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成长期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识别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琦冰

  摘要: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以成长期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舞弊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虚增销售收入是成长期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手段。从指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发现,盈余与净利润之差、(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年资产总额、负债比例、运营效率、获取经营活动现金能力,舞弊样本显著低于正常样本,且两类指标的资产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以显著指标为初始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及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识别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初始变量在模型中的识别效果。
  关键词:成长期 管理舞弊 因子分析
  
  一、引言
  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案例层出不穷,其舞弊行为对资本市场的危害性很大,它不仅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的决策,还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削弱,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舞弊因从事者身份不同,而有所谓的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之分。非管理舞弊又称为员工舞弊。管理舞弊中的“管理”泛指各中上管理层。如何防范和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是目前会计领域关注的焦点。杰克・波罗格纳和罗伯特・林德奎斯特认为管理舞弊是由担负管理职责的职员从事的谎报公司或本单位业绩水平的舞弊,其目的是从这类舞弊中寻求获得晋升、奖金或其他经济激励的地位形象的好处。本文将管理舞弊定义为管理阶层蓄意虚报财务报表,以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这是从审计角度对舞弊做出的一个界定,其主体舞弊人员是公司的管理层,在公司的管理职责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而不是普通职员,通过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欺骗股东、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是一种欺诈行为。管理舞弊可以对企业有利,也可以损害企业的利益,例如,价格制定、公司逃避税收等通常对企业业绩的提升来说是有利的。管理舞弊是一种业绩舞弊,管理层故意通过重大误导性财务报表来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舞弊行为。从以上对管理舞弊定义的阐述来看,财务报告是管理舞弊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将管理舞弊等同于财务报告舞弊。本文主要从来自于财务报告公开信息的财务指标角度对管理舞弊进行识别研究。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影响财务数据的舞弊性财务报表。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披露受处罚的舞弊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没有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研究,而企业的类型或发展阶段与其进行舞弊的动机、手段有密切关系。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特征都有所不同,所面临压力也有差异。如用相同指标或模型来判别不同类型公司的舞弊行为,其判别作用有可能会被削弱。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以成长期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舞弊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能有效识别其舞弊行为的指标变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的成长速度对于提高公司形象,增加投资者信心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在股票价格总体不断向上增长的历史趋势中,只有抓住那些以“接力”方式推动股市价格长期向上的、最活跃的、处于生命周期上升阶段的公司,才是投资者获得满意回报的保证,对他们说,没有成长性就没有好公司,统计资料也表明绝大多数投资者看好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因此,如何保持企业的成长速度就成为管理层关心的问题,为此企业管理层通常会制定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由于销售收入是衡量企业成长速度的基本指标,也是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指标,因此当管理层有粉饰成长速度的动机时,很可能会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来达到目的。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为了保持高成长性,防止股票价格下降甚至抬高股票价格很可能会虚增销售收入或虚增利润来制造企业稳定高速发展的假象。通过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1:虚增销售收入成为成长期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手段
  会计盈余数据是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对象。国内外研究多从盈余的含金量对舞弊公司盈余质量进行考察(Thomas A.Lee,Robert W.Ingram和Howard,1999;耿建新等,2002)。本文认为,首先对于成长期上市公司来说虚增收入或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能引起现金流量的增加,因此预期舞弊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能显著低于正常的成长期公司;其次一个诚信度较高的企业,净利润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但对于一个欲掩盖真实情况的公司来说,账面净利润就会含有操纵账面数的可能。而现金指标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产生,且需由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相关数据,因此现金指标的真实性较高。而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越大越能说明两点:该公司很可能存在着没有真实现金流入的虚假收益;或者即使该公司的利润真实,公司产生现金流的能力相对不足。本文采用(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期资产总额作为考察盈余质量的主要指标。通过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盈余质量低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高
  假设2a:舞弊公司的(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期资产总额要高于正常公司
  Beneish教授在其1999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舞弊公司的资产质量与正常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上市公司对盈余的舞弊必然引起相关项目如资产项目的不正常变动,本文选取的反映企业资产质量的指标是各项资产占流动资产或总资产的比重。上市公司在虚构销售收入或少转成本和费用的同时,常常会引起某些资产项目如应收账款等的增加,本文预期,舞弊样本的应收账款可能显著高于正常样本。其他应收账款项目常被造假者用来充当临时的不当资产存储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与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有关各方的资金往来,反映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复杂的之间关系,如出售投资给关联方后应该收回的款项等。因此预期舞弊样本的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可能显著高于正常样本。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3:资产质量差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高
  假设3a:舞弊样本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应收账款增长率与正常公司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较高的财务杠杆可能会给成长期公司带来偿债能力问题。当偿债能力发生问题时,企业违反契约条款的风险加大,管理层很可能通过舞弊避免陷入这种困境。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需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评价。负债权益比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负债权益比越高,企业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就越大,获得新的贷款的难度就会增加,故预期该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就可能越有舞弊行为。由于存货相对于其他流动资产变现速度较慢,因此扣除了存货的速动比率在理论上比流动比率能更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由于舞弊公司上市公司虚构收入很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4a:舞弊公司的负债权益比可能显著高于正常公司
  假设4b:舞弊公司的(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流动负债可能显著低于正常公司
  成长期上市公司一般会采用较一般公司更为宽松的赊销政策,如更长的信用期等,因此成长期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比较多,周转也比较慢;同时,公司很可能由于缺乏货币现金,营运能力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正常发展;另外,上市公司通过虚假销售或是提前确认销售收入调整利润额,这些销售业务无法取得现金,这些造假手段也必然会影响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一方面表现为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能体现为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反映了企业资产周转状况,资金周转状况越好,说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越高。一旦出现营运能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供、产、销,企业会因此陷入经营困境。因此当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出现异常时,舞弊的可能性较高。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5:营运能力低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比较高
  假设5a:舞弊样本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显著高于正常公司;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可能显著高于正常公司
  假设5b:舞弊样本的资产周转率可能显著低于正常公司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偿还债务提供资金支持。只有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才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公司的财务健康也最终肯定要出现恶化。此外,通过虚构业务等手段并不能引起现金的流入,因此该类公司的现金获取能力可能显得不正常。因此,一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出现异常,其账面利润再高,其财务状况依然令人怀疑。本文采用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指标来对舞弊公司的获取现金能力来进行考察。为此,提出假设:
  假设6:获取经营活动现金能力较低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高
  假设6a:舞弊样本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可能显著低于正常公司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样本选择范围定在2004年至2009年因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陈述行为并对当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涉及利润造假),并被中国证监会、证交所、财政部等监管部门处罚或有关媒体曝光的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对所搜集到的舞弊样本按照一定方法筛选出成长期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外对生命周期的划分依据有多种,从现有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研究成果来看,有从管理风格出发(Greiner,1972; Churchill N.C and Lewis V.1,1983);从实现企业目标(e)、行政(A)、创新精神(E)、整合(I)角度(Adizes,1989),也有从企业规模或销售额(Timmons,1990;Flamholt,1986;陈佳贵,1988)。当前对企业生命周期性的衡量主要是通过企业规模或销售额等指标的扩大或缩小作为判断企业处于哪一个生命阶段的依据(全怀周,2003)。本文以上述相关文献为依据,并考虑划分成本问题,选择销售额及其成长速度作为划分企业发展阶段的基础。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销售额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在初创期,销售额比较低;在成长期,销售额迅猛增长;进入成熟期后,销售额缓慢增长或开始下降;在衰退期,销售额则一直下降。销售额是一个绝对数指标,而销售额的成长速度是相对指标,两者相结合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用销售额及其成长速度作为划分标准。由于搜集到的舞弊公司往往涉及到好几个舞弊年度。为了更清楚地分析造假公司由于舞弊而引起的异常财务指标,本文为每个舞弊样本选取了一个配对样本。同样,配对样本的选取也必须采用以上划分标准,选取处于成长阶段的正常公司。控制样本的选取标准:选取与舞弊公司同年度、同行业,并且与舞弊公司当年资产总额最为接近的A股上市公司。对两组样本的规模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两组样本在规模上无显著差异,满足选样要求。本研究样本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分布有以下来源:中国证监会、证交所、财政部、审计署等监管部门公开的处罚公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CSMAR);巨潮资讯网、巨灵信息网等媒体网站。
  (三)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以上分析是建立本文识别指标体系的基础,并考虑了指标的可获得性。下表为本文所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见(表2)。指标的分类以上述理论分析为依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显著性检验 将收集到的舞弊样本和配对样本按0、1分组,1为舞弊公司,0为非舞弊公司,采用Spa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行舞弊样本和配对样本的变量显著性检验,以期能找出显著的指标变量,并建立有效识别舞弊的判别模型。变量指标的T检验和Mann-Whitey U检验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以上指标变量的显著性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代表盈余质量的指标变量((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年资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和U检验,其Sig值分别为0.014和0,027,且相关符号为正,与假设2相符。这表明盈利质量低下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大。一般说来,盈利能力的增长会产生相应的现金流量,但当由于虚增收入或利润引起账面盈利的大幅增长,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却没有相应增加时,可以认为该公司增加的利润存在着虚假成分。(2)有关资产组成的指标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占流动资产比重显著高于配对样本。其中流动资产/资产总额、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和U检验,且符号为正;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在0.1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显著高于配对样本(上表未列示),与假设3的部分内容相符。这一结果表明成长期上市公司由于虚构销售业务而很可能使得流动资产、应收账款大幅增加。此外,舞弊样本的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的异常性有可能暗示着造假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或较复杂的关联交易。因此,但成长期上市公司有虚构业务等舞弊行为发生时,很可能使得公司的资产质量相关指标显得有些异常。其他指标如货币资金/流动资产可能由于样本的选取而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3)代表营运能力的指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应收账款/销售输入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资产周转率可能受极值影响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通过了U检验,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则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和U检验,符合假设5(5a、5b)。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在于受舞弊样本极值的影响,舞弊样本中有个别公司如000670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高于正常公司。这一结果表明当成长期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公司时,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大,研究结果与马永义(2003)的研究结果一致。(4)代表企业获取经营活动现金能力的指标变量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和U检验,其sig值分别为0.014和0.022,且符号为负,与假设6(6a)相符。即当成长期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公司的财务健康最终肯定要恶化。
  (二)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对以上呈现显著性的财务变量进行验证,看其在识别模型中是否具有显著识别功效,建立的识别模型是否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率,本文进行了判别模型的建立。因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具有两分问题,故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下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初步判断显著性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这六个财务指标中的部分呈相关关系,并且一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如VAR00002与VAR00018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说明这些变量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当这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有可能带来多重共线性现象,因此在建模之前有必要先消除指标变量之间的共线性。
  (三)因子及回归分析 为了尽量消除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对模型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统计上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将这几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因子。因为从初始变量来看,有些可以归为一个因子,因子分析可以通过降模型中的指标个数从而降低成本。因子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5)和(表6)。从公共因子中提取的特征值和因子分析结果来看,保留前两个因子将能概括出大部分信息,本文提取前两个因子,这两个因子贡献占总方差的67.039%。上述6个财务指标变量可以综合成2个公因子,分别为:F1=0.86X2+0.43X7+0.62X8+0.68X17-0.91X18;F2=-0.32X2+0.42X7。+0.03X8-0.04X17+0.02X18。F1因子中,X2((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一年资产总额)有正的较大载荷,X18(当期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则有着较大的负载荷,因此F1可代表成长期上市公司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差额的财务变量,同时由于X17有着较大的负的载荷,所以也可以表示上市公司产生现金的能力。F2中,由于相对来说X7(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有较大的正载荷,而其他变量的载荷相对较低,因此将F2定义为其他应收款比重的财务变量。再利用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将这两个因子强行进入模型,得到的判别模型结果如(表7)所示。利用因子分析的结果,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检验发生管理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的特征:Logit(p)=B0+B1F1+B2F2+?着;P=exp(BF)/1+exp(BF)。(表7)和(表8)提供了方程(1)的Logistic回归结果,方程显示F1、F2对因变量(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我国发生舞弊行为的成长期上市公司进行了舞弊识别研究,通过分析成长期上市公司舞弊的动机和财务特征,提出相关假设,并建立了区别舞弊和非舞弊公司的识别模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指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来看,发现:舞弊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显著高于正常公司,这与Thomas A.Lee,Robert W.Ingram和Howard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舞弊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其资产组成与正常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资产等指标上;舞弊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其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销售收入的Mann-Whitey U检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公司有显著差异,后者同时也通过了均值检验;舞弊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其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显著低于正常公司,表明成长期上市公司获取经营活动现金能力较弱时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较大。第二,从进入模型的变量来看,指标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资产总额、(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一年资产总额在模型中具有显著的识别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舞弊行为的成长期上市公司其某些财务指标与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正常公司相比确实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指标显著性检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二)建议 从本文研究结果看,成长期上市公司对收入、利润的操纵远远高于对现金流量的操纵,因此用于收入或利润有关的指标表现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在对成长期上市公司进行评价时,应较多结合现金流量指标。财务指标的异常只是预示该公司可能存在舞弊行为,充其量只是个预警信号,旨在提醒使用者根据这些异常的指标提供的线索,进一步收集其他信息来予以证实,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因此,建议以中注协颁布的《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为指南,结合发现存在显著异常的指标,谨慎地判断上市公司有误舞弊的可能。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政策的变化和完善,而上市公司也往往会钻新制度的“空子”,进行更为多样化的舞弊行为,使得舞弊行为看似合理化。因此,深入分析成长期上市公司面临的各种危机及可能采用的舞弊手段,及时把握可能引起的指标特征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检验指标,全面地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娄权:《财务报告舞弊四因子假说》,《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12期。
  [2]马永义等:《如何利用财务数据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5期。
  [3]耿建新、肖泽忠、续芹:《报表收益与现金流量数据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4]曹利:《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5]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陈佳贵、黄速建等:《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全怀周:《企业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8]W.Steve Albrecht, Gerald W.Wemz and Timol.Wliilams. Fraud Bringing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
  [9]Beneish M.D..Incentives and penalties related to earning overstatements that violate GAAP. Accounting Review, 1999.
  [10]Kinney.W and McDanie. Characteristics of Firms Correcting Previously Reported Quarterly Earn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9.
  [11]Albrecht W.S.and M.B.Romney. Red-flgging management fraud: A validation.Advances in Accounting,1986.
  [12]Thomas A.Lee, Robert W.Ingram and Thomas P. Howar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rn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Cash Flow as an Indicator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rand.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9.
  (编辑 虹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0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