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菏泽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深入了解当前菏泽市新农村建设相关情况,我们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调查方法,对菏泽市部分县市区开展了一次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对县市区直机关、乡镇干部及村干部、村民共计50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菏泽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广大市民对政府的期盼、现阶段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等,有了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一、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效果显著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菏泽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政策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逐步显现。
   (一)生产发展方面。对经营和劳动收入增长感到快和较快的比例达到37.7%。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菏泽市各级政府紧紧扭住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关键,因地制宜,抓住转方式调结构战略机遇,积极规划发展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物流商贸等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利用资金和人才两种资源,拓展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鼓励规模经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二)生活宽裕方面。广大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举措大成效。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使农村各项民生建设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政府财政在关注农村民生问题上,有侧重地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投资扶持力度。2011年,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1.1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率逐年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5.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3万人。粮食直补等转移性支付不断加大,农民生活负担逐步减轻,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在农民生活质量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4.1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和农民信息化程度两项指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水平要求。旺盛的农村需求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潜在活力,内需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1年,农村住户年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达到4273.3元,同比增长19.6%。各类百货、超市、连锁店等纷纷进驻乡村网点,农村消费服务业和物流商贸流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乡风文明方面。各级政府大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资修建文体娱乐场所,发挥远程教育平台和文化站作用,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技文化产品,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截至2010年底,菏泽市乡镇综合文化站86处,农家书屋1660余处,广播电视通村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四)村容整洁方面。各级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针对农村垃圾无序堆放、秸秆焚烧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推广垃圾集中清运处理,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截至2011年底,菏泽市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万多个,沼气产量3950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应用61.4万立方米,节能减排取得新突破。
   (五)管理民主方面。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同时,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同样取得了稳步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稳步推进,民主议事、村务公开等制度不断完善。按照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农村基层组织的换届直选,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参政议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顾虑与期盼
   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和把握未来新农村建设整体方向,摸清当前广大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对于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新农村发展,广大农村居民主要存在五大顾虑与期盼。
   (一)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在评价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进展速度时,1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生产发展,显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速度与广大农村居民对收入增长的期待还有较大距离。
   1、经济环境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时间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造成城乡居民绝对收入上的巨大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3倍,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各项建设。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5%的高增长能否在金融危机二次探底的不利环境下继续维持还不确定。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否稳定牢靠,还需要经受经济周期的艰苦考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现实压力依然巨大,需要进一步多渠道挖掘农村增收潜力。
   2、结构性制约因素影响。制约农民增收的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广大农村从整体上仍然附属于城市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农村底子薄、制约因素多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土地、技术、户籍等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条条框框仍然制约着资金、人才流动性和投资回报率。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缺少实用技术仍然是制约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问题。由于对未来地租上涨的预期,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流转期限一般很短,地块零散,制约着种田大户在农机具购置、水利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等诸方面的投入力度,土地规模经营效益难以发挥。
   (二)民生保障能否不断改善。医疗、养老、教育三大领域是农村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医疗、养老的基础设施条件、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普遍关注。农村地区敬老院数量少,规范化程度不高,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比例低,当前农村老人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养老模式。与庞大的农村居民数量相比,医疗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城乡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学前教育尤为突出。广大农村居民接受更好的医疗、养老保障,接受更优质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农村医疗、养老、教育领域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争取早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民主法制能否同步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上,还应该体现在农村社会风气、社会管理、基层民主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居民对当前民主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关注。
   三、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化解广大农村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顾虑和担心,必须系统构建新农村建设五大支持体系,稳步协调推进。
   (一)构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旅游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和谐共享”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建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中坚、服务业为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产业体系。
   针对工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雷同、相关度差等问题,重新调整园区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集聚优势的园区,加大土地、资金扶持力度,严把招商引资入园关,提升园区内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条。同时逐步建立起以民生保障为核心的新考核体系,将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比重提升,由各县市区明确乡镇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分类考核,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系统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必须加大农村自来水网建设和电网升级改造,为农村居民提供健康的水源和稳定的电力能源;必须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在原有村村通公路、县级公路基础上,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质量和密集度,优化客运线路和站点布局,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必须加强通信系统建设,改造邮政布点和电信设施,推进“三网合一”工程;必须合理安排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产方式,建设农机大院、仓储中心、养殖小区等生产附属设施,建设社区活动中心、综合文化站、卫生所、幼儿园等生活设施,增强社区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三)构建社区建设利益协调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在立项选址、规划设计、土地挂钩、拆迁补偿、搬迁安置、土地复垦等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决策权交给群众,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激励、算账对比等方式,征得群众同意,取得群众支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条件好、基础设施强、群众意愿足的镇村,结合实际,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加快速度;对经济条件差、基础相对落后的镇村,从整治村容村貌、修建道路、清理“三大堆”等简单易行、投入少的工作入手,打好基础,逐步发展。坚持解放思想,稳妥推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开发运作、社会资本参与、银行贷款、特许经营、转让租赁、业主承包开发等新方法,扩充农村建设投融资平台,以整合实现增值。
   (四)构建农村基层服务保障体系
   农村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要弘扬孝道文化,增强人们赡养老人的责任感,提高家庭的养老保障能力;要增强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鼓励身体健康的老人发挥自身潜力,开展社区互助养老;要扩大土地收益,依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增收,为农村养老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新农保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敬老院、养老院配套设施,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农村医疗保障必须坚持公益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适时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重大疾病和慢性病保障水平。同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鼓励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对口帮扶,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五)构建社会管理新体系
   积极培育社区公益性、互助性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志愿者服务、合作社、中介机构等不同组织的信息沟通、生产协调、互助服务作用,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开展“一事一议”,民主参与,民主商议,民主决策,充分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开展好各种特色文化节,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要。深入实施平安工程,依法严厉打击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调处各类纠纷,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村、道德模范评选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新农村新风尚,引领新农家新生活,培育新农民新形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