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此次经济危机成因的各种观点逐一进行了分析,避免片面化的方法是从资本主义体制整体来考虑,回到马克思分析商品经济的起点回顾经济的本质特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异化成为现代经济的普遍形式。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不以消费为目的的交换,虚拟资本标志着人类力量进一步异化的事实,危机预示着一个更加灰暗的将来。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价值;劳动;交换;虚拟经济
  [作者简介]吴旭平,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吉林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7-0097-05
  
  2007年8月开始的一场“百年一遇”的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化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多重资产泡沫包括房地产、信贷、股市、期货市场等以空前规模先后破灭,使全球财富全面缩水,惜贷惜购盛行,冲击各行各业,拖垮实体经济,使资本主义濒于崩溃的边缘。对于此次危机根源的分析,焦点落在危机是资本主义的调节机制出问题还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要认清危机的实质就必须跳出各种现象的羁绊,对整个资本主义体制进行审视,危机不单单是一场经济的危机。
  
  一、对危机成因的各种分析
  
  经济学不是严格中立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站在某种实际的利益主张的基础上。马克思早就认识到“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情绪总把我们带离通往真理的道路,于是对危机成因的分析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意见。
  “过度储蓄论”:马丁沃尔夫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是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储蓄率过高,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低廉劳力论”: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把危机的责任归咎于中国的农民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导致美国经济长期保持低通胀、低利率以及过剩的流动性。“操纵汇率论”:中国政府长期控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导致出口太多。实际上,这些观点代表了典型的“美国思维”,站在自己的立场将责任推给别人。美国人的消费理念不代表中国人,中国的储蓄过高更多的是因为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低廉劳动力带给全球经济发展的空间,美国享受完低廉优质的中国商品服务以后再责怪其培养了美国人的惰性。人民币汇率不加控制的话会导致中国经济崩溃,美国横加指责的目的是要中国放弃本国利益来满足全球特别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典型的经济强权逻辑。
  还有一些从资本主义运作技术层面进行剖析的观点。“信息不透明论”:次贷债券和各种金融衍生品发行过程中信息不够透明,投资者没有完全的知情权。“缺乏监管论”: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没能对金融系统做到切实的管理。“金融创新过度论”:金融创新使得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导致了金融风险在全球的扩散和放大。“低利率论”:格林斯潘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货币流动性过剩从而引发投机热。“单一货币论”: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其单一性使得规避风险能力降低。这些技术性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因为只能注意到资本运作某一环节的可行性,势必会有另一环节的对抗。实际上,信息不透明是市场的内在缺陷,要求信息占有者无偿提供信息是绝不可能的;政府及其机构的监管能适当保持经济的健康,如果说监管不力,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监管力度肯定不如美国,危机为什么单单爆发于美国呢?显然这种说法无说服力;金融创新的确带来了迷惑世人的效应,但人们能够识破这种把戏,金融衍生品之所以泛滥是因为人们明知故犯;低利率论能解释热钱的来源但不能解释热钱为什么要进行投机的原因;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单一性加速金融风险的扩大,但并不是引发风险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法解释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前的经济危机。
  此外,从心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的角度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美国的比特纳就把次贷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3/4的次级贷款是不稳定和具有欺诈性的,房地产经纪商的贪婪、信用评估师的不负责任和公众的愚昧无知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金融泡沫。“人性贪婪论”不仅归责于华尔街资本家的贪婪,更在于自由市场的竞争中人们为了盈利和优胜不顾他人利益的本性。“过度消费论”把危机根源归责于美国人“及时享乐”、“举债度日”等消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心理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行为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乃是休谟的“习惯性联想”而非真正的因果联系。将心理这种伴随现象混同于经济行为的动机显然是倒果为因。人性的贪婪自古有之,为什么前资本主义社会不爆发经济危机呢?而且将资本增殖的贪婪扩大解释为人性的贪婪,无非是给真正的贪婪者减轻罪责的借口。过度消费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大国长期为推动自身经济增长而产生文化价值观念,在危机的爆发进程中起到缓和或加速作用,本身没有独立的根源。我国一些学者呼吁让经济理性回归传统道德,如坚持人文导向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道德不过是经济理性为了证明自身正当性的规范,现代意义的道德必然带上资本的色彩。靠道德的完善只能像欧文傅立叶一样是无力的幻想。
  
  二、回到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分析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上述的学说之所以不能令人信服,正是因为其理论的不彻底性,不抓住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制度这个根本。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乃是由于生产远远大于消费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盲目追求利润的先天缺陷所致。历史过去了100多年,这一判断对今天的经济危机依然有效吗?反思历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应当从自由市场体制这一相似点开始,而自由市场的核心在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核心在于商品价值。
  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性的劳动一方面创造了使用价值,一方面创造了交换价值。这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亚当・斯密,斯密最早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他在《国富论》中基本上把“价值”这个概念当作与“交换价值”、“自然价格”一样的概念来使用。他用这些概念表示商品价格背后的本质,表示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围绕其波动的中心。这就把劳动价值论当成了一个经验科学上的命题。但斯密仅仅注意到了价值的客观性而忽略了价值被人的主观需求所决定的事实。“价值”是某种确定无疑的存在的财富,能增殖财富产生净收益的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家仆的“纯服务”就是非生产性劳动,整 个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非生产性劳动并扩大生产性劳动来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李嘉图和穆勒那里,对价值的客观性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把财富看成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经济学发展得越彻底,他们就越是“自觉地在排斥人这方面比他们的先驱者走得更远”。原来追求人的本质变成了追求物的本质,经济危机给这种片面追求拉响了警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经济危机的产生乃是我们观念的错误。
  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表达了某种事物(被需求者)具有能够满足某一特定需求(需求者)的属性。在这种需求者与被需求者的对象性关系中,被需求者的属性是独立的、属于自身的,不会受到需求者的干扰;但另一方面,这种属性能否实现需求则通过需求者最后的评断。需求者的评断是决定性的,主体性需要构成了价值的大部分内容。马克思比斯密以来的国民经济学家们走得更远,因为他充分考虑到了价值的主体性。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分承袭了斯密的学说,但是他赋予这种区分更加深刻的内涵。
  商品价值的二重分化是因为劳动的二重性,劳动既是私人劳动也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私人劳动是劳动的基本形态,是原始的改变自然的过程。人通过劳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物化在产品中,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完成了自然向人的过渡。“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使用价值在此意味着本体论上的元存在。自然的力量同时成了人的力量,人的力量既构成了对象物的存在又构成了自我的存在。并且,通过使用价值这一基础性的联系提示着两者统一的必然。
  劳动的力量本来就是自然的力量,所以我们不应将劳动价值论狭隘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矿藏、河流和风力等等自然力只要符合人的需求都具有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那么各种自然力(资源)的价值大小怎么判定呢?按照劳动产生的需求。自然力在完成某一工作的消耗和劳动力在完成某一工作的消耗大致相等时,自然力和劳动力相应的就有量的对应关系。自然力的价值就是相当量的劳动力价值。资源的存在是有限的,这是马克思未曾考虑的现实。所以按当代经济学分析,资源的价值也受到稀缺性的影响。当然稀缺性的对立面可替代性也影响资源的价值。
  交换价值是马克思价值学说的核心。社会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交换价值体现在他人对个人的劳动产品的需求,马克思认为他人的需求也是通过劳动来生产的,需求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是分工和私有制这一普遍前提下才能实现的,所以交换价值体现在社会对个人劳动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对单个商品生产者付出劳动的贡献大小的评断标准。交换价值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秘密,即劳动不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分工使得社会化劳动成了可能,交换价值表达了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在劳动中得到团结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将劳动作为个人对社会唯一的贡献进而驳斥各种依靠要素分配的“不劳而获”观点。近几年国内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资本作为物化劳动能不能生产价值这一问题。产生激烈争议的关键就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分,资本自身就有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出自己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活劳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与资本等其他要素一起生产出固定在新产品中的使用价值。而资本不能反映交换价值,活劳动是现实的生产过程表达了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因而产生交换价值。千差万别的商品的质体现在抽取使用价值后的无差别劳动(交换价值)上。
  总结一下马克思描述的整个劳动过程,劳动将各种自然力和人的力量固定在产品之中,产生使用价值,分工使劳动者迫切需要他人的劳动产品,于是交换价值就产生了。其中资本和资源作为已经存在的人的本质力量在生产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们只是活劳动能够进行创造的条件。活劳动生产出新的价值即资本的剩余价值,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积累不断扩大。工业史是自然向人的过渡史,任何劳动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扩大,问题在于这种力量会不会无限的扩大呢?目前来看还是如此。采用资本形式的力量能够独立于人并反对人的存在的时候,人无法占有自己生产出来的力量,交换价值最后不能实现,危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三、新形式的危机及其影响
  
  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以后不久经济学内部就发生了著名的“边际革命”,西方经济学家们转而信奉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分逐渐被淡化,商品的价值直接归结为它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再主观化为效用,不同的使用价值变成了主观上同质的东西。价值被直接归结为主观需要孕育着一种风险:实体价值的生产越来越不重要,经济的增长通过不断扩大需求就可以实现。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态度导致了虚拟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产生的标志是19世纪末股份制公司成为占据西方各国经济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并且在随后的100多年里逐步排挤实体经济的份量,最后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宣告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虚拟经济是资本贪婪本性和逐利精神的深层次发展。如果说从人的力量中独立出来并反对人的资本是一次异化,那么虚拟经济是资本自身的再次异化,资本直接抛开了物质外衣采用观念符号的形式来追求自己的发展。彼得・德鲁克就认为,当代世界发生了深刻的结构变化,符号经济取代了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虚拟经济比实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突破了物质形式的束缚,不必遵循一般自然规律;二是缩短了周转时间,加快了资本周转。资本采用这种新形式得到更快更有效扩张的同时,对自己原先的实体形态更加感到束缚,越发的趋向虚拟形态,从而使资本整体趋向虚拟化。另外,这种虚拟化带来了喜剧效果:由于资本追求的剩余价值逐渐被虚拟化,剩余价值是观念上的剩余价值,不再是现实的剩余价值,资本的剥削力量被非现实化,人们在观念上受到了剥削。
  虚拟资本不是现代才有的,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已经出现。1611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进行着股票交易。大卫・李嘉图最早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通过对信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的考察,对虚拟资本的本质、具体形式及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实体经济最为强盛、准备到处瓜分世界市场的黄金时代,虚拟经济并未充分发展,因而他对资本的虚拟性的认识也是不充分的,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实 体资本映像或幻想的存在形式,是实体资本的另一重存在。“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个中不同的人手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虚拟资本是同一实体资本在流动中被放大数倍后的产物,本质上是二重性或多重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了虚拟资本乃是基于信心的资本未来收益权,是对实体资本将来收益进行分配的信用制度。虽然这种信用很可能带来投机:“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别人劳动的方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但它却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换句话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逐渐扩大的结果。
  马克思注意到了虚拟资本同实体资本的连襟关系,但是他未曾注意到虚拟资本乃是实体资本的异化,因为当时的情况下两者互为反对的关系并不明显。随着资本精神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虚拟经济已经独立出来并成为反对实体经济的现实力量。资本盲目的本性驱使它只关心数量的增殖,而不关心增殖的资本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由于虚拟经济比实体经济更具优越性,那么资本就会不断的扩大虚拟经济的规模,甚至牺牲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来发展虚拟经济。正像一位通过自己的言语而不是体育锻炼来使自己强壮的人,整个资本主义大厦构筑在虚拟经济的泡沫里,当实体资本无力支撑的时候,新形式的资本主义危机就产生了。
  如果说传统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的崩盘,则现代的经济危机是虚拟经济的崩盘。传统经济危机中,生产能力远远大于消费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为人真正占有,这些凝结在产品中的本质力量被遗弃在臭水沟里,劳动成了非劳动,实在的东西成了虚假的东西,仿佛这些产品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超出人们消费能力的实体经济本质上也是虚拟的。危机是对资本欣欣向荣的假相的一种还原。现代经济采用的新形式企图掩盖真相:一方面虚拟并扩大了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用分期付款和信用体系虚拟并扩大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来弥补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让经济好像面临消费过度的幻相。整个现代经济将落进虚拟生产-虚拟消费的怪圈。而实际上,虚拟经济没有消除需求不足,反而成倍扩大了这种需求不足的后果。
  结合马克思的分析,笔者将虚拟资本产生的原因有大致分四种:一是同一实体资本的变种;二是基于信心的资本未来收益权;三是吹嘘的幻相满足持有者的支配欲或者用于欺诈他人实体资本;四是不以消费为目的交换。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虚拟资本最后都能造成现代经济危机,前两种是马克思正面叙述过的正常形式,第三种涉及到道德和法律的投机欺诈行为,虽然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健康。但从经济学角度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以消费为目的的交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交换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不以消费为目的的交换是不能想象的。而商品市场的运行把这一想象变成了现实。我们试举个简单模型:一朵郁金香价值为一元,每卖出一次获利一元,那么在从持有人A→B→C的交换中,郁金香的价格为三元。假设世界上只有ABC三人,c能不能再卖给A呢?按照经济理性来说A不能花三元买自己一元就能持有的商品,但是,如果A相信“每卖出一次获利一元”的黄金法则,他仍然会继续买进郁金香。于是郁金香从A→B→C→A开始了循环的交换,而价格越来越高,经济泡沫就这样产生了。除了原初的一元价值,郁金香价格都成了虚拟资本。这种交换不以消费为目的,甚至害怕消费害怕最终占有,而以不断的交换来获利为最后目的。假设社会的生产能力不变,总产品一定,那么经过不停交换,总产品的商品附加值提高,每一次交换,所有者总想获得更多的价值。实际上,价格确实会越来越高(通过宣传包装等手段等鼓吹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这些超出实际交换价值的部分就是虚拟价值。
  对虚拟价值的追求如此简单,繁琐复杂的实体经济就显得落伍了。我们可以分析出虚拟经济怎样从实体经济产生的:因为生产的最终目的不是消费,所以导致生产职能的退化,偷工减料,使用价值逐渐缩水甚至为零,因为交换价值的基础不再是使用价值。交换行为本身成了交换价值的源泉,交换的利润取决于对交换行为未来的信心。资本只关心产品的利润。如果因为降低使用价值而减少成本且并不影响实现交换价值的话,生产虚拟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出现虚拟产品。虚拟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无任何使用价值的交换符号而已。而且,就算是实际产品,为了追求更多的交换而不能最终被人消费,这部分产品也成了虚拟产品。当然,传统经济中原本就有的货币、股票、债券等有价凭证也成了虚拟产品。虚拟经济下这些产品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不断的交换来获取利润。虚拟产品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虚拟经济是观念的创生物,是对原劳动创造的价值的稀释,是对实体资本的重新社会化和分配。
  不以消费为目的的交换会引发虚拟经济的膨胀,也会使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因为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假设产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供应量一般取决于社会总产品数量。而虚拟经济通过交换提高了商品附加值,这部分商品附加值也需要一定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商品附加值的膨胀货币供应量也不断膨胀,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社会总产品数量,从而使货币不断贬值,触发巨大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有人认为是货币投放量过多,金融资产质量低下,金融资产价格膨胀,币值高估或低估等原因造成了虚拟经济成分,这些从货币管理技术层面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哈耶克认为避免由此产生金融恐慌:“我们必须授予货币当局一定的自由处置权,……必须努力恢复调节货币数量的一定的自动机制。”这样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济健康来缓解产生金融危机的压力,但是并不能改变过度交换从而使虚拟经济膨胀的事实。
  这种不以消费为目的的交换何以可能?因为资本有逐利本能的欲望。如果说传统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生产商品来追逐利润,那么现代资本主义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需求来追逐利润。现代资本主义鼓吹人的欲望,生产人的需求,从而使交换不断地进行下去。实际上这些不再是人的欲望而是资本自身的欲望,力求增殖扩大自己的欲望。传统经济中交换主要基于两种需求:满足生理欲望的自然需求和劳动培养的需求,这两种需求一般是稳定的可以估计的需求,即使是劳动产生的对卓越技艺的追求和美好记忆的回溯的艺术需求,表面看上去毫无节制,如1990年梵高的油画《加歇医生像》拍卖了8250万美元,实际也是有章可循的。艺术品价值与社会总产品价值成正比,与自身出现的概率成反比,艺术品价值=社会总产品价值/该物出现的概率。而资本增殖的欲望与这两者相反,是无法用理性估计和衡量的,它的本性是不稳定的,力求膨胀的,已经脱离人的控制力而趋向无限了。
  虚拟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资本逐利本能的欲望使然。是资本自我异化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进一步异化。在人类历史中,劳动使人获得了本质力量并使这一力量不断扩大,而资本主义体制下却使这一力量异化并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独立的力量不断扩大后进一步异化,并使自身成了虚拟化的存在。这次经济危机不是因为美国房地产巨大的经济泡沫,也不是为解决次贷问题而泛滥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它乃是资本欲望无限膨胀而驱使不断交换去追逐利润的必然性所致,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缺陷。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使整个人类面临资本力量的宰制,而资本肋迫人类去追求并不存在的虚拟力量。可以说经济危机的实质不在于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破坏性,而是作为一个根本危险的信号:人将在虚无化的力量统治下彻底的丧失自己的本质。
  
  [责任编辑:舒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43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