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探华夏先民起于渭水东迁中原的地理导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每读中国的远古历史传说,心中颇有些疑问:华夏先民最初兴起之地,从伏羲开始,历经炎帝、黄帝,都是在渭水上游地区;却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向东迁徙到中原地区开基创业。后来的颛顼、鲧、禹,又从西蜀东迁到中原成就帝业。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离开故土,不远千里,一代代地东迁呢?翻遍各种古史传说,都得不到解答。再看近代历史家们的研著,也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氏族的迁徙原因,大致可能有三个:一为受到异族侵略和压迫,反抗失败,被迫迁徙;二为遭受到很大的自然灾害,原居地无法生活了,需要另寻生存之地;三为侵略其他氏族,占据其土地。但是原始社会时期,地广人稀,适于人居的空地很多,侵略他族和被他族侵略的可能性都不大。即使有这样的战争,也应是发生在相邻的氏族间,没有必要迁徙千里。古史传说的氏族间最早战争是涿鹿和阪泉之战,时间较晚,发生在炎、黄两族都迁居到的中原大地上。看来最有可能的是,这些氏族的原居地渭水上游地区遭受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并迫使他们东迁。为什么作这样的猜想呢?因为在《淮南子・览冥篇》就有这样一段发生在远古时期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的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是一段很有名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性传说,说的是在上古时期,有很剧烈的自然灾害:地的四极缺失,强烈的地震撕裂了大地;天有缺空,天气变化无常,大地不能周全地承载,水旱灾害不断。干旱引起的林火漫天燃烧不灭,大雨造成的浩荡的洪水没有停止;善良的人民受到猛兽和凶鸟的攻击。这个远比历史时期以来所有记载还严重得多的自然灾害传说,仅只是后人的臆想还是缘于古人的口耳相传的史事?如果查看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成果,它很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在距今4万年到1万年间,是地球第四纪最后一个盛冰期,地球的平均气温最大达零下10摄氏度。大陆上约有30%的面积堆集了厚厚的冰层,海平面下降到比今天的海平面还要低130米。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3/4。如果将130米厚的海水均摊到30%的大陆面积上,其平均积冰厚度约为1200米,相当于今天的南极洲。有的资料称,在如此巨大的冰层压力下,积冰深处的地面被压陷达100米以上。但是到距今8000年时,地球气温又升高到比今天平均气温还要高2~3摄氏度,复盖大陆的冰层溶解,海平面比今天还要高3~4米。大陆地表承受的压力减小,海底承压力却增加,必然造成大陆地面上升,海底下沉,地壳应力变化,在板块间引发变形错动,从而造成严重的地震。气温升高,会改变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厄尔尼诺现象远比今天要严重得多,造成水旱不均,暴雨干旱频繁,形成大范围的水旱灾害。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人类要主动采取措施控制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上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平均升高约0.6~0.8摄氏度,各类自然灾害就比过去大为增加。以2010年为例,严重的旱灾、暴雨、地震、丛林烈火在地球各地多次发生,由此可以想象8000年前在地球气温比今天还高2~3度的状况,就会觉得这个传说不会是臆想虚构了。气温升高2~3度,中国大陆的雨区会北移,黄河流域的气候会像今天长江流域一样的温暖潮湿,成为原始人类的宜居之地。
  传说中的女娲伏羲时代距今约7000年,天水市是传说中伏羲出生之地,天水以北秦川县大地湾文化遗址,是距今8000~5000年前黄河上游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是仰韶文化的源头。考古出土的文物证明,那时甘肃的东部水草丰茂,气候温湿,山地分布有极其广阔茂密的原始森林,热带亚热带的植物及犀、象动物也出现在这一地区。这里出土了距今7800~7300年时的紫色彩陶和农作物粟、黍和家猪骨,十多座地穴式窝棚集中分布,说明那时已进入氏族聚居的渔猎农作时代。与女娲伏羲时代相应,史学上称其为前仰韶文化时期。但是这个遗址在距今7300~6500年却是个空白,此时却是仰韶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开始出现时期。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氏族向东迁徙了,将他们的文化沿途传播呢?传说伏羲东迁到今河南省的淮阳――那里至今还有巨大的伏羲女娲庙。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此冀州应是泛指黄河下游地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氏族从水草丰茂的渭水上游东迁呢?“四极废,九州裂”的传说,很可能是指极其强烈的特大地震。
  查看中国历史时期的地震带分布图,在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四个弧状地震带,即甘肃东部与宁夏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太行山东麓地震带、山东苏北地震带。这是中国大地上唯一的从青藏高原东侧密排连续地向东直到东海分布的地震带,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的地震高发区。但是在太行山东麓到山东半岛之间,却夹着一块楔形地震低发区,而淮阳正在这个区域的中间。淮阳地势相对较高,不易受水涝威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娲、伏羲会迁徙到这里了。
  女娲补天是中国特色的神话性传说,五色石很可能就是玉石。周代的祭天仪式,要把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也许就是缘于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承。它可以解释中国古代宝玉何以贵重的原由。
  断鳌足以立四极,当是女娲为消除地震所采用的办法。鳌是一种传说中的大龟。这种龟很可能对地层应力变化很敏感,在地震前会爬到地面上来,像某些动物在地震前有所反映一样。由于龟壳完整坚固耐压,长年稳藏在水土中,可能被古人认为是它在支撑着大地。如果龟爬到地面上来,接着发生了地震,人们便认为大地失去了支撑。为了不让龟爬到地面,便砍断它的四足,并把龟壳埋入土中。由于龟能感应地震,故古人认为它是通灵之物,并发展成龟卜。殷人将卜后的龟甲集中埋入土中,这也许就是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的传承吧!
  冀州在黄河下游地区,说明女娲氏族已从渭水上游东迁到此地。由于气候温暖多雨,当时应是一大片沼泽遍布的土地。他们东迁途中播下他们的文化种子,形成距今7000~5000年的陕西、河南的仰韶文化。他们到河南后与当地的裴李岗文化交融,最后发展到山东省西部,组成太昊氏族。
  地震避开了,土地开垦了,猛兽驱除了,人民得到安居,这也许才是这段记载所反映的真实历史。
  颛顼和鲧、禹从西蜀迁居到中原,当是与地震有关。颛顼生于若水,若水一说为雅砻江上游,甘孜、炉霍一带;一说在雅安市荥经。但这一区域,从甘孜到荥经,一直到西昌,也是一个地震带,地理上称甘孜康定地震带。这里有个鲜水河断裂,是青藏板块的北缘,历来是地震高发区,因此不排除颛顼率领本氏族人因地震而北迁中原的可能性。因为此时黄帝族已在中原稳定立足,颛顼是黄帝的孙辈,东迁中原也是为回归祖族。因为对蜀山氏来说,颛顼终归是异族人。从昌意到颛顼,都是居于条件远不如成都平原的山区。鲧是颛顼的后人,当是颛顼东迁后留在原地的遗族。鲧与有莘氏女子结合,其子禹诞生在北川。北川也是个山区。可见蜀山氏对这个异族之后一直存有歧视和戒心。
  鲧率领本氏族迁居到中原,其导因也许还是一场特大地震。2008年“5・12”大地震,北川是受震害最严重的地区。整个县城被毁,不得不另外择地建设新城。北川正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虽在地震频发区,但历史上从来没有记录到发生过这样的8级大地震。对这个地震,我国地震局地质所长张培震先生认为,估计龙门山断裂带8级强震复发间隔至少3000~5000年。如按平均值上推4000年,正好是鲧、禹生存期,存在着北川一带发生毁灭性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像“5・12”那天一样,山崩地裂,河流堰塞,原居地不能生存了,需要另择新地安居。但南迁成都平原又为蚕丛氏所不容,那就只好沿着先祖颛顼的足迹,率领本氏族人北迁中原。帝喾或帝尧没有歧视这个同族,将他们安排在登封、禹县一带居住。但这一带是个丘陵区,虽然没有北川那样的高山大川,但为了本氏族的农业发展,需要向东边黄河平原要地。鲧用筑堤围地的办法,排干水泽,防治洪水,取得明显成效,遂在各氏族间取得治水能人之名。当黄河发生大洪水淹及东土各族时,各氏族便共同推举鲧领导治水。
  鲧、禹为什么从西蜀到中原,也有一种说法是尧得知鲧的治水之名特别邀请他们到中原去治水的。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古籍中没记录或有关的传说。且不说尧和中原各氏族长如何得知远在西蜀的鲧的治水能力;如果仅是这两个光杆司令去,没有一大批族人随同并定居,如何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成势力强大的夏后氏,并最终取代舜继承帝位?但要本氏族离开故土,不远千里搬迁到中原,没有特殊因素,是难以解释的。
  作者单位:国家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退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36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