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睁眼看世界到改变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状态到中美关系坚冰的打破,再到中国全面对外开放乃至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最主要的力量。在一路坎坷中,中国融入了世界,而今,中国正在凭借自身实力的崛起逐渐地改变世界格局,这一趋势也将延续到未来的60年。下面,我们遴选出60年来对外开放历程中的八大关键词,从中可以管窥这一巨大转变的全貌,抓住未来的趋势与方向。
  
  1 WTO
  
  伴着“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的感慨以及“狼来了”的惊呼,“入世”也成为了新中国对外开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从遭遇意识形态的封锁到如今依靠法律框架解决贸易争端,无论加入WTO有怎样的后遗症,这都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如今,以“轮胎特保案”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有重新抬头之势,中国也将在WTO体系下争取平等的利益博弈空间。
  
  2 FDI
  
  我们曾为FDI(外商直接投资)连创纪录而欢呼,但如今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大。从“引资”到“选资”,从重“量”到重“质”,这也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的转变:不再盲从和迷信,而是理性和务实。
  
  3 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这个词似乎已经从我们的耳边消失多年,因为20D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获得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待遇,很快美国也将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但是,中美这段“最惠国待遇”之争的历史不能忘记,它反映出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这将继续困扰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4 海外并购
  
  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中海油无功而返、TCL折戟沉沙、联想集团步履维艰。这一方面说明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虚伪,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还显稚嫩,在企业文化融合、工会制度建设、中国“软实力”环境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仅仅有钱是不够的。
  
  5 世界工厂
  
  “用衬衫换飞机”、“Made in China”,这些都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标签。但是,我们应该对此感到骄傲还是困惑呢?如果我们总是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赚取微薄利润,当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后该何去何从?中国品牌的塑造需要科技与文化的力量能领先于世界,这可能要再用60年的时间。
  
  6 出国热
  
  自从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出国热”就迅速升温并经久不衰,而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这反映出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如今,人们看待出国已经不再充满艳羡,出国人员也从精英转移到大众。
  
  7 海归
  
  这个词伴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因为正是众多“海归”成为互联网大潮中的弄潮儿,而网络语言也让“海归”一词变得鲜活。不过与出国类似的是,“海归”的光环也很快退去,甚至有的成了“海待”,而且归国的热潮也在涌动。看来“月亮都是国外的圆”这样的观念,早已为人们所抛弃。
  
  8 保卫民族品牌
  
  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如双汇、南孚、乐凯、金龙鱼、中华、大宝等等,现在都已经被外资收入囊中,这显然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负面效果。是应该保护民族品牌,还是遵循市场运作规律,曾经引起过热烈的争论,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案中达到顶峰。其实,抛开民族主义情绪,我们是否更该从法律制度建设上来多思考一些,如何让民族品牌得以保存。另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苦喊保卫民族品牌不如立志创造真正的中国的世界品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