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商业银行发起村镇银行的战略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之洋

  随着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及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域性中小商业银行跨地域设立机构并可发起与控股设立村镇银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要快速扩大市场业务份额,主要有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两种途径。就外延发展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跨区域设置分支行;二是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拓展县域市场。
  跨区域设置分支行是银行发展的一般模式,但是要面对很多挑战。一方面,大城市竞争更激烈,许多银行都在争设分行。另一方面,政策审批难度大、要求高,而且政策变数大。除此之外,分行模式将对总行风险控制能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分行本身的任何风险都将直接归于总行。
  而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抢占全国金融市场,其面临的机会就要好得多:一是国家政策极力鼓励,并出台许多配套措施激励商业银行发起村镇银行。二是政策强制性保护发起银行的唯一大股东地位,可以并表管理。三是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且只需付出较少资金(每个村镇银行占股20%),就可一举多得。
  发起村镇银行是商业银行当前探索控股经营模式的重大机遇,也是个别地方性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机遇。制订系统的发展战略规划、策略模型,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前提与保证。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战略规划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把发展村镇银行当成跨区域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新的机遇,对于发展村镇银行应当有个中长期的规划,至少应建立三步战略:
  第一,三至五年内完成全国布局,投入5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设立村镇银行30~50家,进而带动其他社会投资25亿~35亿元。利用大银行在这部分业务的空缺独辟蹊径。
  第二,完成布局后,再用三年时间稳健发展,力争每家村镇银行规模总量达到20亿元左右,这一块完全可以做到1000亿元的规模。
  第三,到第七年后,可以在全国重组一部分村镇银行,兼并一些经营不好的其他银行发起成立的村镇银行,成立一个集团性的村镇银行,快速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村镇银行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重要策略
  总部成立村镇银行管理部
  从战略研究、机构发展、技术支持、管理、人事等角度对已经设立或拟设立的村镇银行进行综合考量和管理,使下属村镇银行只有一个口径对接总行,这样也利于统一行动和管理。
  有目的、有条件的选择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的具体县(市)域
  在我国,目前村镇银行处于重点支持的阶段,准入指标相对丰富。中小商业银行组织专业队伍选择全国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发起成立商业银行控股的村镇银行,选择条件可以参考以下几条:无城市商业银行且金融总量达到300亿元以上的地区;与发起银行有一定资源关系;合作伙伴的人品、实力和能力均较好;大城市周边的县市优先考虑;优先考虑有运作潜力的县市,如可以带来政治影响力的,或是地方经济情况较好的县市。
  简单核算一下,如果拿出5亿元,就可以在全国发起成立30~50家村镇银行,就会诞生出30~50个子银行。几年之后,这些子银行中总会有些发展较好,在某个区域,有的村镇银行3~5年可以做到100亿元以上,少则也可以做到1亿~2亿元的规模。这是上千亿元的大事业,而中小商业银行只需拨出5亿元资金,在建立良性的利益机制的基础上,五年内就能分红收回所投股本金。所以说,这是天赐良机于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不宜搞分支行模式
  在大城市设立分行很好,但将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随着总盘子的增大,分行越多,资产与资金均统一于总行,对人才、风险控制、管理的要求就很高。但如果把村镇银行搞成分行模式,必将后患无穷,原因有三:
  其一,村镇银行主要分布于农村或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工业相对落后,信用环境比较差,分行模式难于管理。
  其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正是因其分行体制无法适应农村而逐渐淡出,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实力比三大行要差,更不适合把村镇银行搞成分行。
  
  其三,分行模式难以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如果总行派出人员又不占有股份,体制上就存在缺陷,只有靠高管们的道德操守来保证,但派出人员会不自觉地按总行习惯做事,如处理不善,就会加大股东间的矛盾。
  也有人说,其他股东根本就不必参与,让发起行运作就行,其他股东只等着分钱就是了。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中小商业银行到一个新地区,如何占领该地市场是个重要问题。二三线城市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小,而且市场化程度很低,资源相对于大城市也有限得多。村镇银行可能只有本地化发展才有出路,如果没有本地股东的积极参与,一个几千万元的小盘子,做得不好两年内完全可能血本无归。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最关键的不是吸存和放款,而是收款。如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回收贷款,必然出现有钱不还的情况,如果不把这种责任交给当地股东,村镇银行最终是搞不好的。针对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做法是:发起行只相对控股,输出管理模式、技术平台和服务理念,派人掌控财务和信贷,实际经营者务必要有投资,而且一定要本地化经营才有机会。权、责、利明确且统一才不易出事。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村镇银行的控股可以选择20%策略
  目前,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有相对控股的,也有绝对控股的。从战略而言,在可控的情况下,建议商业银行应更多选择只控股20%~40%,这样能够保证控股银行的利益最大化与可持续。
  首先,占股份越多,需要投入资金就越多,分行意识和内设机构的模式就将更重,不利于独立的控股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银行不像一般的企业,是一个接受各种监管的公众机构。尽管国家政策强制性保护发起行的唯一大股东地位,有了强制性政策,商业银行就永远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其他股东都是配角,均是合作者。但实际上,花20%的钱就能达到目的,并没有必要花51%的资本金。
  此外,发起行从银行的专业角度把关即可。一般来说,银行有四大权力,贷款权、人事权、财权、事权,发起银行把住贷款权、财权、人事权,其他具体执行的权力一定要下放给当地人员。20%策略也有利于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成功与否重在机制,重在合作股东的认同与经营团队对市场资源、行政资源的调动。
  通过五年多在村镇银行实践中的参与,笔者认为,健康、有效并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之路,主要有两点:
  一是村镇银行务必得有一个好的股东结构,形成好的法人治理。发起行出资20%~40%就永远是一个大股东,国家保护发起行的大股东地位,谁都不绝对控股,任何去经营的人才会有畏惧,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形成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好的风险控制。
  二是村镇银行一定要到农村去,适应县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轨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涉及农户信贷,方法就是驻村联络官和信用互助组模式,是一种金融的农村直销模式。农村有广阔市场,只要用心去做,又有一支讲效益的银行团队,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一定会实现。如拓展重点户、专业户和新型企业,则有标准化、特色化的专营业务模式和价值链条的多样化业务配套。如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则需要配合控股银行和财政、担保及银行同业开展多层次合作,缓解县域的信贷供求困难。努力就近、就地媒介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避免县域经济继续出现“空心化”。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配套措施
  在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村镇银行能够做好、做大。关键要求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支持总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宏伟目标。
  一是人才配套。目前制约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应该从两方面做:一方面是在本土培养对企业绝对忠诚的人才,需要他们对发起行足够忠诚,并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这些人将来大量地进入各村镇银行充当主管财务和信贷的副行长(也可以任命其为常务副行长),他们是监督和保证者。另一方面是大量地吸纳村镇银行所属地的优秀人才加入发起银行,利用他们快速发展业务,将发起银行文化带入当地,使企业本地化。
  二是技术支持。全面给予商业银行技术支持,建立商业银行对控股村镇银行的统一技术平台,这也是控制银行运作的一条生命线。
  三是管理支持。在总部设立村镇银行行长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提高各级村镇银行行长们的管理水平。
  四是打造文化。不断打造发起银行文化,并逐步使村镇银行融入浓厚的发起银行特色。
  五是统一银行内部思想。这一点也很关键,对村镇银行的认识和管理,总行内部思想必须统一。这是最大地配套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大事。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7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