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识成质: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高职大学生的深刻的理论认同、炽烈的情感认同、崇高的价值认同,关键在于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理论前沿,与学生真诚对话,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感;创新方法载体,强化社会实践;创建学习氛围,优化教育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196―02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尤其是把内蕴的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规范传授给他们,转识成质,形成高职大学生深刻的理论认同、炽烈的情感认同、崇高的价值认同,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转识成质,是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旨归
  
  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各种思潮、多元价值相互碰撞、相互激荡。高职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价值的迷离与扭曲伴随而生,诚如马克思・舍勒所言,社会的深刻转型,“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变化,而且几乎是所有社会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发生在人自身、灵魂和精神中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的存在中的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价值判断标准中发生的转化。”
  研究表明,一种价值观念获得认同并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社会生活为这种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根据;其二是有广大的支持者理解并实践这种价值观念。
  “转识成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旨归。教育的有效性,本质上是教育内容反映、选择、理解、整合、内化、外化的活动过程,是经过若干途径和环节由认识(知识)到素质的质变过程,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不断接近的过程。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缺乏主导价值取向是精神沙漠化的国家”。在多元化的社会体系中,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所在,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筑起的精神长城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回应力。在新的社会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奠定我们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是保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核心价值体系)占据统治地位,保持主流价值一枝独秀,将非主流的价值思想限制在一定范围,抵御弱化消极价值思想的影响。
  
  二、转识成质,必须是着眼于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前提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要点。本乃根基,坚持以学生为本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技能和持续发展能力。
  当今社会,高职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他们关注社会生活,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让他们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以学生为本,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即以现实的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现实的个人的个体价值,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和满足人,尊重人性人格,尊重人的权利,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统一。其次,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工具的教育;第三,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用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思想品格。要把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
  
  三、把握理论前沿,与学生真诚对话,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感,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教育的概念化、抽象化、口号化,忽视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重主导理论的教育,轻相关学科最新成果的吸收、借鉴和综合知识的运用;与时代、实际的疏离,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乏力,实效低下,困境重重,教育有效性衰微的重要症结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归根到底需要受教育者的接受与转化,从这个层面上讲,受教育者是教育要求转化的内因,所以,教育者要提供条件,激发受教育者接受和转化的动机。充分考虑高职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引发他们的关注与共鸣,从而促使他们去思索。因此,教育者在构建内容体系时,一定要结合现实实际,将高职大学生的需要考虑进去,尤其是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认知图景,构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
  把握理论前沿,推进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充满创造活力的体系。既要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发掘传统的优秀的价值品质和价值魅力,又要彰显时代主流价值,突出时代先锋和模范人物所体现的价值精神。
  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感,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与学生的真诚对话,结合实际向他们讲明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一方面让高职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张扬人性中的善,形成较为完善的道德品质和是非评判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要经常性地组织各种规模的讨论会、演讲赛、辩论会及学术研讨会等,让各种层次的大学生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见解,并且平等地、说理地、实事求是地开展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使正确的观点赢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并感化和转化原来持不同观点的人,使教育的过程同时成为提高整体素质和理论修养的过程,培养一代真正将理性与激情有机结合的合格和优秀人才。
  
  四、创新方法载体,强化社会实践,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发扬科学精神、探寻教育规律、讲求教育的科学方法是合理有效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保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实践活动往往会有力地强化人们对观念的信奉。心理实验证明,一旦人们采取了主动的行动,那么他们对与行动有关的态度、观点的信奉程度就比行动之前要强得多。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切身体会,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作用。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并动员大学生参与行动。如大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城乡了解乡情、厂情、市情后,他们对国情的整体分析就会更深入,更全面,对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自己的责任更明确、更坚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教育措施,把握规律性才能增强实效性。
  社会是高校教育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展示人生的舞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场所,是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重要途径。教育途径是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教育作用,从教育视角看社会实践,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巩固、检验理论学习成果,进一步选择、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强化教育实效。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技发明、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及网络管理、虚拟实践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可以吸引高职大学生积极参加并有所感悟与收益。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必须注重发挥教育中介的效能。教育中介是联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顺利开展道德教育的条件与保障,主要包括教育载体、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载体是开展教育活动所凭借的物质基础,可分为教育内容载体与教学活动载体。前者指书本以及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后者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道具如教室、黑板、粉笔、课桌、投影仪等。教育中介的适合是指教育载体、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要适合教育对象的兴趣与接受能力。从教育载体来看,如各类声、光、电等教学设备的运用可以提高效率,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强化教育对象的感观刺激,以期提升教育的效率效益。
  
  五、创建学习氛围,优化教育环境,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条件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环境的整合与渗透。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品德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体的思想倾向、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是在环境的熏陶及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通过环境选择、环境建设、环境优化来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教育,使环境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把握、创设、并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环境体系,通过加强硬环境建设厚实教育的物质基础,发展软环境建设提升人力与氛围支持力。
  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场”和“势”。因此,要抓住各种契机,利用各种形式,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阵势和思想导向;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宣传阵地,营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环境,重视以优良的环境熏陶人,以积极的舆论引导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马克思・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
  [2]〔美〕萨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学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5]王学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6]关丽兰,李斌雄.提高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的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责任编辑/彭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7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