多数高校选择异地建设新校区的办法予以解决,但不论是异地建设还是就地扩建,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靠学校自身积累和财政拨款是无法解决的,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原理对老校区进行资产置换得到的资金也难以满足全部建设资金需要,因此几乎所有进行扩建的高校迫于无奈均选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利用银行贷款来弥补建设资金缺口。
  2.银行对高校贷款风险评价较为乐观。高校扩招使银行看到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前景;国家对高校持续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使贷款回收具有物质保障;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有较稳定的学费、住宿费收入,使高校具有一定的还本付息能力。且银行认为高等学校是公益性、非盈利机构,政府是其最终责任的承担者,高校贷款风险最终将转嫁给国家财政。正是对政府承担高校贷款风险的预期导致了银行愿意向高校大规模贷款。
  3.高校贷款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善》篇指出,从2006年起,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浮出水面。据调查,高校贷款总额高达4500~5000亿元,个别高校的贷款额甚至达到30亿元。假设贷款年利率按5%计算,每年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就高达225~250亿元左右。高校贷款已成为继钢材、电解铝后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
  二、高校贷款引发的现实风险
  1.财务风险。公办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因债务过重带来支付不能的风险,即存在着由于负债过度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而导致“破产”的风险。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学校贷款中80%以上是用于固定资产购建的项目贷款,就云南省属高校而言,异地建设新校区的高校负债大多在10亿元以上,利息支出每年高达6000余万元,占到学费收入的50%以上。当前,学生的学费收入是高等学校的第二大资金来源,但它要受办学规模和收费标准的限制,在近期内很难大幅度增加。目前高校已进入还贷高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巨大,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举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银根紧缩,可能会造成公办高校资金链的断裂或利息费用的增加。一旦资金链断裂,则财务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死存亡。
  2.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如果高校贷款规模过大,负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还本付息会挤占大量的现金资产,造成高校资产流动性差,现金收支调度失控,不能维持合理的现金流量,即使不出现现金流断链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也会因没有足够的现金而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势必影响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高校财务运行的经验数据来看,当一个学校的利息费用超过其收入的1/10时,该校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原有规模便难以保持,甚至会萎缩,其直接后果是缩减正常教学、科研支出,严重影响到创新型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导致高校综合实力下降。高校贷款所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且也对高校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造成强烈的冲击,如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高校贷款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的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学校独立办学,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学校贷款的风险,学校必须独自承担。因此,高等学校的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应对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负责,应对偿还贷款本息负责。高校领导人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应本着对国家和学校负责的态度,强化风险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完善决策程序,同时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加强监督,坚决反对一切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把贷款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贷款高校必须基于财力可能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之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高校还应建立贷款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高校要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财务风险。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
  1.贷前管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开源节流,增强高校自我造血机能,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节奏,杜绝跟风、攀比,盲目上马项目,防止脱离实际大搞建设形成债务风险。搭建教学科研公共平台,建立基础实验中心,避免重复购置和设备闲置,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新项目上马前一定要反复论证,做好可行性研究,保证投资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效益性,尽可能将贷款规模缩减至最小范围,从源头上防范贷款带来的风险。

  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高校银行贷款的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建立高校银行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依据。各高校、银行及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根据高校财务状况,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负债临界点,制订合理的贷款计划和贷款额度。
  2.事中控制。高校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及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等,制订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在贷款结构上,应以中长期贷款为主,流动资金为辅,做好统筹安排,避免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财务风险。短期贷款需承担的利息较少,但每年要同时偿还本金和利息,还款压力较大;长期贷款需承担较高的利息,但每年偿还本金的压力较小,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开始偿还本金的年度和每年偿还的金额,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对学校未来的净现金流量进行测算,确定每年的还本额,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3.贷后管理。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贷款资金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在贷款存续期内,应把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和本金列入年度预算管理。为保证按期还贷,高校应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如期偿还带来的信用风险。
  4.解决高校贷款风险问题的建议。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国际公认的考核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目前,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发达国家达到了9%,欠发达国家也达到了4.1%。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将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4%,但是,直到2008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48%。因此,在目前我国GDP总量和财政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国家应按照《教育法》的规定,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争在2010年使教育经费达到GDP总量4%的水平,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国家应扩大高校自主权,减轻学校包袱,引进市场机制,允许高校进一步盘活自己的资源、资产,处置闲置的土地、校舍,发挥市场效益,多渠道筹措资金,缓解高校的资金困难。
  
  参考文献:
  1.1998―2005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3.夏叶琴.对高校举债办学风险的思考[N].农业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财务处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