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生导师处于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核心,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方向。本文探讨组建导师团队的优势及其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旨在为解决研究生导师短缺和打破专业壁垒,寻求整合优势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0/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02-0162-02
  
  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激增,研究生导师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制约瓶颈。继研究生双导师制尝试之后,我们又在努力探讨利用科研团队的集合力量培养研究生。
  一、目前研究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生多师少,导师严重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近几年来,研究生报考数量猛增,招生规模也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学生规模的扩张无疑要求导师数量有相应的增长。目前导师严重不足的局面甚至制约着个别高校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质量。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博导人均要带5.77名博士生,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1]最多的一名博导竟然同时指导47名博士生,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国外同行。硕士生导师的人均指导学生数在有的大学早已超过了两位数,以同时指导三届学生论,一个导师将指导二三十名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数的超标,导致导师无暇顾及学生论文和指导。[2]比较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德国每位正教授每年只可招生1至3名;日本虽规定每位硕士生导师最多可同时指导人文社科类学生20人,自然科学类学生15人,但实际上多年来招生定额从未满过,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3]研究生数量的“本科生”化使部分高校导师“班主任”化。打破培养瓶颈需要在限制招生和加大导师引进与培养上下功夫。
  2. 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数量的激增带来了研究生导师数量的持续上扬。某些高校一部分刚刚评上副高职的教师在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后,第二年就被评为硕士生导师,开始指导研究生。这就难免出现了部分新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艰巨任务。出现了部分创造性人才与不堪重任的人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大相径庭的局面。
  3. 专业受限。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已成为学科的发展要求。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迅速,这与高校内研究生导师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局面是不相适应的。部分导师宁愿闭门造车,也不愿与其他导师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通常情况下导师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指导学生方法是受到某一学科的限制,从而难以培养出在交叉学科方向上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创造性人才。因而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社会下,高校和社会更需要研究生导师发挥导师团队群体力量培养高层次人才。
  4. 导师培养不足。研究生论文研究的课题一般探索性、创新性较强,其中绝大部分是本学科前沿性的课题,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从而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5656人。由于历史原因,70%以上博士生导师没有接受过博士阶段的系统训练。[4]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本就稍显不足的导师队伍更是捉襟见肘,导师们疲于培养研究生,无暇进行自身的“充电”,高校自身也只注重使用,不关心培养,服务意识较差,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不能集中精力搞好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十分重要,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导师团队的优势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人才,一个导师的知识水平难以满足培养创新研究生的需求。将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团队来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既可以以老带新,促进青年导师尽快成长,也可相互补充,弥补导师个人知识水平上的欠缺。这样既可以形成一种讨论式学习的氛围,又可以弥补研究生扩招之后带来的师资缺乏的窘境。
  1.集聚效应集中集体智慧,可更好地发挥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力量,进一步加快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步伐;同时以学术带头人的敬业精神和精深造诣,对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传帮带和现场诊断、个性化指导,从而使名师的优良师风和智慧得以发扬、升华,使导师团队资源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成员间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可以使被培养研究生打开思路,不拘泥于一域,从而能够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各方面综合发展,成为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
  2.资源优势导师团队集合学科精英,可以发挥集团军作战的优势,导师队伍强大的思想资源、学术资源和研究生队伍资源将为科研项目的争取、时间的节省和成果的孵出与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而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增加,最终为研究生提供了条件优越的实验室环境和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创造性研究提供保障。
  3.学习氛围优越、积极向上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必然是一个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团体,他要求团队中的各成员对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适应能力。因而,团队鼓励成员在学术研究中的个性发展,以增强其创新信心和勇于挑战自我的气势,掌握强有力的科学研究自主性。建立学习型团队,提倡知识共享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导师团队的组成与建设
  1.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头羊”效应,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实质是指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的学科梯队建设。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个具有相当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这样才可能支撑起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学科学术领军人物是学科学术队伍的“头羊”,代表着研究生导师团队中的最高水平。成立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可以发挥“头羊”效应,凝聚人心,号召力量,多出成果。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四个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就是这种“头羊”效应结出的硕果。
  2.合理的学科梯队组成在实行导师制之外,还应注重发挥团队中的集体作用。导师团队的组成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根据院系相关规定,成立研究生导师团队,设组长1人,主要由学科带头人或方向负责人担任,团对成员主要由经院系批准的研究生导师担任。[5]此外,团队还可以吸收个别在本学科学术上做出突出成绩的讲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加入团队,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形成学术争鸣,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团队储备后备人才。二是发挥科研团队的功能,由科研负责人(必须为研究生导师)担当导师团队负责人,通过吸收研究生加入科研团队的形式培养人才,作到科研教学两不误,双促进。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2个省级优秀导师团队正是利用这一形式,在研究生培养上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学院所培养的研究生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6篇,并多次在教育部和省内研究生论文抽查中取得优异成绩。
  3.导师团队的团结协作是导师团队与一般群体的最大区别,团队成员因共同的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协作攻关,团队成员和谐统一、通力协作,共同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目标使他们通过分工与合作,分享与交换信息资源。在富有生机和创造性的导师团队中,学术造诣较高的老教师和思想活跃的中青年教师相互交流,老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全面,善于对各种方案和结果做出准确判断,中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善于提出各种新思想和新方法。因而青年教师和老教师能够在学术上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研究生通过参与团队的科研工作中,并在导师团队的引领和启发下,丰富和提高其科研能力与视野。团队工作也能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光礼.中国博士质量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李世彬,苏继红.对扎实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3]李丽萍,李纬娜.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N].中国青年报,2001-8-23.
  [4]何刚. 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人才开发,2004,(3).
  [5]段雯贞,曾因明,段世明.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思考[J].右江医学,2004,(5).
  [责任编辑:何晓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71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