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占据农民工队伍中的大多数,他们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塑造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能否顺利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身份及角色转变。试从我国政府责任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并探讨以期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112-02
  
  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2月20日发布了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报告中传递出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约有1亿多,其中16岁~30岁的青年农民工占61%,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较高,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梦想成为城里人,但是由于政府管理的局限、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在由农民向市民身份及角色转变的实现过程中出现相关的制度困境,严重阻碍了其市民化的进程。如何跨越这些障碍,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责任与挑战。
  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从国内的一些研究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探讨中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民化”可以指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作为工作所在城市的市民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居住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等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权利。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市民化”还应包含市民意识的普及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权利主体的过程,借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地位、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1]。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完整的新生代农民市民化应该是广义上的市民化,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社会身份的根本转变,即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获得市民身份;第二是居住地域的变动,即由居住在农村变为居住在城市且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第三是职业性质的转换,由劳动力市场上次属的、非正规的职业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职业;第四是经济地位的提升和与当地市民同等社会政治权利的获得;第五是文化意识的转变,即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民工代际更替的现实可能性
  从代际更替的角度看,农民工所处的市民化环境总体上趋向更加开放与公平,其城市适应能力、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也一代强于一代,所以他们将一代比一代有更大的比例和可能性实现市民化,一代比一代的整体市民化程度更高。
  (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必要条件
  相比以往通过取消农业税,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转移支付(补贴)等促进农民增收的方式不同,今年为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将统筹城乡发展(也即是城镇化,并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拔高至三农政策的另一核心。这就意味着,在继续稳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价格以及增加补贴的同时,寄希望于缩减农村人口与尽快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必然要求
  合理有序地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尽快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有利于消除城乡对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正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2]”由此可见,合理有序地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顺利实现市民化,整体上讲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对城市的认同感普遍较高,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其在工作的城市中处于边缘化或底层地位。国内大多学者认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逐渐进入城市,似乎已经城市化了,但实际上从享受城市文明,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看,这一群体只是“虚城市化”,而非真正的城市化,他们不仅缺乏制度接纳,而且缺少城市社会认同,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3]。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困境
  (一)户籍制度的阻碍
  近几年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构筑了“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在实际利益上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乡利益矛盾,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由于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依附的待遇差别致使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与本地居民享有同样的就业、教育、社会福利、住房等待遇,导致了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社会阶层割裂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利益,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劳动就业制度的排斥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城市所在地劳动就业制度的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同时同工不同酬、拖欠和克扣工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过度延长劳动时间且不付加班费、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农民工的就业,认为城市职工与城市农民工分属于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这种劳动力市场区分的关键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三)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大多是流于形式、时间短、质量差、程度低,一些培训内容与生产研发的实际相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不仅是新生代民工自身应具备的责任意识而且是政府要承担的主体责任。如何促进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四)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目前我国还是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直接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缺失。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职工的,对农民工而言适用性不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当前社会保障政策制度除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机制,以及探索把在城镇长期就业并与企业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畴外,还要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制度。
  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制度
  统筹城乡就业,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就业规划,逐步形成惠及农民工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制度。一方面,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政策制度,包括直接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政策、工资政策,也包括和这些农民工就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如城乡劳动力流动政策、企业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开发及其中介组织培育政策等。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是政府要承担的主体责任。面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低技术技能的现状,各级政府应把对他们的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鼓励并监督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业训练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文化程度、求职愿望或职业要求来实施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实用性;为用人单位提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资金和政策制度支持;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引导性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其由“体能型”农民工向“技能型”农民工发展。从长远利益来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就是对产业工人的培养塑造,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就是提高未来市民的素质。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应在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探索把在城镇长期就业并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范畴的基础上,依法建立一个以普遍使用“社会保障卡”为方式的保险网络,建立统一收缴和支付平台、实现全国联网的“卡随人动、钱随人走”的“一卡通”目标。尽快研究探索出低缴费率、高覆盖率、可转移,并能与城乡保险制度衔接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办法在劳动力流量大的输入地和输出地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国普遍推行。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然而,我们知道对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取消”或“保留”的问题,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卫生医疗、教育文化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和利益关系,所以改革应该采取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办法,基本的政策取向应该是:打破城乡分割、区域封闭,建立按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政策[4]。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切实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居民的深度转化。
  
  参考文献: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以上海市郊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6.
  [2]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2.
  [3]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J].社会科学,2007(2).
  [4]张清泉.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中国农民工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88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