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嵌瓷:以“玉碎”,成“瓦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潮汕以至闽南城乡的许多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脊、檐下、照壁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五彩缤纷的或平面,或立体的图案,鱼虫鸟兽,人物故事,花样繁多,色彩亮丽。这就是俗称“聚饶”、“贴饶”、“扣饶”的潮汕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的嵌瓷。
  第一次看到这精美绝伦的屋顶艺术,大都人都会好奇:嵌瓷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其实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嵌瓷的话,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远观的嵌瓷气势恢宏,自称一体;近看才知道这完整的画面竟是拿一片一片的碎瓷片贴上去的!
  变“废”成“宝”
  这不得不说到嵌瓷的发明过程。原来,自古代就出产上好瓷器的潮汕地区,以其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远销海外,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我们都知道,瓷器在烧制的整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瓷片,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些精明的民间艺人,看到这些还带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不忍浪费,便匠心独运,运用贴片的形式变废为宝,开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吉祥图案。 久而久之,形成了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嵌瓷。
  其实,每个到过这片土地的游人都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潮汕的细腻和精致。潮汕籍学者林伦伦教授曾说道:“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便是‘精细’二字。”这种“精细”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十分注重细微处的工艺和美化,而且往往做到匠心独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到了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就开始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技艺高超,能历经风雨而不褪色。嵌瓷艺人一般将瓷碗进行剪裁,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成人物、花鸟、虫鱼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
  经历了改朝换代后的嵌瓷技艺在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走向成熟,有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俗称“圆身”)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其中,平面或浮雕工艺比较好理解,也相对直接:趁灰泥未干时直接组拼粘贴即可;立体嵌瓷就相对复杂了,不仅要考验艺人的构图能力,还要兼顾立体效果:先用铁线扎好骨架,然后用筋灰塑成雏形,再在其表面嵌贴瓷片,人物的面部则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
  屋顶的靓丽风景
  成品嵌瓷造型流畅,色彩饱和度高,鲜艳明快,强调对称美感。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寓意吉祥的传统图案,如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传说演义中的人物为主,如民族英雄的事迹或者小说里的人物;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多是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见的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
  潮汕地区重视宗族家庭,强调香火继承和家族荣耀,因此乐于兴建祠堂庙宇。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各种建筑装饰艺术就在潮人不惜巨资,倾力而为中逐渐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扩散。众所周知,潮汕作为侨乡,这种艺术也随着艺人的外出而走俏海外,泰国曼谷到处可以见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装饰寺庙、花塔的嵌瓷艺术品。
  创新:为了走得更远
  近些年来,潮汕嵌瓷艺术革新了表现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离开建筑装饰的专门的艺术品――嵌瓷屏画。普宁等地的工艺厂,经过若干年的革新,生产的嵌瓷镜屏画,无论其造型、设色、剪裁原材料,比过去镶嵌在屋顶墙壁上更精巧。时代发展,嵌瓷也开始以“变”应“变”,让古老的艺术发挥新的光彩。
  潮州嵌瓷与木雕、石雕并称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三大汉族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并于201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嵌瓷的传承如其他非遗项目,多以代际社会传承,也就是父传子,师傅带徒弟。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嵌瓷工艺的高低不仅在于老艺人的水平,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悟性。嵌瓷作品一般都是没有图纸的,讲究即兴构思,现场发挥,保障了手工艺术的独特性。嵌瓷项目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卢芝高依旧坚守在传承第一线。我们也希望嵌瓷这项古老的艺术,能以更创新的形式,走的更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024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