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模因论与隐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以历时和共时视角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文化进化规律进行阐释的一种新理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以一般意义上的隐喻为研究对象,把模因论引入隐喻研究,以模因论的视角来分析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模因论;隐喻;认知方式
  收稿日期:2010-01-01
  作者简介:车继雁(1981-),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隐喻的流传存在着进化的过程,将模因论引入对隐喻传播的分析中,不仅使我们可以从文化进化的角度来看待隐喻,还可以进一步剖析模因在隐喻传播中的作用,从而探究隐喻在模因的复制和不断被复制过程中对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活动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从新的角度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它的名字仿照基因而得,是指文化基因,即人类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得以传播和继承。《牛津英语词典》定义模因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 是语言模因传播的媒介。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 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 (2)记忆(retention) (3)表达(expression)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简单的说,模因基因型是指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而模因表现型是指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二、模因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当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与另一种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resemblance)或者相关性(relativity)时,常常会将这样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意象图式(image)投射到这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于是产生了隐喻。
  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时间就是生命”。无论是培根还是富兰克林,他们的话语无不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我们对于这样的话语是如此熟悉,以致于都感觉不到隐喻的存在。把知识比喻成力量,知识越多,力量会越强大;同样,把时间比喻成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唯有珍惜时间,生命才会长久。“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与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强势模因作用的结果。模因经历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并且循环反复,不断的传播着。按照模因的传播途径可以把这两句格言看成是隐喻的模因表现型,即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类似的表达还有:“辩论就是战争”,“爱情就是游戏”,“健康就是财富”等等。“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句话在网上出现后,立刻引起了网友们的追捧。“寂寞”是个抽象名词,是不能被吃的,显然这里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在网上出现后,不断引来了网友们的跟帖,比如:“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等等。这些都是隐喻的模因表现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过多的压力使人内心变得空虚,寂寞。通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本文围绕“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这三个隐喻来展开,分析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及模因的两个传播途径。其中,例证主要以隐喻的模因表现型来论述。通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王建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4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