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语言幽默风趣在“两课”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两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其地位举足轻重,语言幽默风趣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两课”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它是“两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烘托“两课”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优化“两课”德育效果的催生药剂,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语言幽默风趣;“两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38-02
  
  “两课”是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8门课程。“两课”的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完美体现,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课”课程具有跨学科范围大、概念抽象、理论晦涩、理论联系实际难以到位等共同特点。正因为如此,积极进行“两课”课程开发与改革,探索“两课”课堂教学的科学方法和操作性强的艺术手段,改变教师厌教、学生烦学的现状成为“两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两课”课程内容广泛,历史人文兼备,“两课”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等联系紧密,又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语言幽默风趣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两课”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
  一、语言幽默风趣是“两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人们一谈到“两课”二字,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同“严肃”、“刻板”、“冷酷”等字眼联系起来,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既没有抓住“两课”的本质,又将对“两课”课堂教学产生误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两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其地位举足轻重,极力渲染“两课”的严肃呆板不是高校“两课”教学的初衷,努力创设“两课”教学的愉悦情境,运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手段把“两课”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才是“两课”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际上,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科学等进行综合、抽象的客观反映,贴近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实际,“两课”课程其本身的表现形式就隐含轻松幽默的特点,作为传授“两课”理论知识主渠道的“两课”课堂教学,其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姿多采、宽松愉快的。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乐于学习”。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中心时,建立和恢复条件发射联系的效率最高,神经暂时联系突然接通的可能性最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因此学生在心情愉快时的学习效率最高,课堂语言要求幽默风趣,教师讲的有趣,学生听得有味,就能以趣激学,寓教于乐[1]。所以,语言幽默风趣是“两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语言幽默风趣是烘托“两课”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主要是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在调控课堂教学气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主要的调控手段是课堂语言。乌申斯基说:“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连结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上活生生的整体。”[2]兼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能排除语境的不良影响,打破单调沉闷的气氛,创设和谐轻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教师语言的心灵美、知识美、教法美、情感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变为美的化身,取得崇高地位,产生光环效应;使课堂洋溢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热烈气氛。
  在这里,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把握“两课”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本质特征。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从生活中或艺术中的素材提炼而成的,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既有“漫画夸张法”、“笑话引趣法”、“趣闻逸事法”、“相声小品法”等艺术手段,又有“正话反说法”、“言外埋意法”、“自相矛盾法”、“谐音转换法”和象声词、对偶句、顺口溜等语言形式。教学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是教学幽默的显性特征;同时教学幽默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或哲理,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教育性是其本质特征。
  怎样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呢?第一,教学幽默要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智。如果置教学目的和内容于不顾,东拉西扯,为幽默而幽默,那就会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第二,教学幽默应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教学幽默与一般的幽默艺术不同,它的场所是课堂,对象是学生。教学幽默的深浅度应与学生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一致。如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存在差异,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主要靠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大学生生的抽象思维已逐步进入理论型,辩证思维发展迅速,能够理解深层次的语言内涵,因而幽默运用的层次应有所不同。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的背景差距,不考虑如何引起师生双方的心灵沟通,学生就无法领略幽默所散发出来的妙趣,幽默的审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第三,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给事物下定义的问题时,讲了两个哲学家的故事。一个哲学家问另外一个哲学家:“什么叫人?”答:“人是两条腿的动物。”再问:“难道鸡也是人吗?”再答:“人是没有毛的两条腿的动物。”追问:“褪了毛的鸡也是人吗?”答问的哲学家无言以对。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的一个小故事创设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氛围中懂得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哲学道理。
  三、语言幽默风趣是优化“两课”德育效果的催生药剂
  “两课”的首要功能是德育。“两课”学科德育是在“两课”教学活动的同时,将“两课”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要保证德育放在首位,就要以“两课”学科德育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两课”德育的载体是“两课”教材,主要手段是课堂语言,尤其是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寓理于乐、寓情于乐,从而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德育是心育,需要师生之间的心心相印,“两课”学科德育的语言既受“两课”教材的制约,又反作用于“两课”教材,优化德育效果:幽默风趣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娓娓而谈,巧譬善喻,寓教于乐,以美启真,能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乐学不疲,克服厌学心理;幽默风趣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声声如丝入耳,句句扣人心弦,即使偶尔停顿,也让人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能使学生将“两课”德育当良师益友。此外,语言幽默风趣能克服逆反心理,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催生剂的功效。
  四、语言幽默风趣是加速学生社会角色形成的推动力量
  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必由之路,认识社会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水平是其必备条件。认识社会与人际交往密不可分,社会是人的社会,不了解人就不了解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不参与人际交往就不成其为真正的社会人。认识社会和有效进行人际交往,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口语表达能力是最有力的武器。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句话可以使人发笑,一句话也可以使人发跳。一中国女大学生因自己不是美籍华人而耿耿于怀,旁边的男生提醒她:“你虽然不是美籍华人,但你是华籍美人啊。”女生立刻转悲为喜,同时也对这位男生产生了好感。语言直接影响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不尽人意,语言成为其人际交往的绊脚石,进而产生人际交往的自卑心理,甚至引发人际交往恐惧症。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就难以成为较好的社会角色。“两课”教师的课堂语言为学生反复示范,能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的交往工具,排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增强认识社会的能力,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无论在广度、深度、速度上增长认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3];“两课”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开朗乐观、积极幽默的性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一旦拥有健康的人格,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敢于宣传真理,出口成章,语言诙谐幽默,成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能不断改善人际环境,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概而言之,讲究“两课”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是对教育心理学规律的积极运用,是现代教育教学中造福教师和学生的头等大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斯曾说:“当一个人有了要达到所提出的那些目的的真正欲望时,当存在真实的内在动机时,尽管学习者对于有效学习的较为精细的特点一无所知,以及并不具备许多其他促进学习速度的条件,也能获得卓越的成果。”在“两课”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课堂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而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高校“两课”教师要力求克服种种对“两课”课堂教学的偏颇心理,走出教学方法传统模式的误区,积极探索“两课”课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手段和艺术,使“两课”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胡淑珍.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8).
  [2]乌申斯基.教育著作选集[M].莫斯科:国立教育出版社,1945.
  [3]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0.
  
  (责任编辑/许广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8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