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彦乔

  【摘要】本文从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客观依据、涵义、范围及如何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各种竞争将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企业的成本优势,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及时找出影响效益水平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迫切要求。
  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采取有效的保证机制,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环节,一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实现最佳效益的计划和规划;二是有效地实施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措施;三是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这三个保证机制缺一不可,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正是这三个保证机制实现的保证。笔者认为,通过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有效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依据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依据源自委托代理理论。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一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张及资本的迅速积累,企业所有者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及精力的局限,已经不可能亲自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委托代理管理便应运而生,产生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与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理人之间通过一种契约,建立起双方的责任、风险和收益分享的关系。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是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而企业经理人的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多数情况下,代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不等同。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理人很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无法对经理人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所有行为进行监督。为解决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之间的矛盾,满足企业所有者审查企业经济效益,有必要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第二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经理人与中低层管理者、劳动者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他们的利益目标也是不一致的。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导致企业经理人无法亲自监督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无法监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措施是否在各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中有效实施。这一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要求企业应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经济效益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
  经济性是指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所消耗的资源最少,表示投入成本的最小化程度;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投入成本的比较,反映投入成本的变化方向和程度以及经济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程度。其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投入过程中的成本,只有以较低的耗费获得同等质量和数量的资源时才能够实现经济性。经济性指标是可以计算的:经济性指标=投入(甲)-投入(乙)/产出。可见,提高经济性的必需途径是投入乙小于投入甲,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指标中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各种单位消耗降低率都是反映经济性的指标。
  效率性是指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使产出水平最大化或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水平最小化,是提供的商品、劳务或其他成果与其耗费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投入产出之比。严格来讲,效率形式投入量变动与产出量变动之比,综合反映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综合反映了经营活动合理、有效的程度。效率性指标=产出量变动/投入量变动。可见,如果产出量增加幅度大于投入量增加幅度,或产出量减少幅度小于投入量幅度,则表现为效率提高了。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指标中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都是反映效率性的指标。
  效果性是在投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产出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反映了企业的项目、计划或其他经济活动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在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产出与产出的比较反映产出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效果性指标是可以计算的,效果性指标=产出(甲)-产出(乙)/投入。可见,提高效果性的必要途径是产出甲大于产出乙。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指标中销售增长率、产值增长率都是反映效果性的指标。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三者最终都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为了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就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审查和评价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是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中进行审查和评价,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四、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
  (一)涉及资金方面的效益审计
  资金方面的审计主要是围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效益审计评价。重点是围绕被审计项目的资金是否节约开展审计。如大型的投资项目的概预算情况,资金节约情况,有无损失浪费情况,投资回报情况的评价等。
  (二)涉及投入产出方面的效益审计
  主要是针对投资项目的投入资金与产出效益进行审计,关键是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属行业的获利水平,参考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出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的评价。
  (三)涉及管理控制方面的效益审计
  主要涉及部门单位或审计项目管理方面的效益状况。如管理系统是否健全,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是否科学、是否存在管理漏洞等。
  (四)涉及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效益审计
  当前,电子信息系统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一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部门的信息化水平。电子信息系统是否安全有效,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和工作效果。因此,电子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运行情况应当成为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
  (五)涉及管理责任方面的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的中心目标就是发现管理效益问题,确定责任、提出管理建议,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涉及人力资源方面的效益审计
  人力资源是构成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必须特别注意加以控制。因此,对人力资源领域进行探讨,对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审计的核心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全面检查公共管理机构或其他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
  
  五、如何做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一)要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是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条件。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有企业管理、运筹学、投资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有专业审计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行专家参加。
  (二)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
  专门运用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三)在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与财务审计的不同之处
  1.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的资料更为全面,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2.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3.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4.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四)要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
  审计人员要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还要求内审人员做到多观察、多思考、多作调查研究、多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在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客观评价,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6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