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桃花扇扇形之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所著的著名传奇,而桃花扇则是剧中一个重要道具,近年来针对此扇应该是团扇还是折扇的问题,在学术界展开了一场争论。
  一
  严中先生是著名的红学专家,他在20世纪末撰文认为桃花扇应该是折扇,理由如下:第六出《眠香》中,侯方域在扇面上题诗后,李香君“收扇袖中”,此动作明显应该是折扇的造型;第二十二出《守楼》中,李香君“持扇前后乱打介,好利害,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也在隐喻折扇;第二十三出《寄扇》中,李香君“不免取出侯郎的诗扇,展看一回”,然后又“手帕儿包,头绳儿绕”,如果是团扇,则“展”和“绕”两字无从说起;第四十出《入道》中又有唱词曰:“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如果这柄扇是纱制的团扇,那么李香君是不能将其“扯碎一条条”的。
  他还以近人张伯驹的文章为例,指出有人曾亲见此桃花扇,“扇为折叠扇,依血痕点画数笔”。可见,此扇应是折扇无疑。
  该剧第六出《眠香》中侯方域曾说:“小生带有宫扇一柄,就题赠香君,永为订盟之物吧!”明确提出是宫扇,而《辞海》则把宫扇解释为“圆形有柄的扇子”。针对此观点,严中先生认为,宫扇是指宫中所用的扇子,宋代以前宫扇确实是指团扇,但明末清初的宫扇则以折扇为主。
  应该说,严中先生的论据非常充分。但包铭新、沈雁两先生认为桃花扇是团扇,也许他们没有见过严文,所以21世纪初在《读书》上撰文说“还没有看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
  包文首先介绍了折扇和团扇的别称,重点叙述团扇和宫扇的关系,“及至明清,苏州地区曾生产宫中所用的团扇,民间以此为荣为贵,攀龙附凤,遂将日常所用之团扇一概称为‘宫扇’或‘绢宫扇’”。可见宫扇并不是指宫中所用的扇子,而是团扇的别称,既然剧中侯方域明白说自己要将宫扇赠予李香君,那么此扇乃团扇无疑。再从剧中情节来看,李香君倒地撞头“血喷满地”溅污扇面;此后香君倦卧,而杨龙友来探视,见扇有污,抽取看后加以点缀,化血污为桃花,方成桃花扇。由此看来,这柄扇一直是打开着的,方能被溅被窥。而折扇通常收拢成一握,扇面并不显露,仅当需要时才打开,由此也可证明此扇乃团扇。
  针对剧作中第六出“遂舒开宫扇”和第二十三出“扇儿展在面前”的描写,包文认为“舒”和“展”并不是指展开,而是指“显现”的意思;此外,剧作中有“向袖中取出扇介”一语,包文认为团扇也可藏于袖中,并不能敲定为折扇。所以,他们认为改编者或不知原委,或为了舞台效果,导致现在戏剧舞台上多用折扇作为道具,而这又会产生误导作用,使得现代人以为桃花扇就是折扇,其实桃花扇应该是团扇。
  包文和严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宫扇的认定上。严文认为宫扇是指宫中所用的扇子,而明末清初的宫扇则以折扇为主,所以此扇应该是折扇;包文则认为宫扇并不是指宫中所用的扇子,明清时期民间日常所用之团扇一概称为宫扇,所以此扇应该是团扇。
  二
  上述两文都仅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论证上也都能自圆其说,并没有引起争论。争论于21世纪初在另几位学者之间展开。
  史挥戈、吴腾凰两位先生撰写了传记文学《李香君传》,根据张伯驹的文章,把桃花扇认定为折扇。他们又提出宫扇是指宫中的扇子,并详细叙述了桃花扇的来历:那把桃花扇,原是崇祯皇帝的宫廷御扇,在侯恂升任太仆寺少卿时,崇祯皇帝把它赠给了侯恂,侯恂在升任户部尚书时又把它送给儿子侯方域。后来,侯方域在南京与李香君定情的当天晚上,把它赠给了李香君,并在扇面上题诗一首。李香君遭巡抚田仰逼嫁时,血溅宫扇,画家杨龙友就血痕点染成桃花扇,遂成一代佳话。
  蒋星煜先生见到该书后,认为不应将桃花扇认定为折扇,双方在几次书信来往后,蒋先生陆续撰写了五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坚持认为桃花扇是团扇。他认为:“那柄扇子既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的信物,更是贯串全剧的砌末(道具),究竟是什么样的扇子不能不认真对待。”又说:“作为《桃花扇》一剧最主要的道具桃花扇,我认为是宫扇或折扇,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不能随意处理。”他的理由有两条:一、剧中提到团扇、宫扇、宫纱扇等,而“纨扇、团扇、宫扇、宫纱扇都是同义词,不是折扇也”。再加上乾隆年间诗人陈文述在媚香楼题诗,有“桃花宫扇今犹在”之句,更使人确信桃花扇为宫扇无疑,所以“孔尚任的判断我们应该尊重”。二、欧阳予倩、王季思、朱端钧、谷斯范诸戏剧家、作家均毫无保留地肯定桃花扇为团扇,我们不应轻易否定。
  蒋星煜先生针对史、吴两先生所认定的桃花扇来历,认为侯李爱情生活中有可能先后牵涉到三柄扇子。“李香君未结识侯方域之前,她用的是宫扇,而折扇用扇坠者远较宫扇为少甚至根本没有,所以才会有香扇坠的雅号。杨龙友绘桃花的那柄扇子也绝对是宫扇,今存有关诗文均可作证。而侯方域如果把随身携带的扇子送给李香君作为订盟信物的话,倒也会是折扇的。但绝不是侯恂得自崇祯皇帝的赏赐之物,因为事先侯方域并没有做任何准备,他没有专门去采购什么珍奇物品,一时之间不容他有别的选择,就匆忙把平日使用的折扇赠予了。当时文人雅士都用折扇,无论闺秀或歌妓都用宫扇,如果侯方域事先决定赠扇,他会购买宫扇赠李香君的。”
  蒋星煜先生把认定桃花扇为折扇的行为指责为“既不符合孔尚任的意思,也违反了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又曲解了‘宫扇’的词义,故决不可取也”。
  因为蒋星煜先生在古代戏曲研究界的重要地位,此事似乎可以盖棺论定了,但不久华夫先生即撰文反驳。他根据明代陆容、沈德符、刘若愚的记载得出结论,认为“自成祖始,即曾以折扇遍赐群臣,内府复与仿制,渐传入民间,时称‘宫扇’”。可见当时的宫扇应该是指折扇。而且,“明成化之后,折扇早已传入民间,金陵妓女久已不用团扇。李香君乃崇祯问名妓,当然是追求时尚,不会谨依旧制,固守团扇而不变,侯方域赠予李香君的定情物,正是这种时尚的折扇”。他坚持桃花扇是折扇的观点。
  华夫先生既批评了王季思先生的注释,又反驳了蒋星煜先生的观点,坚持认为剧中“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中的团扇是指“张之如满月,下有短柄,居扇之半”的另一种折扇,而并不是指通常所说的团扇。除此以外,他也反驳严中先生认为宋代以前宫扇确实是指团扇的观点,认为唐代时后宫中已经有“偏扇”“团扇”“方扇”等诸扇,而这些都可称为宫扇。最后提出“通过《桃花扇》之争,反映出来的不只是《桃花扇》注释之误,而是对中国扇制的忽视,对中华物态文化研究的忽视”!
  综前所见,双方争论的焦点其实还是在宫扇的含义上,即宫扇到底是指宫中的扇子还是指团扇的别称。
  三
  《桃花扇》至今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而桃花扇又是其中一个重要道具,自然值得引起我们格外重视。针对此扇应该是折扇还是团扇的问题,我国老一辈的学者大多认为应是团扇,但近年有多位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认为桃花扇应该是折扇。“台湾一些学者和大陆的一位考古专家坚持是折扇。”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宫扇的含义上,在这一问题上,双方也都能自圆其说,在这种情况下,再纠缠此定义已无必要。而《桃花扇》作为文艺作品,孔尚任肯定有虚构的地方,章培恒先生曾经说过:“考诸实际,剧本所写,乖于史实者不少……《桃花扇》所写的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并非事实。”所以,我们再纠缠历史上到底有无此扇也已无必要。正因如此,探讨桃花扇到底是折扇还是团扇,就要从内证,即从戏剧的具体描写上来找材料。而就现在各学者所提出的证据而言,“折扇派”更充足。“团扇派”提出的证据,“折扇派”都能加以反驳;而“折扇派”提出的有些证据,比如严中先生提出的几条证据,“团扇派”很难加以反驳。另一方面,就舞台效果而言,很明显用折扇的效果更好,这才导致“由《桃花扇》改编的剧种很多,有京剧、粤剧、昆曲和越剧等。在这些戏剧中,所用道具扇无一例外都是折扇”。而且,“1963年拍摄的电影《桃花扇》和前几年拍摄的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以及昆剧《桃花扇》都采用折扇作为道具”。
  因为孔尚任在创作该剧时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是团扇还是折扇,才导致现在的这场争论。真假越辩越明,希望有更多学者加入这一研究队伍,让这一问题最终水落石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478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