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影响
  Brief analysis prize in literature to China current literature influence
  Wang Xinming
  【Abstract】The prize in literature not only need have the reflection literature function, simultaneously it should have the criticism, intervene and to eagerly anticipate the literature the function. If the prize in literature cannot intervene the literature or not have undertakes, then it does not have the existence value and the reason.
  【Key words】Prize in literature; China current literature;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3-0015-02
  当代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文学制度是重要因素之一,而文学奖则是众多文学制度中的一个活跃分子。从世界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到国内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从上海文学奖到北京文学奖,从钟山文学奖到昆仑文学奖……可谓各种文学奖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美国文论家埃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文指出,文学有四个要素,即作者、读者、文本和世界,这四要素直接触及到文学的创作、接受、流派和功能。
  下面我就从文学的四要素来探讨文学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1对作家创作目的的影响
  最显著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所谓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著名发明家和化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近年来创作的”或“近年来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奖以来,全世界已有百余位作家获此殊荣,诺贝尔文学奖也因此成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一项国际性文学大奖。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也成为全世界文坛最隆重的活动之一。中国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讨论,真正开始于1980 年代,而诺贝尔文学奖也成为中国文学界一个重要的话题。中国作家界渴望获得此奖,中国人,包括学者与政府官员在内,一直盼望中国作家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并且毫不掩饰这种心愿。然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仍然没有中国作家获奖。这在大家意料之中。
  只是目前越来越多的作家把评奖作为追逐现实功利的工具,往往为获奖而写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汉学家顾彬说:“我觉得一个作家不应该考虑获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诺贝尔文学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写作。一个人写好自己的作品就好了。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不一定是文学水平。不少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委员听说某个作家是左派或曾经是左派,就经常进行争执。他们觉得,应该就社会来看文学作品,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作为反映社会声音的社会良心。”
  所以,当代作家不应该受文学奖左右。文学奖要找回失去的尊严,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程序公正,坚守自己的独立品格,拒绝把评奖当成追逐现实功利的工具;而文学创作要确立自己的尊严,必须拒绝为获奖而写作,坚守自由与独立的文学立场。
  2对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
  当下读者与文学的隔膜越来越厉害,媒体对文学的关注常常停留在娱乐和炒作之上,制造了什么热点才算得是新闻,而对于真正的优秀作品却非常冷漠。一部作品非要被人骂了,才引起媒体的关注,而认真的推荐却很少。就文学奖而言,级别、性质、偏好对读者的接受程度,影响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沉重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中国一路畅销,几乎任何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获奖后都会在中国成为畅销书。例如,早在2002年,译林出版社就引进了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作品《耻》,可当时国内几乎无人关注,直到2003年才销出五六千册。但就在2003年,库切出人意料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耻》开始几万册几万册地重印。此种情况同样发生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身上,世纪文景曾推出过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但市场反应平平,而当帕慕克获奖之后,这本书立即成为畅销书,至今销量已超过30万册。
  而面对国内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大众的反应则比较冷淡。有读者表示,这些获奖作品虽说都是曾发表在往年文学刊物上的,但对普通读者却是全然陌生。一位作家对此回应说,纯文学边缘化在这个社会是一种正常现象,鲁迅文学奖也本来就是文学圈自己的事情。比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即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我询问了身边爱读书的朋友,基本都没看过。这说明中国文学奖的作品与普通读者是有落差的。
  面对这种情况陈思和认为“文学奖项与电影奖项一样,可以有多种层面的,茅盾文学奖属于一种高层次的奖项,它着眼于文学创作的总体成就,市场效应不是最主要的。但要紧的是,普通读者可以不读这些作品,如果他一旦读了就会认可它和喜欢它,而不会感到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读者对文学的要求是能够干预生活,触及时弊,读者对生活的情绪与文学的期待是一致的;而今天,现实生活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态,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也变得非常暧昧,模糊不清。目前媒体网络上大量华丽的狂欢式娱乐活动(也包括通俗文学),正好适应了这种模糊不清的集体无意识的宣泄需要,而真正理性的,审美的,个性化的获得文学奖的文学创作,很难适应这样的社会心理。所以,阅读文学越来越成为个人间的感情交流,而不能指望引起社会的轰动效应。文学奖对文学接受程度的影响成为一种尴尬的现象。
  3对当代文学流派的影响
  政治倾向与商业力量是过去30年文学评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不同话语权之间复杂的博弈常常使文学评奖过程具有妥协游戏的特征,平衡各方利益的中庸趣味占据了主导地位。创作主体为获奖而写作的倾向,推动了史诗情结和宏大叙事的风行,文学的多元性和独立性成为被牺牲的代价。
  一般而言,非“主旋律写作”是难以获奖的。尽管一定时期的社会潮流、文学潮流、审美潮流对于评奖都会发生作用,并且处于“潮流”中的创作更易于被理解,甚至会占些便宜,“潮流”之外的作品,则要经受更为严格、挑剔的目光。可以说,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没有如实反映近30年的文学发展。从“85后”所出现的新文学潮流如“新写实小说”、“先锋文学”、“个人化写作”等等就完全被拒之于外。事实上,非“主旋律写作”即使“经受更为严格、挑剔的目光”仍然难以获奖,根源在于此类文学奖对史诗性、宏大叙事、现实主义手法以及正面价值等等规范的坚守、所形成的美学原则,以之为参照对其他文学形式与创新的评价和诠新理念等等,所以,这类作品即使被读书班看好,也会被评委会否决。如陈染的《私人生活》就被认为由于止于个人、身体的体验与悲欢,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底层关怀精神,缺乏自我反省意识,而永远处于文学奖之外。
  然而一些不是权威性的文学奖反而丰富发展了当代文学。比如诞生于1998年,由中国版协妇女读物协会、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女性文学奖,使得女性文学由隐学走向显学并初具学科化,写作队伍空前壮大。如上海“萌芽”杂志社创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展示了青少年的想像力和文学才华、肯定和发现了一批新世纪的文学人才,促进了青春文学的发展。又比如由团中央、全国青联主办,共青团广州市委承办的首届进城务工青年“鲲鹏文学奖”促进了打工文学这一新文学现象。这些都使得当代文学整体的格局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4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影响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与现实的关系十分密切。当代文学创作容纳了世界性因素,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语言越来越口语化,网络化,与世界的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密。各种文学奖的宗旨多倡导“反映现实”,尽管文学正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但文学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代文学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比如,面对当今这个精神价值比较混乱和文学精神有所流失的时代,文学奖要求作家必须有所承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生活的冷峻观察者和批评者,作家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作家要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具有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体恤人民群众的疾苦,对弱势群体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爱;追求真善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鞭挞社会黑暗,还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昭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为挽救文学精神的流失,凸显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学批评家也必须肩负起真正的批评责任,力争最大限度地向人揭示文学本有的道德力量和审美力量,必须有批判的勇气、质疑的精神、人道的情怀、执着的信仰、高贵的气质和自由的梦想,并以此推动文学朝着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和令人欣悦的美的方向发展。
  例如“鲲鹏文学奖”评出的打工文学,所塑造的打工者形象的喜怒哀乐,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巨大而微妙的变化,使底层文学有着更加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给读者和批评界提供更加真实和刻骨的生活感受,从最低的视角仰望这个世界,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改变命运,追求美好,寻求平等,共同构建美好世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文学奖不仅仅要有反映文学的功能,同时它更应该有批评、干预和引领文学的作用。如果文学奖不能干预文学或无所承担,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作为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文学奖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它们将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读者的接受、流派的完善和反映社会的真实。相信文学奖这一文学机制将不断成熟,进一步引导中国的当代文学朝着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和令人欣悦的美的方向发展,并以此证明自己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梅. 论先锋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主体性的拓展[J].学理论,2010年32期
  [2]刘志华. 间歇中的生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1956-1966)新论[J].社科纵横,2010年第9期
  [3]肖梅.浅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期
  [4]潘道正. 堕落的轨迹:从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J]. 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
  [5]刘继林. 从想象到革命――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时代”的开创[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446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