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制度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业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抓住了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我国农业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要使我国农业经济走出困境,必须使农业循环由单项循环走向多项循环,实现产业大循环,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新的赢利模式,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H)01-0075-03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理论,并进行不断的深入实践,对解决我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起了促进作用。循环经济理沦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形成农业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针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文献,较多主要集中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方法研究,只注重循环,没做到“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强。本文基于制度层面角度,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在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和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基础上,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及其特征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及废弃的全过程,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自然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的资源消费线性增长体系,转换成“自然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资源反馈式循环经济体系。所有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废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使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生态农业,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是一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生态农业发展进程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然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倡导与遵循3R原则就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恢复和确保耕地、草地、森林和水体等资源的可再生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耗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目前农业生产模式大多仍是一种“自然界-产品-废弃物-自然界”很不经济的循环模式,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肥、农药、农膜过量使用,污染严重
  农业污染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目前。我国平均化肥使用量为400kg/hm2,占世界化肥总使用量的30.8%,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左右。大量的化肥沉留在土壤中,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使其生态系统富营养,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形成巨大的污染。农药超量使用,造成农产品残留严重,品质下降,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类中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允许标准1-3倍。仅黄淮海地区猪肉、鱼肉、鸡蛋中农药残留率就高达80%以上,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也很低,喷施中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上,其余部分降落于地面并附着在土壤中,造成污染。农业广泛使用的塑料薄膜,由每年大量废弃的塑料薄膜进入农田生态系统,形成巨大的“白色污染”源,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
  农业生产由于滥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用土壤垃圾化,水质恶化。2006年比1996年化肥使用量增加93.5%,而同期粮食单产仅增25.2%。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捕滥渔,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秸秆、加工过程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全国80%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约由20%-30%的地表水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50%以上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生态环境恶化使各种自然灾害周期缩短,次数增多,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三)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农业生产、加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麦秸、玉米芯、蚕豆杆、椰子壳、烟杆废料等,这些废弃物若弃置不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的能源,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国每年生产的大量秸秆中,大部分是采用焚烧和随地堆弃的处理方式,约1/3未得到综合利用。但作为秸秆直接燃烧的热效串十分低,仅10%左右。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是某种物质和能量的载体,是错位的农业资源。由此可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的现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初加工后就销售到市场,产业链条短,若同时将劳动力成本计人在内,那么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亏损的,生产效益十分低下。近年来,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较快,但精加工、高附加值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国不足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乎均水平。只有拉长产业链,将后期农副产品的加工程度计人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工业化,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才能彻底改变农业低效益的发展方式。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分析
  
  我国农业生产之所以存在不经济的问题,既有思想观念落后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更有制度方面的原因。
  1 政府部门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和支持不足。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及理解较为片面,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循环经济只是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是农业的废弃物利用,并未真正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程度,其核心在主动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目的。而废弃物利用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做法,它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完全分离,完全游离于“线性” 生产方式之外,并没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与环境问题。另外作力农业生产的主体广大农民,平均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我国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追求政绩,把追求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渗人到政府行为之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对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循环经济重视不足,积极性降低,扶持不到位,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飞发展。
  2 过度重视农业循环经济的“循环”性,忽略其“经济”性。目前我国农业循经济发展实践中涌现的区域循环的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等,这些循环经济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但因做不到“经济”,使其难以得到推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的特征,其废弃物也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使循环经济发展缺乏规模效益。农民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动力逐渐减弱。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循环”只不过是这种经济的一个特征。“经济”应当是农业循环经济生命力所在,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目前很多循环项目,节能产品轰轰烈烈上市,最终却静悄悄地收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的可行性出了问题,农民从“循环”中挣不到钱,自然就缺乏积极性。因此,这种经济模式也难以持久。
  3 缺乏合理的农业资源价格体系。农业资源的滥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农业、农村环境恶化的根源,而引发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环境成本外部化问题。目前资源价格偏低,未能正确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的资源导致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引发大量的环境污染。如我国城镇供水的商品价格通常低于成本价。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急剧增加,污染水域的现象也愈加严重。另外,实施循环生产还需用增加投入,承担再生资源商品的市场风险,生产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使其失去了价格优势,从而导致对农业循环经济望而却步。因此,在农业资源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农民是不会过多关心如何利用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和处理排放,农业清洁生产也就无从谈起,农业和农村环境恶化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4 生态意识缺位弱化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农民还不富裕,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生存是第一位,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改变命运,对参与生态保护意识的广度和强度还远远不足,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内在动力。农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日益严重,这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威胁到农民的身心健康。
  
  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1 提高认识,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地方政府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系统工程,是一项集资源、环境、经济、技术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指导制定循环性农业开发战略规划,明确规划发展目标,细化发展项目,制定发展措施,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政府部门应建立引导机制,提供信息平台,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知识普及及教育及技术辅导、典型示范推广、重点龙头企业扶持等方面积极引导,营造地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的良好气氛。让农民、企业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去搞循环经济。行业协会应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发挥带头作用,逐步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动力。
  2 创新盈利模式,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经济。在实施、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循环经济的“经济”性,发展经济仍是主导性的,经济的合理性是物质、能量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边界条件,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是难以为继的。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抛弃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方法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利益。政府应给与资金支持,承担一定的成本,使循环经济的实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比较利益,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循环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以及排放、废弃物循环流动基础上,是有时空概念的经济,是有成本概念的经济。因而,要使循环经济“循环”起来,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生产有利可图,才能形成形成循环经济的自发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
  3 拉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调作用的耦合体。农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构成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形成了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还较为单一,反映是农业循环的某个侧面。比如:种植――养殖――种植生产模式;“猪――沼――果”、“猪――沼――菜”等资源利用模式;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栽培作物(如农作物、药用植物以及真菌等)和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农林复合型模式,这些只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小循环,循环经济的生产力不高,生产效率较低。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依据大农业理论,从单项循环为目标,向“产业链”的目标迈进,由单一开发“生食食物链”的单线型农业向“生食食物链”与“腐屑食物链”对等开发的综合农业转化,即由“单向单环式”向“单向多环式”或“多向循环式”等综合模式转换,只有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融通的产业大循环,构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循环经济链,形成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跨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不同层面协调发展,“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农业产业化才能得到根本实现。
  4 推行生态保障机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为农村循环经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农业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的战略任务。但由于生态化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生产周期长,相对于工业经济,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做出了牺牲。而且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改善的生态环境是为全体国民提供的公共产品,从市场的角度是有价值的,农业为工业提供了生态安全与资源保障,因此,政府应根据公平效率原则,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农业发展进行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要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道德水平、能力水平。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按生态行为的原则进行引导和规范,倡导使用绿色环保产品,倡导生产和生活的循环经济,促进入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责任编辑:伊 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59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