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上丝绸之路与雷州祭海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广东雷州遂溪县,有一座祭祀海神的“祭海亭”。据嘉庆《雷州府志》载:
  祭海亭,在县南第三都英灵村。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黄琼建,每岁春、夏仲月十二日,郡官遥祭海神于此,今废。
  引文中的“英灵村”即今雷州市附城镇的英山村。英山村滨海有一座祭祀海神的“祭海亭”并不奇怪。
  雷州地近南海,是一个半岛,正如地方志中所言,“雷郡三面环海”。地方官在遂溪县“祭海亭”中遥祭的是不是南海神?嘉庆《雷州府志》中并未交代,但明万历年间修的《雷州府志》则对此有说明。
  祭海亭,县南三都港口。每岁二月、六月,皆以十二日祭东海之神。成化丙午,知县黄琼重建,今废。
  可见,雷州大小官员在遂溪县“祭海亭”遥祭的是东海之神。遥祭的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和六月十二日。
  不过,万历《雷州府志》和嘉庆《雷州府志》中关于“祭海亭”建造时间的记载有一些出入。如万历《雷州府志》中称“祭海亭”是遂溪知县黄琼于成化丙午年(1486年)“重建”,而嘉庆《雷州府志》中则称“祭海亭”是知县黄琼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虽仅一字之差,但“祭海亭”的建造时间则完全不同。
  另外,万历《雷州府志》和嘉庆《雷州府志》中关于遥祭东海之神的时间也不同。嘉庆《雷州府志》中记载遥祭东海之神的时间为“每岁春、夏仲月十二日”,即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五月十二日。而万历《雷州府志》记载遥祭东海之神的时间则为“每岁二月、六月十二日”,时间差了一个月。而在康熙《遂溪县志》中,遥祭东海之神的时间又变成“每岁三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据康熙《遂溪县志》载:
  祭海亭,在第三都英灵村。每岁三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郡官遥祭东海之神于是亭。今废。
  看来,六月十二日这个日子没有问题,因为在广东,六月十二日又称“彭祖飓”。据乾隆《南澳志》载:
  六月十二日,名为彭祖飓。
  民间传说,六月十二日海上必有大风,所以渔夫舟子很忌讳在这一天行船。在广东话中,“飓”和“忌”读音相近,所以“彭祖飓”又名“彭祖忌”。据道光《广东通志》载:
  六月十二日,俗谓彭祖忌,必有大风。舟行忌之。
  看来,在“彭祖忌”这一天祭祀东海神,有祈求东海神保佑的意思。而道光《广东通志》中关于遥祭东海神时间的记载就更离谱了:
  祭海亭,在遂溪县西南一百八十里英灵村港口。明时每岁三月六日,郡守祭东海神于此。
  上述引文中的“三月六日”显然系“三月、六月”之误。可见,遥祭东海神的准确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万历《雷州府志》中的“二月十二日”有误,应为“三月十二日”。嘉庆《雷州府志》中“每岁春、夏仲月十二日”实际上是根据万历《雷州府志》中“每岁二月、六月”总结出来的,殊不知前文已错在先,后面的总结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据万历《雷州府志》的记载,在“祭海亭”遥祭东海之神的习俗早在万历年间之前就已经废除了,所以不论是嘉庆《雷州府志》、康熙《遂溪县志》,还是道光《遂溪县志》,关于这座“祭海亭”的记载都很有限。雷州地近南海,为何会出现一座遥祭东海神的“祭海亭”?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笔者认为,这座“祭海亭”很可能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回国途中已到达南海但尚未到达东海之时,为了祈求接下来航程的顺利,所以事先在雷州建亭对东海之神进行遥祭,以祈求东海之神的保佑。
  “遥祭”之法古已有之。如南宋咸淳三年(1266年),元兵占领江淮但尚未占领闽粤,对南宋境内的南海神采取遥祭。据道光《广东通志》载: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立夏日遥祭南海、大江于莱州界。既有江南,乃罢遥祭。
  对海神进行遥祭的现象在福建也存在。福建本为海神妈祖的“势力范围”,但在福建的连江县,却有一座祭祀南海神的“南海神坛”。原因也很简单,当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已到达闽台海域但尚未到达两广海域之时,自然希望能平安通过南海,于是就在福建的连江县筑坛遥祭南海神,以祈求南海神的保佑。据乾隆《福州府志》载:
  永乐七年,内官郑和往西洋,于熨斗山筑坛祀南海神。
  民国《连江县志》中也有关于“南海神坛”的记载:
  南海神坛,在福斗山。明永乐二年七月,命内官郑和往西洋,在此筑坛,祀南海神。今废。
  不过,民国《连江县志》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有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为永乐三年(1405年)冬,所以不可能在永乐二年(1404年)七月就在福斗山筑造用于遥祭南海神的南海神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216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