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鱼木寨的传说及其变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鱼木寨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乡大兴管理区。据说最早来寨子的人家只有7户,有谭、向、成、邓四姓。发展至今有住户158户,605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占60%。这里过去前后有雄奇的关口卡门,两侧有墩厚的青岗片和跺子片寨墙,土家人一直以农耕为主,以自给自足为乐,犹如世外桃源。因此,这里也成了豪强地主聚财藏富,躲避战乱的一块宝地。2005年暑假,我们“鱼木寨民间文化保护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行4人来到这里,搜集到一些流传在民间的、包涵着许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家风物传说。透过这些传说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到鱼木寨民族历史乃至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及其变迁。
  
  铜锣关丫公天子庙传说
  
  离鱼木寨约六七公里的地方是铜锣关,这里左边有一穿眼石,称石锤,右边有一石称铜锣,合起来叫“铜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据当地农户说,以前这儿有一卡门,石墙木门,石高约6米,门厚约5寸,俗称铜锣关;还有一石庙,称丫公天子庙。
  传说之一:当年马、谭土司战于百丈沟、铜锣关一带,谭土司屡战屡败,弹尽粮绝,人困马乏,危在旦夕。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马土司率兵偷袭谭土司住地,谭土司进退维谷。正在危急时候,忽然有一位老者从天而降,自称丫公。只见丫公用手一指,漫山遍野火把涌动,杀声震天,草木皆兵,直扑马土司帅帐而去,大败马土司于百丈沟。丫公救出谭土司后,又授以驾簸箕云之法,使马土司不敢再犯,当地得以安宁。谭土司及当地民众深感丫公大德,修庙塑像,世代祀奉,重于其他诸神(谭宗派《鱼木寨研究》)。
  传说之二:还在谭猴虎出生之前,一次,身怀六甲的谭母路过铜锣关,走得累了,停下来歇脚,迷糊中做了个梦,梦中一个叫丫公天子的老头,在她前面开道,说:“快点,快点都让步,莫挡路,这是谭土司的母亲。”谭母一下惊醒,抚摸着自己的大肚子,心存感激,想到自己要是生个儿子真当了土司,一定要报答梦里的丫公天子。后来谭母的梦真的应验,儿子谭猴虎当了土司,谭母让其在铜锣关修一座庙。这便是后来的丫公天子庙。传说此庙的看门人都是姓谭和姓黄两家人看管,可见这是两姓的家庙。
  传说之三:最早鱼木寨住着谭、马两大土司,为争寨主之位经常打仗,而谭土司常处下风。一天,谭土司母亲路经铜锣关,因走得十分疲乏,坐下歇气,谁知一下子便瞌睡入梦。她梦见一阵巫风暴雨过后,眼前出现一对高大慈祥自称叫丫公、丫婆的夫妇对她说,她的儿子谭土司将大败马土司,雄霸鱼木寨成为一寨之主。之后,凡马土司偷袭谭土司,总有高人(丫公)暗中施救或授以兵法,马土司最终不得不服了谭土司,果然尊谭土司为鱼木寨主,不仅使当地得以长久安宁,也使外界不敢来寨侵犯。即使民国年间社会动乱,鱼木寨只要前后卡门一关,家家夜不闭户,从没遇土匪进寨抢劫偷盗。谭土司为感激丫公天子,在咸丰十一年,以石为材料在铜锣关修庙雕像以祀奉。因为丫公、丫婆身着当地土家人衣装,后代几近把他们作为自己祖先来崇祀。据说过去香火特盛,毗邻几个地方的人都会来此敬香。虽然现在庙宇已毁,逢年过节,仍有人站在铜锣关口,对着正面远山的丫口烧香许愿。
  
  寨堡的传说
  
  鱼木寨寨堡号称土家第一堡,建于清嘉庆初年,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古人形容寨颈“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若拨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清同治五年增修《万县志》)。那么,除了这个寨门是建在宽不过数尺的蝌蚪尾巴状的山脊之上,两侧是垂直的绝壁,寨楼大门扼住了出入鱼木寨的惟一通道,使山寨雄伟而森严外,寨堡里又曾演绎过怎样古老的历史文化呢?
  1.寨名的传说:一说土家语有语言无文字,鱼木为土家语音记;二说鱼木寨曾叫成家寨,后遭石柱马土司的袭击,屡攻不下,乃将其围困,欲断其水源。经数月,成家寨寨主心生一计,将数尾活鱼扔下山寨。石柱土司见状,知寨上水足粮丰,叹道:欲攻下此寨,犹如缘木求鱼也。遂撤兵而去。从此,成家寨改名鱼木寨。沿寨顶而下至半山腰的岩洞,也取名叫鱼木洞。据说这里在明、清两代是土司制造武器和屯兵之所,民国之后川东豪强伍锡爵驻兵鱼木寨时,又是造枪、制铜钱之地。可见这堡楼真如楼内石壁所嵌功德碑所写,是为了防范“贼匪流窜,扰乱乡曲良民”,“故修寨砌卡,以戒一虞”。
  鱼木洞位于二层崖间,面积约1000平方米,洞口朝东北,洞前有一卡门。洞内一股约2米宽的清泉从20多米高的洞顶上沿洞口瀑布般洒落下来,真是天然水帘洞。
  2.青苗戏。清末民国期间每年清明前后,寨民便自发地到寨堡里唱青苗戏,其目的是迎春神、免虫灾、祈丰收。白天唱完青苗戏,晚上就在堡子里演木偶戏、皮灯影还愿消灾。这是寨子里惟一既娱神又娱人的娱乐活动,但女儿家是不准去听戏的,因为当地土家流传一句民谣叫“说尽道绝打工仔,做尽道绝戏班子”。意思是最说得出(丑话)的人,是做木工石工的手艺人,女儿家不准与之闲谈;最做得出(丑动作)是唱戏的人,女儿家也不准到那些场合去,以免有辱闺门。寨民听戏看戏之余大都行善,为唱戏之人凑点钱财。
  3.川祖会。以前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寨民们自发地到寨堡祭川祖堂。川祖堂是川东巴人的祖先,鱼木寨靠近川楚大通道的峡江地区,与今属万州的马头场及龙阳峒土司所建大岩寨隔涧相望,过去一直隶属四川省管辖,直到1955年12月才划归湖北利川。传说川祖堂是川东的天神,有72变,二郎神是湖北的地神。一次二神斗法,二郎神变成一条孽龙,声称自己有73变,比川祖堂要多一变。谁知川祖堂略使心计,慌称自己还有72变,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二郎神一听,摸不准对方的虚实,于是俯首称臣。所以,这里自古就有崇祀川祖堂的习俗。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寨民们到这里来烧香敬神,或求驱邪避灾、保平安丰收,或替人撰写文书,换取钱财,谋求生计。如今仍有人前来烧香敬神,只是时间有所改变,或在每年的春节,或是随心所愿。
  如今的寨堡已被定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清江民俗风情游的重要景点。
  
  六吉堂的传说及其变迁
  
  今村委会、村小学所在地昔日叫下老屋场,堂屋名“六吉堂”,四合院式,占地1000余平方米。这是鱼木寨穿斗式木构建筑屋子的最佳代表。场前约100余平米的宽敞坝,学生们正好做操和课外活动。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当地民谣“连五间正,老房子歪,张凤坪的大门横起开”的由来。
  所谓连五间,就是两个四合院(每院五间即一个厅堂,四个厢房)并成的一个大院合开一个正门。张凤坪房子大门不是开在正面而是开在侧面叫横起开;这老屋子的大门正框不与进院正中堂―“六吉堂”的正厅梁柱垂直面对,而是“歪门正道”。原来,鱼木寨人建房特别讲究风水朝向,因为,房屋的朝向是注定的,若门前受地势所限,不能开门进出,就将大门开在侧面,谓之“横起开”;若房屋对面山势太恶,有违“阴打堡,阳打丫”的习俗,并影响到正房人文风水,就要将大门的门框移动改向与院内正厅偏斜不正对而斜起开,谓之“歪”。传说六吉堂的大门原先也是正开的,后来因为院子里一连死了几个人,所以重新拆门改了朝向,使之避开对面船头山山堡而对准了山丫才得以转机。仔细地观研,果见大门原框是里外齐墙正对的,新框周边都有拆建的痕迹。联想到利川大水井土司李氏宗祠,庙门与中轴线成45度夹角,又横又歪;李土司所建住宅“葡萄瓮”在建成之后又为顺应风水,重定坐向,将“葡萄瓮”改名为“高仰台”,取高坐台上、出了瓮口、仰望前山、安然无恙、前景无量之意。从中不难发现,讲究人文蕴意,注重自然和谐,不是鱼木寨人独有,而是土家人特有的建房习俗。
  六吉堂虽门歪,却是儒教的正堂。它为1920年向光远所建,在大院进正厅的前廊阶壁两侧,有向光远命次子所书录在高1米长4米石壁上的正楷阴刻《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向家以此教为本,世守勿替。
  据在这里上过私塾的邓昌明老者回忆,向光远有6个儿子,所以取堂屋名为“六吉堂”。他为他的儿子在这儿请老师办私塾,凡寨里的小孩子愿读书的,可与他家儿子一起听课受教,只是得按规矩给向家交纳一点学费。
  现在的六吉堂是鱼木寨小学。鱼木寨小学建于1951年,1955年时有两个年级30多个学生。1969年开始申办1~5年级,有40多个学生、分2个复式班。1979年办初中,有6个班,140多个学生、7个教师。初中只办了一届就撤消了。1976年以后,一直办小学,两三个班不等。1978年以后学生越来越少,到现在虽入学率达100%,但学生也只20来个,分一、二两个年级。学生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生育,人口减少;二是外出打工,人口外迁(几占1/3)。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见一对青年男女。
  
  老房子的传说及变迁
  
  鱼木寨木屋群除了歪门的“六吉堂”老屋子、横开的张凤坪老屋子(清乾、嘉时期所建,今主体部分尚在),还有鱼翔嘴老屋子(清道光时期所建)、生基嘴老房子(清咸丰时期所建)、大湾上老房子(清光绪时期所建)、下老房子(六吉堂)、破屋弯老屋(建于明初)等等。
  鱼木寨村现有6个大院子,差不多一个老屋场就是一个院。每个院挂着统一制作的市小康示范户建设情况公示牌。现全村已建53口沼气池,进院再没有猪屎味,屋里也没有了烟熏火燎。全村市星级文明农户120户,生态家园示范户有27户达标。这里,彰显出古寨新风,使我们看到了21世纪里一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生活,一个封闭的古寨也正在顺应现代化的大背景,朝着小康的目标努力奋起。
  (注:此文为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2004y060)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30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