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兴人才发展战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才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重要支撑点。建设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人才队伍,是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的引进、培养等项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机制不断创新,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国家制定人才中长期发展纲要,为各地方和部门指明了方向。各地方应根据自身特点吸才、用才,特别是其支柱产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各地人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人才结构失衡,特别是结构性短缺,高端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不足,技能型人才缺乏;二是培养人才的资源性浪费,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导向还存在一些不对称现象,人才配置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引进成效不够明显;三是人才浪费,用人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人才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还不够大,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并针对上述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着眼于各地各部门引进高端人才的需求和作用的发挥,切实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各地经济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该制订和完善系统的引才政策,确保引得进“货真价实”的人才
  
  (一)完善引才政策。虽然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有关人才使用方面的制度与文件,但这些政策部分都是原则性、方向性要求,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落实:(1)人才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判断评价?谁来做引进人才的最后决策?近年来,我们不时看到某些官员的子弟出国转一圈回国就作为人才引进,而事实上是否“货真价实”呢?不得而知!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人才标准并公示,引进时人才的评价应由用人单位聘请的专家组负责,专家组成员应该随机选取,决策由用人单位最后决定。(2)人才引进后,要关心和改善人才生活条件。如何帮助引进人才解决衣食住行问题,特别是住房、医疗、家属就业、子女就学这些实际困难方面,出台并落实具体的政策与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其安心工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3)不断创新优惠政策。各地可以把为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创业环境支持作为特殊政策待遇,在调入、职称、生活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并实行优惠税收政策,营造外来人才创业的环境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来创业。
  (二)保证人力资本投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人才的优惠政策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如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等等。这几年,各地方政府在人才投入上加大了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的集聚。比如各地吸引人才的安家费、配套住房、科研启动优惠措施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哪些由政府出资?哪些由企业出资或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有些地方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建设一些专供高端人才居住的高档住宅区,配备相关设施,为高端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有的采用完全政府出资企业租用的方式,服务到一定年限后,产权归企业和个人所有。有的是以企业出资,政府担保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各地方和部门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优势存在一些差距,这当然与各自的经济结构、发展基础等方面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其具体服务工作内容息息相关。整体上看来,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人才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快整理和借鉴一些比较成功城市的经验做法,对高层次人才,要开辟“绿色通道”,成立或落实一个专门的服务机构,为高端人才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和手续办理等一站式、个性化的全程服务;对特殊人才,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以优质高效、周到细致的服务拴心留人。防止打压人才的现象,为人才的工作创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加强新闻媒体对创新人才的跟踪报道。
  
  二、为创业创新构建高端平台,保证人才创新创业所需的资源
  
  各地各部门都要围绕国家建设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的要求,依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园区,着力打造一批层次高、影响大、集聚能力强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一)政府主导创建高端平台。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很大差距,人文环境和教育科研资源也有天然之别,对于那些地理位置较偏有待开发的地方因其缺乏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少、缺乏人才集聚优势。显然,针对这些地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不多的弱点,要把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由政府主导通过引进名校名所、建设海外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和科研创新基地、培植产业集聚区等途径,搭建聚才用才的高端平台。
  (二)鼓励民营企业创建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达,企业用人机制灵活。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建立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同时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创新柔性引才的路子,充分发挥现有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争取两三年出一批成果,三五年后每年都有创新性成果推向社会,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公众和媒体对这种战略联盟的宣传和监督,以便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人才。
  (三)合理引进名校名院建设平台。各地方根据自身产业、资源、环境的优势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及知名院校的合作,建成有助于本地产业发展一批创新平台。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我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创新人才平台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运行机制,在更好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同时使我们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
  
  三、重视人才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首先立足于本土人才培养与开发,坚持自主培养与开放引才并举并重。解决人才问题,一靠培养,二靠引进。其中培养是基础、是根本,具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开放引才是捷径、是补充,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在短期内优化我国新兴产业人才结构,同时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动本地人才资源的开发。两者要有机结合,并举并重。第一,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在提升现有人才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本土人才熟悉当地的产业背景、经济特点和发展历程,比引进人才有着更为深厚的爱乡情感,因此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突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出台吸引、鼓励本土人才在家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第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主体,要鼓励企业家树立了新的战略思想理念,意识到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守业往往失败、创业才能掌握主动权,就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凝聚、磨练和造就出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同时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进一步拓展企业人才发展新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96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