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欧洲区域一体化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欧洲建立统一大市场、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外贸政策、实行统一货币欧元,并推进欧洲政治联盟建设。欧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区域组织。另一方面,随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联盟和东盟10+3地区论坛的健康发展,东亚地区合作开始起步。但东亚地区主义程度和效应和欧洲区域一体化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成功实践给东亚地区带来了良好的启示,东亚地区主义应该借鉴欧盟成功的经验,同时避免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所犯的错误,结合自身情况走一条适合东亚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欧盟一体化;东亚地区主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22-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建立统一大市场、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外贸政策、推进欧洲政治联盟建设。欧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区域组织。它对东亚民族国家合作、区域治理创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东亚区域一体化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区域认同感强烈
  
  1.区域认同感强烈。第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当代欧洲观念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基础上的。这是欧洲人共有的财产。第二,欧洲观念的促进作用。近代圣・皮埃尔和让・莫内等学者的欧洲观念和欧洲统一思想促进了欧洲区域的认同感。第三,对历史的反思。两次世界大战深刻的历史教训,使欧洲国家认识到了欧洲分裂的害处。第四、欧洲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2.集体安全观念强烈。“共同的安全威胁促使区域集体安全观的形成,从而加强区域成员的区域身份认同。”[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改变了世界格局,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大大衰落,并普遍陷入经济困顿、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境之中。同时,在美国意欲控制欧洲的逼人形势和苏联军事威胁下,西欧各国强烈地感到,只有加强各国联合才能实现欧洲复兴和繁荣,避免成为美苏冷战的牺牲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国家与集团间以及集团之间的竞争。欧洲各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同时随着冷战的结束,各种非传统安全和恐怖主义逐渐成为主权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挑战。由于非传统安全具有跨国性、不确定性和转移性。更需要欧洲国家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恐怖主义、非法移民和走私贩毒等问题。
  正是残酷的现实和共同价值、文化观的结合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展开,欧盟各主权国家又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权益,又进一步增强了其欧洲区域的认同感。
  
  二、机制性建设成功
  
  今天的欧洲已经成为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带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性组织。在组织形式上,欧盟拥有会旗、会徽、盟歌和共同的出版物。在组织机构上,欧共体下设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这些机构分别负责决策、立法、实施、监督和仲裁等工作。分工明确。属于超国家性质的三权分立的组织结构,同时还对所有成员国具有普遍约束力。在内部建设上,欧共体实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和共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渔业政策、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经济货币联盟等。机制性建设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与单纯的在经济上的合作相比,机制性的建设更能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三、危机处理模式机制化
  
  “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表明,欧洲国家对开展地区合作的价值和共同利益有着一致的认识,他们在磋商谈判、讨价还价甚至激烈的争吵之后往往会在某一议题达成具有约束力、成员国必须贯彻执行的协议或条约。”[2]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曾多次发生条约被公决否决的情况,如2001年爱尔兰否决《尼斯条约》,2005年法国、荷兰否决《欧洲宪法条约》,以及最近爱尔兰公投否决《里斯本条约》。欧盟已经具有固定的危机处理模式。由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是实行自上而下的模式,其实质是一个由政治精英推动、经济合作先行,逐渐走向政治合作的参与过程。为了避免欧盟通过的条约引起争议和各主权国家民众的疑虑,一般采取机制性形式――“修约模式”:通过对现有条约文本进行修改,只需要得到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即可生效。一旦出现像爱尔兰公投否决《里斯本条约》的情况。欧盟的政治精英一般采取危机处理模式。首先,表示对否决国家人民的尊重和理解。其次,宣布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深刻的危机。第三,要求否决国进行选择,要么接受“双速欧洲”要么进行“二次公投”并通过。历史表明,欧盟精英的危机处理模式成功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使欧盟的行动能力大大增强了。
  
  四、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超国家性质
  
  “梅奥尔曾指出,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主权国家为中心、以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主权国家不可替代。”[3]主权可定义为对内有绝对的权威,对外不受任何其它权威的制约。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历史表明,欧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各成员国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强化欧盟超国家机构的过程。似乎与近代国际关系所强调的主权概念相互抵触。但应该看到,当前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世界统一大市场、各类经济组织和经济区域合作迅速发展,商品、技术和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得世界,尤其是各区域内部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而欧盟国家正是认识到了这种趋势,它一方面赋予欧盟成员国权力和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又明文规定了欧盟的法律高于成员国的法律,部分限制了成员国的主权。一体化政策的执行、立法、监督和仲裁等工作都需要参与国让渡部分国家主权。欧盟历史经验表明:成员国让渡部分国家主权,既维护了成员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又保证了共同体超国家机构行动效率的大大提高。
  
  五、区域大国的推动
  
  早在1958年,阿登那和戴高乐举行德法首脑会晤时就宣布:“法兰西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紧密合作,是欧洲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来看,法国和德国的合作一直都是欧盟克服危机、继续深化和扩大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例如,在经济领域,1978年德法联合倡议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为统一货币欧元的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安全领域,两国确定了以德法为轴心的欧洲防务合作,先后推动建立了“法德联合旅”和“欧洲军团”,既消除两国间的戒备心理,又奠定了欧洲集体安全的基础。在政治领域,德法提出建设欧洲联盟的具体方案,为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和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欧盟扩大方面,2008年德法两国继续推动地中海联盟的“巴塞罗那进程”,为未来欧盟南进而努力。可以说,如果得不到德法两国的支持和合作,欧洲一体化进程就会举步维艰,难以为续。法德轴心始终是影响欧洲发展和革新的核心力量。
  
  六、美国政策的影响
  
  历史证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必然会受到区域外国际行为体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区域国家面临区外强大行为体的威胁,集体防务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反之,在特定时期,区域国家和区外强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面临共同的敌人。这样区外强国就会为了获取对地区事务控制权,打击对手支持和促进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战后,美和苏争霸,冷战爆发。欧洲作为遏制苏联和华约的前沿阵地,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论是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还是对北约的安全保证,都为切实的推动一个稳定、团结的欧洲。50年代,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兴起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一旦西欧国家多边合作模式确定,各成员国可以开展良好的互动和协调,共同应对苏联和东欧的威胁。尽管美国支持和推动西欧合作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多边合作的模式下,各国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机制。通过建立内部统一的大市场、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并正式启动欧洲安全和军事一体化的进程等步骤。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已不可阻挡。
  
  七、对亚洲区域合作的借鉴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随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联盟和东盟10+3地区论坛的健康发展,东亚地区合作开始起步。尽管东亚各国都有推动区域合作的强烈愿望,但建立区域合作制度框架的进程仍遥遥无期。东亚区域合作具有以下特点:区域认同薄弱、各国安全观存在矛盾;机制建设性较弱;危机处理模式缺失;长期受美国的影响。东亚地区主义程度和效应同欧洲区域一体化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东亚各国只有在认清目前东亚区域合作特点的情况下,一方面,借鉴欧洲一体化成功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互信和区域认同、努力建设高效率的组织机制、通过强化经济合作,来带动政治协作等来发展自己的区域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吴志成,薛晓源.前沿报告:欧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彭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8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