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用生态学的系统化、结构化视角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生态系统是农民工家庭所有适应行为发生的背景。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社会的和生物的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相对于单纯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方法而言,生态系统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可以容纳更多数据和指标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表达和解决模式。促进和保持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平衡,会促进农民工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4―010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038234)“农民工家庭生态问题研究――以福建为例”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杨文飞,东南学术杂志社编辑。
  
  引言
  
  一位社会学者说,一部农民打工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放松人口流动限制政策,国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务工,农民可以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民开始向城市、沿海转移,寻找新的能够带来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从此,“农民工”以一种崭新的称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强大生力军。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性问题,是一个涉及较大群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思路和视角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稳固、最持久的基本单位,具有社会化、情感需要、性的规则和社会安置、经济合作等功能,是文化和社会组织的中心。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称:“社会组织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也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依托与归宿,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农民工工作生活地点的变化,其家庭也发生了变迁,家庭变迁是导致农民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寻找非农就业机会,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比原先务农更高的收入,以期能够改善自身的家庭生活。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现代教育,争取早日“跳出农门”,实现自身后代的社会阶层良性代际转换,使自己的家庭不再永远贫困,自己的后代不再永远归属农民这一社会最底层最弱势群体。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打破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龙生龙、凤生凤、生了老鼠会打洞”的怪定律,希望的自己的子女能在城市接受良好教育,考上大学,成为知识分子,成为“领工资”、“吃公家饭”而不再“修地球”的国家干部。这是许多农民工历尽千辛万苦想方设法要进城务工的朴素想法和最大动力。因此,研究农民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都不能忽视和规避农民工家庭这一问题的关键,改善农民工的地位和待遇也必须紧紧地围绕农民工家庭来开展,从研究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人手,用综合治理的政策与措施解决和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提高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因此,如何根据农民工家庭变迁情况,从家庭生态学视角研究农民工问题,进而改善他们的家庭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Haeckel)于1866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后,德国科学家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把一群生物作为一个生态学单位的观点;1896年,德国生物学家斯洛德论证了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两个生态学概念。至此,生态学作为具有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已经初步形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生态系统是有机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并密切相连的一个整体。这时,生态学理论体系就日趋成熟了。而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率渐减法则的论述,标志着生态学研究开始进入现代发展时期。从此以后,西方生态学家进一步广泛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索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揭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抗干扰能力及其发育演化过程。生态学上把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学理论表明,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依赖周围的环境,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动态之中。生态系统存在平衡和失衡两种形态。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反之为失衡状态。
  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生态系统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纬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基本结构可分解为三个圈层,即:核心圈层――人,第二圈层――生态,最外一个圈层――地球生物圈。人类生态系统除具备普通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外,还有另外一种特殊功能,即由人类社会劳动,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造的产品的价值流,所有功能都通过系统的生产、消费、流通、调控和还原五个环节表现出来。在这一系统中,人既是自然生态亚系统的一部分,又是经济亚系统和社会亚系统的主角。整个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其中社会力的源泉有三:一是经济杠杆――金融;二是社会杠杆――管理;三 是精神杠杆――文化。经济杠杆刺激竞争,社会杠杆诱导共生,而精神杠杆孕育自生,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社会系统的原动力,并和自然力即各种形式的太阳能耦合在一起构成人类生态系统持续演替的关键,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都可能会破坏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可以说,人类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战略是从大范围的角度研究人类对环境问题、社会制约和过去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即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同时将研究引向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类是怎样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的?
  在这里,我们引入了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农民工的家庭生态系统问题。家庭生态学是指引入生态学概念,把家庭假定为一个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其生存条件、家庭成员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符合了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如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受环境深刻的影响;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具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具有一定的负荷力;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为此,我们就可以引申出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定义: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是农民工家庭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和社会综合体。它是一个具有功能结构的社会生态系统,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同时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工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农民工家庭愈来愈受到外界的巨大力量干扰,许多原有的较简单家庭生态系统已随着农民工生活地域、就业行业、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等的变化而逐步瓦解,并快速融入现代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此时,农民工问题就日益凸现。因此,能不能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用系统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研究分析社会制度变革、社会结构转型、社会文化冲击等外部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家庭的巨大影响就成为我们研究农民工问题的追求目标。
  在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生态系统是农民工家庭所有适应行为发生的背景。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社会的和生物的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相对于单纯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方法而言,生态系统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可以容纳更多数据和指标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表达和解决模式。
  农民工家庭是存在于自然、社会和物质的环境范畴内的,而这个自然的、社会的和物质的环境又会对农民工家庭的行为、意识形态以及家庭结构产生影响。因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类生态系统,要想让系统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刻理解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以及特定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研究农民工问题时引入了家庭生态学这个概念,并从系统化、结构化的视角出发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其内部成份改变或外部因素介入,都会对生态系统发生影响。但生态系统自身有一种自净能力,当这种变化不超过其自净能力限度时,系统的能量、信息流动和物质循环仍可以“正常运行”,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生态系统一旦失衡,系统中的所有东西则面临“灭顶之灾”。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自因、自为、自然、自在”的本能运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净能力,就是事物――生态系统趋向自身平衡的本能。
  然而,农民工家庭是一个由农民工及其家人组成的,处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不仅具有其它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而且是个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也存在平衡和失衡两种形态。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平衡会促进农民工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如果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必须设法及时调控使之恢复到平衡和有序的状态,否则,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就会走向衰竭直到僵死,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农民工家庭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边缘,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产生的特殊产物,这些家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所处经济社会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比单纯的农村家庭或者城市家庭更为复杂。
  农民工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同外界环境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从中汲取物质、能量,以补充内部资源的消耗和抵消系统的增熵。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孤立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时,其自发演化总是朝有序程度越来越低的方向发展,最终趋于无序,整个系统崩溃。生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具有发达的耗散结构,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能够克服混乱状态,使系统维持在一种内部高度有序的状态,维持系统平衡。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必须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中汲取更多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否则家庭生态系统就会逐步走向无序,最终崩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响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平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因素。
  
  (一)物质因素
  物质是一切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家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家庭物质要素的多寡,是衡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质量好坏和高低的重要标准,有时甚至是衡量一个家庭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物质是一个家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要改变一个家庭生态系统首先要改变外界环境对其的物质供应。农民工家庭要生存与发展,也必须要有物质作基础和保障。
  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是农民跨区域流动的重要动机。经济收入作为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物质流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影响。一定的经济收入是保证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正常工作,不断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收入不仅影响农民工家庭的物质生活,同时还影响其精神生活。
  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收入虽然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制度政策安排特别是自身职业技能素质的限制,还是处于职业地位比较低下、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经济收入缺少保障的状况。因此,经济收入目前仍然是影响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物质流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二)能量因素
  《简明自然辩证法辞典》中对能量作了这样的定义:“亦称能”,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表征一物质系统对外做功的能力”。任何物质实体都具有能量。能量的多少说明了物体的活动性。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比如说,1千克汽油含12千瓦小时能量的话,那么是指假如将1千克的汽油中的化学能 全部施放出来的话可以做12kWh的功。正如,我们每个人先要吃饱饭才能工作,汽车要加油才能走,没有能量就没有运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人们注意到了一个问题,企业如果没有电,肯定玩不转。所以,对于家庭生态系统来说,能量是与物质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能量通俗地理解为“动力”,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动力。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能量就是能使其活动的力量。要使农民工家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动力(能量)。
  当前,国家的制度政策安排是影响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能量流大小的最大控件。国家的制度政策是控制、组合与变迁社会资源的契约,它决定着各等级公民群体的基本权利、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分配和市场的发展条件。制度政策安排作为秩序结构的重要组成,是国家的利益解释和行动意义的体现,因而制度政策也就成为国家建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显示器。现有的限制农民工自由迁徙、就业、子女就学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政策安排,仍然是提高农民工身份地位、经济收入、居住环境,从而为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输送能量(动力)的最大障碍。
  
  (三)信息因素
  1946年,科学界就已经说明了在宇宙中间还存在着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联系紧密、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东西,就是信息。信息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让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一天都离不开。家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沟通家庭与其外界环境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家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信息最终都是经由家庭成员这个中介起作用,并以家庭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体现出来的。它们对家庭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价值有时要比物质和能量自身的价值大得多。
  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人类社会正在遵循着一种发展的信息逻辑,按照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信息化发展模式加速地运行和发展。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有效应用而导出的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现象,如引发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结构失衡,社会关系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据湖南师范大学谢俊贵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家庭信息获得和拥有的状况与家庭经济收入之间呈现出严格的强正相关。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拓宽农民工获取相关政策、培训、就业等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提高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提高农民工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调节与平衡
  
  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平衡,包括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平衡,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对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的治理需用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外界环境等方面实施系统的综合治理。目前,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状况以外界环境为主要制约因素,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渠道不通且流量严重不足。外部环境不仅没有给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从这个系统中汲取营养,这种营养的单向流动会加速系统正熵值的增加,增强系统的无序程度,从而加速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崩溃。因此,如何疏通外部(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营养输送渠道,加大各种营养的补给,使其家庭生态系统的营养供给总量与消费总量逐步达到平衡,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家庭的生活质量,是在考虑治理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对策建议时必须给予重点关注的。同时,为培育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适应能力,必须要建立家庭成员、家庭和外部环境系统良性互动的机制,架起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桥梁,及时给家庭输入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和平衡。
  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影响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三大要素中,能量(动力)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其次是信息,最后才是物质。因此,我们在提出治理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时,也就按这种问题的重要性相继展开。
  
  (一)建立公平合理的体制政策环境,为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输送必要的能量流
  政府和社会是否重视农民工问题,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并为此修订废除限制农民工就业、定居、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工伤保险、医疗健康、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出台有利于农民工自由迁徙、定居、就业并具有切实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体制机制环境,这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动力(能量)问题,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和社会应当深刻认识到农民工家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要本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农民工的生活和劳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利条件;要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实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都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鼓励备地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措施和办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又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逐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从而形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体制和制度。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有关农民工的体制政策,进一步为农民工家庭注入强大的动力(能量),充分调动农民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合理的体制政策保障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建立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输送必要的物质流
  农民工家庭的物质环境压力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资水平低、子女教育支出大、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无法得到必要支持,使得他们的经济压力非常大。政府应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工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资金和物质投入,保持外部环境对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必要物质输入,为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平衡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支持。
  要加大对农民工家庭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投入,并引导和强制单位、个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确保农民工家庭获得有效的社会保障,为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态环境提供必要保障与支持。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农民工建立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根据农民工当前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60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