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杜伯・杜衍・杜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京兆杜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绵延几个世纪、杰出人物辈出的家族。魏晋南北朝以来,杜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门阀,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记。追溯杜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对了解中古社会史中的世家大族的发展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杜氏在上古为祁姓。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在《国语・晋语》中记载了有关黄帝二十五子的传说: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对于这一传说,我们可以从氏族分裂的角度来理解。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上古时代(即夏、商、周三代)的姓,最初其实是原始时代的氏族的称号,比如先秦文献中的黄帝,可能就是古代氏族部落的首领,因居住地邻近姬水,所以得姬姓,它的氏族成员就以“姬”为自己的姓。炎帝则因居地邻近姜水而得姜姓,它的氏族成员也就都以“姜”为姓。同姓意味着属于同一氏族,有着氏族血缘联系,有着共同的氏族祖先。炎、黄之争,应该就是两大氏族部落的争斗。“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应该理解为姬姓氏族的分裂;所谓“十二姓”,应该是指十二个出自黄帝氏族的子氏族,祁姓显然只是其中之。
  “杜”本为古地名,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故杜陵一带(《左传・文公六年》杨伯峻注)。在周代,国君在建立宗族的时候,往往赐予土地,这就是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因此,一支宗族往往是与一定的封邑连在一起的。杜氏名称的来历即是如此。根据典籍记载,杜氏为尧的后代,在周代,被封于杜,因此也称“唐杜氏”。以后由于宗族的世代延续,杜氏与“杜”这一地区的关系也变得十分紧密。这种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的重叠与混合,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杜国当时的国君被称为“杜伯”。在传世的西周铜器中,有“杜伯鬲”,乃是杜伯嫁女之器,鬲的铭文为:“杜伯作叔祁尊鬲”(参考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再结合《左传・文公六年》的记载,晋文公的夫人有“杜祁”,这里的“祁”是姓,“杜”则是此女母国的国名。这条铭文也证明了杜国确实是祁姓。
  在周宣王时代,杜国与王室的矛盾愈来愈激化,最后杜伯被周宣王杀死(《国语・周语》上)。据《墨子・明鬼》引《周春秋》说,杜伯的鬼魂在三年后,又将宣王射死,可以想见当时周、杜之间的矛盾是何等尖锐。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杜陵,故杜伯国,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杜主”即“杜伯’。由此可见,一直到汉代,杜伯仍为后人所祭丰巳。
  杜国大约在宣王杀死杜伯后就灭亡了。入春秋以后,就已不见了杜国的踪影,其族人大概也分散于四方。见于《左传》记载的,有这样几位人物:秦国的杜回,是秦的一位将领。晋国的杜溷罗,曾充任晋大夫韩厥的御手。还有晋太子申生之傅杜原款,平公之宰夫杜蒉等。联系《竹书纪年》宣王四十三年“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奔晋”的记载,晋国的杜溷罗、杜原款等人,应该是杜隰叔的后代。在鲁国,则有杜桥、杜泄。杜泄是鲁大夫叔孙穆子的家臣,后来为躲避季平子之难,投奔了楚国。杜泄生杜绰,绰生段。段生赫。据《史记》记载,杜赫是著名的秦大将军,是六国时期与宁越、徐尚、苏秦、吴起、廉颇齐名的人物。秦汉之际,杜赫的子孙“食采邑于南阳衍邑,世称为杜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来杜赫少子杜秉,官至上党太守,生南阳太守杜札,杜札生杜周,即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赫赫有名的酷吏。
  杜周(?一前95年),字长孺。杜周少年时代生长在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根据《史记・杜周传》,大约在武帝元朔年间,义纵为南阳太守,发现了杜周的才干,遂以其为爪牙,委以吏职。汉朝的文吏“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是职业性行政文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欲进入吏途,必先通过官学或私学进行基本训练。杜周能够通过吏途渐渐发迹,说明他确实是出身于有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太守之家,在南阳杜衍也是有社会地位的名门。至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营建茂陵,又徙各地豪杰富商于茂陵。而根据汉初迁豪的三项标准――豪杰(或称“豪侠”、“豪强”)、吏民(两千石身份的官员)以及“訾三百万以上”者,杜周一家也在迁徙之列。
  杜周迁居茂陵后,正值张汤为御史大夫,权炽一时。经义纵推荐,张汤以杜周为廷尉史。大约在元狩元年至元封二年间(前122~前109年),杜周为御史中丞,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自武帝外攘四夷,内改法度,社会矛盾开始激化,朝廷也一改刑政简约的做法,大力推行酤吏政冶,以强化皇权。杜周生逢共时,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自己的才干:他补充、修订了当时的刑律,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大杜律》,以后《大杜律》在东汉时仍流行,其地位与群经一样重要。此外,鉴于商人势力膨胀,通过控制经济命脉来支配政治权力的情况,汉武帝为抑制商人势力,同时解决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颁行算缗、告缗法。杜周严刑治狱,极少从轻处置者,他“分遣御史廷尉正监”到各地,“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国用少饶”(《汉书・食货志》)。在聚敛财富以广国用的过程中,杜周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杜周有三子:延寿、延考、延年。汉武帝时,延寿、延考分别担任河南、河内太守。在当时,三河太守是汉王朝中央权力的重要支柱。加上杜周位居御史大夫,杜氏父子可谓权倾一时。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大官僚阶层依靠政治关系发展家族势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士人为家族置产业、通过婚姻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翕然成风,从而发展成世卿世禄之家。杜氏家族的情况也如此。杜周父兄子弟在官僚贵族甚至皇室中间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关系,如杜延年与破羌将军辛武贤联姻,辛氏也是大家族,“数子皆有将帅之风,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汉书・辛庆忌传》)。杜氏还与三公有亲属关系。随着杜氏势力范围愈加扩大,家族的经济基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类巨万矣”(《史记・酷吏杜周传》)。然而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刺史部十三州”以监察地方,延寿、延考因肆行货贿,为政酷暴,受到刺史田仁的弹劾。尽管杜周从中极力调和,但延寿、延考终被剪除。
  延寿、延考死后,杜周也一度“中废”在家,杜氏家族受到沉重打击。直至昭帝年间,杜延年入仕并逐渐致身通显,家族声威才得以重振。
  杜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通过“以三公子吏材有余”的“任子”制度,得补“军司空”,有《小杜律》传世。但由于兄弟遭遇挫折,杜延年的仕途较为迂回曲折,他首先作大将军霍光属吏,昭帝始元年间因告发上官父子与盖主、燕王谋反有功,被封为建平侯。此后得霍光赏识,渐近中枢重务。宣帝即位后,杜延年又因拥立功封侯益土,增食邑凡四千三百户。由于“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赂遗,訾数千万”(《汉书・杜周附延年传》)。霍光卒后,延年先后为北地太守、西河太守,因选用良吏,捕击豪强而复得宣帝信任,总之,在班固看来,延年比其父杜周,“德器自过”,堪称汉代“名将相”之一。汉元帝时,谷贵民流,西羌叛乱,杜延年长子杜缓以钱谷助军,前后数百万,反映出杜氏家族已经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在杜延年功业始就、家族势力稍稍恢复之际,杜氏家族又由茂陵迁往杜陵。杜陵本是秦京兆杜县,即古杜伯之封国所在地。秦汉之际,杜陵一带“有户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武帝、宣帝都喜欢在杜户一带游猎(《汉书・地理志》)。元康元年春(前65年),宣帝更名杜县为杜陵,同时将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和家产达百万者迁到杜陵定居,杜延年也应在此时以列侯、二干石身份由茂陵移居杜陵。同时迁到杜陵的,还有富商杜陵杜氏和安陵杜氏以及茂陵杜邺一支。总之,在汉宣帝前后,在围绕京师长安周围的诸陵,已经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数支杜姓家族,他们或为豪杰,或为富商,其中数杜周、杜延年父子一支子嗣最为兴旺,从此,杜陵杜氏成为历史上最古老的家族标识之一,后来的京兆杜氏郡望即发端于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29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