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驱动发展浅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是全面的、发展的创新,人的知识和智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创新驱动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但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面临体制创新滞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提升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性,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密度,才能有力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19-02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突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提到战略性高度[1]86-128。立足中国国情和国内经济发展实际,依据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摆明科技创新的地位――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这是我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及理论,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内涵做了区分:将缺乏创新的、静态的经济变化看作是经济增长;将具有创新的、动态的经济变化看作是经济发展。创新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这也是其经济思想的精髓[2]17-19。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看,创新即为以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从意识到实践的过程,是劳动的阶段性发展[3]34。
  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由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他把国家经济发展划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是指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再是生产要素的巨大投入或者技术设备的改善和投资规模的扩大,而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是以知识和科技为先导的创新型发展。具体而言,首先,创新驱动是以人的知识、智力等具有无限增长性的要素为驱动力量,这些要素的生产率远高于传统生产要素[4]1-5。人的知识和智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人的知识和智力,创新驱动发展将无从谈起。其次,创新驱动强调科技创新与经济的融合[5]46-48,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科技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发展,二者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过程;创新驱动的成果需应用于实践,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能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又成为检验科技创新成果实效性的标准,市场发展的不断需求是创新驱动的持续动力。最后,创新驱动发展是全面的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辅相成,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和归宿。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改革力度,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6]6。
  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参照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这两个阶段,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传统的依赖廉价劳动力、扩展生产规模、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尽快踏入创新驱动阶段,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党中央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创新驱动战略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也存在诸多弊端。
  (一)体制创新急需解决
  我国体制创新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资源配置权限过大,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仍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管理的越位错位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的价格形成和信号传递作用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制度失衡现象严重制约了创新驱动战略的进程[7]101-104。
  (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我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有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国有企业习惯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带来的优惠,加之传统发展模式给企业带来的较大利润,造成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惰性,不愿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出现“有力无心”的现象。而民营企业却在创新发展上“有心无力”,想通过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但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资金支撑。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企业普遍出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
  (三)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是人才聚集地,高层次人才云集,创新性强,科研成果丰富。但其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尚不紧密,致使许多极有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不能同市场有效联系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推动经济创新性发展,导致许多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高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而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缺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往往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创新科技成果所能带来的潜在价值,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用于企业自身的科技研发。到目前为止,国内的许多企业并没有强大的企业研发团队做支撑,缺乏产生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和机会。这种科研创新成果和生产实践的脱节不仅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的高闲置率和重复率,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会致使我国企业的发展因缺乏自主创新而出现难以为继的僵化局面,使创新驱动战略失去意义。
  三、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
  西方创新经济学中的“制度创新经济学”认为,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体制创新和制度环境创新。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必须以科技成果和项目为依托,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政府需明确实体经济的主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其次,政府需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完善的政策环境支持,落到实处,切忌“放空炮”,这样人们才能“信之而行之”。并能够根据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新政策,为创新驱动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再次,完善创新驱动评价体系。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新驱动评价体系,如欧洲的创新记分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把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代,第一代创新评价体系强调创新的投入;第二代创新评价体系强调创新产出;第三代创新评价体系所含的评价指标更丰富,主要以创新调查和公共数据整合为基础;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则包括了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过程[8]88。我国政府可以参照此标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果等方面的评估指标,而且纳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等软指标的评价,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导向,对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状况提供实证参考。最后,完善政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包括已有政策的完善落实、试点政策的总结推广及新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128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