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 面对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高校必须趋利避害,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培养道德主体,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关 键 词] 网络;高校德育;道德主体;道德失落
  [作者简介] 徐 丽,河北经贸大学宿管中心政工师
  
  如今,以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已置身于知识经济发展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潮流中。网络以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应该说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一、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1.网络减弱了高校德育的可控性。今天的高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庞杂,其内容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种状况增加了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学校德育的可控性减弱。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及时公正的评判标准很容易使他们丧失方向、误入歧途。网络中有许多信息垃圾,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危害很大,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规范生存、交替、更迭,造成道德规范内容与现实脱钩,引发了大量的道网络德失落的现象。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落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做任何事,说任何话,是绝对的“自由”和“民主”,无政府主义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场所。据调查,有l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编码,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使用脏话或人身攻击语言的网友。二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三是现实人格冲突和扭曲。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它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相互磨合后留下的“烙印”,是个体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网络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网上多元道德结构的形成对其造成强大的人格扭曲,引发青年学生现实生活中人格分裂。
  2.网络消解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影响。网络使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近而使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危机。由于网民的民族、种族、国家、地位、角色的不同,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对同一件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控制着网络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网络向世界全天候地宣传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理念,攻击与自己不同的或敌对的文化。由于中西文化本身的差异,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致使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很难不受其影响和冲击,容易形成“香蕉一族”。实际上,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程度、传统道德、民族习惯、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道德方式或观点是不一致的,各有特色,而网络是无法区别对待的,它甚至阻碍了爱国主义、民族凝聚力等一些具有本国、本民族特征的道德修养的形成。
  3.网络使传统德育工作的优势丧失。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特征是他的社会性。因此,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同自然、社会以及在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能够达到情感的交流,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网络内容之中不能自拔。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和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被淡漠。言传身教在传统道德教育上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以许多生动的实例,甚至以教育者本身的言行举止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使我们的传统美德通过人与人的交流而代代流传。如今,感情的交流、榜样的作用、社会公众的影响因为受到网络的冲击,正在渐渐丧失其自身优势。
  
  二、面对挑战我们所采取的对策
  
  网络时代对我们传统德育工作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但网络不过是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而已,只要方法得当,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做到趋利避害。
  1.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培养。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存在一些不科学现象,一是德育内容陈旧,回避现实。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非常关心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等问题避而不谈,出现了道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相分离,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相分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已与快速变迁的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二是批判和扬弃不够,既缺乏对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创新,又缺乏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吸纳和学习,使德育缺乏扎实的根基。为此,高校首先应及时修订德育大纲和德育教材。德育内容在承袭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新道德观念的教育内容,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使他们体验到理论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学校应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堂上的道德教育延伸到网络上,使两课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在网络上能选择到正确的信息,受到正确的信息流和德育主旋律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通过严格预防和查处网络道德失落,保证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切实执行,把网络的负面信息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德育阵地的现代化建设,重视德育软件的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并且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德育软件。三是在校园网上建立德育网站,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给德育老师。德育教师及时答复学生的话题,与学生沟通,澄清观点,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合力。
  3.把握德育的着眼点,培养道德主体。青年学生由于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部不成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形形色色的道德选择时,由于没有统一的道德评判标准,许多学生出现困惑和失控。因此,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对他们就十分重要。首先,网络社会所需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意思是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恪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其次,每个人都应是他自己的主人,现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接受和认同各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是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内化”这些原则和规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能够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创造性地运用道德原则和规范,引导学生树立网络环境中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价值观。因此,当下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人。
  网络信息交流方式也是有很多优势的,它具有时代特色,具有先进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总之,只要我们采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那么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开辟自己的德育网站,丰富、更新德育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优势,结合传统教育中的经验,双管齐下,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开拓新的局面,促使其产生新的动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微:“网络道德失落挑战德育”,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23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16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