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徽州地区的风水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风水林就是古代人们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对平安、长寿、人丁兴旺、升官发财能产生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的歙县、休宁、绩溪(今属安徽宣州市)、黟县、祁门、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是目前我国风水林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
  徽州地区的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来龙风水林等基本类型。
  1.村落宅基风水林 徽州人在村落宅基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风水林木。多者达几十、几百亩。这些树林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树龄已有百年以上,如祁门县祁红乡松潭村有一片300多年历史、面积达140余亩的风水林,宛如一道绿色屏障,世世代代庇护着全村。
  徽州村落宅基风水林主要有三类:
  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水口是村落的总出入口,也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荣辱的象征。水口常常是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人们认为只有在水口处种植大片村落水口风水林,才能保护一村生民之命脉,抵挡煞气(东北风和北风)的侵入,因此水口林又有“抵煞林”之称。在村口(即水口)往往建有亭、楼、桥、坊、寺、庙、塔、书院等建筑,与水口林共同构成水口园林景观。休宁县古林素有“桥木世家”之雅号,“桥”即“蔚林桥”,“木”指桥南一片水口林,即树木蔚然成林也,故古林又称“蔚林”。古林《黄氏重修族谱》记载曰:“东流出水口桥,建亭其上以扼要冲,而下注方塘以入大溪,为村口一大水口,桥之东有长堤绵亘里许,上有古松树十株。”其桥南两侧水口林,占地近60亩,林内参天古树密密匝匝,大都需要四五人合抱,朴树、小叶栎胸径3米以上,苦槠、甜槠四季常青。
  二是垫脚林,主要是指种植在村落前面河边、湖畔的风水林。祁门县西乡的闪里镇沿边村在沿河相距不足500米的村头村尾,生长着两处奇特的风水林,就属于垫脚林。风水林均成排连片生长,有香樟、枫树、白栎和苦槠等,树龄均达数百年以上。村东上游河边,斜倚着一棵达70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的下身已成空洞,而树依然枝繁叶茂,巨大的树枝像手臂一样伸向河中。村西的一棵香樟更为奇特,胸径近2米的树干,像一条巨龙凌空伸向河中,想要把整个河水拦住。沿边这个小村庄上风水林的作用和意义,被这两棵香樟生动的形态作了完美的诠释和表现。
  三是宅基林,古代人们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风水林木,主要是护卫住宅和美化庭院环境的。祁门县历溪万寿樟就是宅基风水树,距合一堂不远,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地生长着。据考此树植于五代时期,有1000多年的树龄,故取名“万寿樟”。古樟胸径2.2米,树冠覆盖300多平方米,枝丫伸展,造型独特,形似佛掌,故又名“佛掌香樟”,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
  2.坟园墓地风水林 徽州人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的林木。婺源南部的九老芙蓉山的半腰有朱熹的祖坟,南宋绍兴二十年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象征二十四孝的杉树,以“文公杉”闻名。八百年风雨之后,现还剩16棵,有“江南杉王群”之称。
  3.寺院风水林 徽州僧倡道士们在寺庙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的林木。徽州著名的道教名山齐云山的古道观、歙县城西郊外的圣僧庵、歙县南乡小溪村的丛林四寺、祁门县闪里镇港上村的西峰寺等,四周都保存有大片的风水林木。
  4.来龙风水林 徽州人在来龙山上所培育保护的风水林木。来龙林是一村、一城、一县及一国的来龙林,来龙事关一村、一城、一县及一国的运气之兴衰。如婺源县的大山被视为一县之来龙山,其上山林就是该县的来龙林。祁门县城东阊江之畔的祁山是该县的来龙山,山上的林木被视为祁门县来龙林。黟县宏村雷岗山就是该村汪氏宗族的来龙山,山上林木被视为汪氏来龙林。
  
  二
  
  1.风水观念 风水,又称堪舆、地理、阴阳、相地、相宅。它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晋,成熟于唐,到宋代以后就风靡全国各地,成为影响社会各阶层行为的一个重要思想,极受人们的崇尚。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它是受传统“风水”支配的。所谓“风水观”,就是中国人在长期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其目的是追求理想的自下而上的环境。清乾隆《宅谱尔言・向阳宅树林》也说:“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盖广陌局散,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林兴则宅必日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乏,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苟不栽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保温暖者安能在欤……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坦局。”古代人在风水理论的实践中常常通过保护龙脉来维持风水,所谓“龙脉”,即依据山脉的走向趋势而确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福祉的山脉和山岭,所以“龙脉”就是“藏风”“得水”“乘生气”的山脉和山岭。“龙脉”又被冠以风水山之名,山上的郁草茂林就是风水林。风水林则是保护龙脉的龙之毛发,也是村落藏风得水的关键。
  徽州境内崇尚风水之说与宋代理学家程颐和朱熹的大力提倡有关,程、朱二人祖籍徽州,风水学说对徽州之地风水风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程颐曾指出,人死后选择葬地,要使他日不为道路、城郭、沟池所侵,不为贵势所夺,不为犁耕所及,否则即为葬地的五大患。朱熹也说,欲使坟地安固久远、子孙避免死亡灭绝之忧,必须精心选择吉地、龙穴安葬先人。徽州人特别将程颐、朱熹所提倡的风水之说奉为圭臬,视风水坟地为能否科举仕宦、财运亨通的根本所在,寄希望于先人的坟墓能葬于龙脉真穴。清代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也称:“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构争结讼,强半为此。”风水之说成了徽州人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培植和保护风水林便成为当地人们的神圣职责和普遍行为。祁门县《善和乡志》卷二“风水说”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六都善和乡程氏诸公酷信风水之说,在溪面茅田降,众人出钱买下高地栽莳竹木,开造风水,荫护一乡,并订立券约,以图永久。至明弘治年间,又重立义约,并要求“各家爱护四周山水,增植竹木,以为庇荫。如有犯约者,必并力讼于官而重罚之……载瞻载顾,勿剪勿伐,保全风水,以为干百世之悠悠之业”。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风水林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人们对居宅、村寨、城镇、葬地的选择,都强调地形地貌对“藏风”“得水”的功用。注重选择风、水结合和富有“生气”之地,特别重视对挡风聚气、藏水聚水的地理环境的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北有蜿蜒的群山峻岭,南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东西两侧有群山环抱。群山环绕之中的应是盆地或谷地,有源于群山之中的河溪流经盆地或谷地,河溪流出盆地或谷地之处应是两山夹峙。可见理想的人居环境应是山有竹木之秀、谷有清静之幽、河有曲折之美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地理环境。林木茂密 就是理想地理环境的表现之一。徽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环绕四周,山脉之间形成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等小盆地,环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众多支流形成闭塞而又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徽州人选择和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因此林木茂密的地理环境则是徽州人在风水选址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徽州裴氏宗族在村落选址时就注重林木的景观,其宗谱云:“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裴氏相其宜,度其源,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这种优美景观构成的林木植被,是护卫村落民宅安全的生态屏障,就是风水理论所说的风水林。因此,地理环境是徽州地区风水林形成的重要原因。
  此外,徽商的兴盛也是风水林兴起的原因之一。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极为兴盛,执全国商界之牛耳,全国十大商帮,徽商居首。徽州大贾富积百万,在衣锦还乡之际,往往不惜重金寻求风水佳地。为求子孙后代人、财兴旺发达,徽商及其后人十分注重对风水地的营造和保护。风水林无疑就是其悉心营造和保护的对象之一。
  
  三
  
  徽州人培植和保护风水林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徽州人种植保护林木的成就,也是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见证。
  由于林木景观对形成所谓“吉地”“龙穴”的风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风水理论注重倡导植树、培植风水林。徽州人种植风水林有文献可考的是在宋代。南宋理学家朱熹撰《外大父祝公遗事》称:“亲丧,庐墓下,手植名木以干数。率诵佛书若干过,乃植一本,日有常课,比终制而归,则所植已郁然成阴矣。”(《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氏族家乘中,多有栽植风水林的记载。同时,僧人和道士也种植风水林木护卫寺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紫霄崖兴建记》碑称明齐云山道士汪养素于齐云山“华林坞骆驼峰,栽松竹,种果树数干株”。
  徽州人多种松树、枫香、苦槠、樟树、银杏、杨柳等树种于水口,护卫村落生气;植松树、银杏、榆树、梓树、杉木等树种于坟墓,以作坟地的护荫林;植桂花、银杏、柏树、黄连木、梧桐等树种于宗族祠堂以护荫祠堂;植桂花、梅花、银杏、梧桐、罗汉松、棕榈、柏树、红豆树等于居宅庭院,以作庭院观赏树;植苦槠、银杏、柏树、枫香、松树等作道树,以荫护行人。但种植最多的是枫香、梓树、榆树、樟树、银杏、苦槠、黄连木、松柏、桂花、杨柳等,这些树种在徽州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寄托了种植者的某种理念。如枫香树有谐音“封”意,栽在村落水口则昭示着此地为某姓“封地”,同时又有封住旺气不外泄之意;梓树有“梓里”“桑梓”意义的象征,植此以告诫子孙不可忘怀家乡;榆树开花结籽的果实形同古代钱币,被历代视为“摇钱树”而喜栽植;樟树的纹理细密如“纹樟”,故谐音“文章”,植此以寄寓子孙科举兴旺、人才辈出;黄连木又名“楷树”,植之以象征刚正、仁义和楷模之意;银杏树高大、浓荫广覆,被视为村落标志树,多作迁基树栽种,寄托了后代子孙兴旺、多子多福之意。徽州人多外出经商,喜植杨树,则寄望出门后顺风顺水、财源广进;柏树常青,柏树枝谐音“百支”,象征宗族人丁兴旺;桂花树八月开花,此月为科举月,以此象征举子科举高中,蟾宫折桂;槠树则有“朱紫”“诸侯”等谐音,以此昭示本族兴旺发达,子孙后代升官发财。以上诸种都是徽州人祈求平安、寄寓吉祥和子孙兴旺发达的风水理念表达,也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精深内涵。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虽然“本白天成”,但仍然须辅以人力的保护,否则“龙穴河水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徽州《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风水书《宅谱指要》则说:“每逢有村落自来不发者,一旦人旺财兴,双榜联科,只因宅合元运。树长林茂,烟雾团结,岂非吉气钟于此地者乎?使木尽伐,屋稍解,风吹气散,又未有不败者。”深受风水理论影响的徽州人对村落居宅、坟地、寺院的风水林、风水树都非常注意严加保护,禁止砍伐。
  对坟地风水林木的保护。坟墓乃是“先体之所藏”,坟地之一草一石,皆关乎宗族的命运,一旦被损,就会伤筋动骨、子孙不蕃。清乾隆《婺源县志》卷四“疆域志”之“风俗”称,婺人祖先之坟墓附近“自唐宋以来,丘木松楸,世守勿懈。禁樵牧,若有樵牧者,子孙仇之”。所以民间多立有禁约保护墓地林木。如明代祁门六都善和乡程氏宗族仁山派窦山公家族规定:“各处坟茔,属前遮蔽者可少剪除,系庇荫者宜慎保守,各房毋得纵容奴仆擅自砍伐,及外人侵损,管理者查访,从重处治。”
  在徽州社会里,偷盗坟地风水林木是一件令人愤怒的事情。现存的徽州民间文献中,经常出现因盗伐坟木而引发的纠纷。清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歙县古岩寺僧瑞林,因砍伐仇姓坟山风水林被拿获,订立服罪合约:“今踵门恳求,从宽究办,自愿谨备猪羊香烛火炮,安山醮坟。嗣后小僧遵奉规则,小心看守,计点荫木共柒拾乙株,倘再不法,听凭送官处治,甘受无辞。恐口无凭,立此服具存照。”(该文约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收藏)还有因砍伐坟地林木引起诉讼的,盗伐者受到惩罚,从而使林木得到保护。
  对村落风水林的保护。徽州地方保护较多的是水口风水林。因水口是村落命脉攸关之所在,水口林则是护卫村落安全的屏障。徽州民众非常重视对水口林木的保护,大多订立了公约,约束乡民自觉遵守并保护风水林。婺源县思溪村有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所立的保护村落来龙林的禁碑,碑文曰:“身村四户公置俞师坦、茶坞、里田坞、面前山、下坞、西培、口坞、头下坞、上培、板门桥、林子坑、黄培山、仓坞培等处山场十二局,乃一村之来龙,面前水口攸关。栽种杉松竹木,长养保护,屡被无知小民入山侵害。今村合议,业经唱戏鸣约加禁,但恐人心不一,未沐示口,仍蹈前辙。”为此呈请县堂批准勒石严禁,婺源县胡知县饬准日:“倘有不法棍徒擅敢砍伐,许业主同约保指名,据实赴县具禀,以凭严拿,大法重究,断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
  风水林是在宗教意识和风水意识共同支配下被营造和保护下来的历时久远的林木。徽州风水林是古代徽州培护林木、发展林业的历史见证,对考察和探讨徽州地方林业史、林木培护史及园林史,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徽州地区残留的风水林一般都经历了干百年的生存历史,并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为壮观的古树群落,它能反映所经历悠久岁月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探索一定区域内的森林资源的历史变迁和森林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以及植物起源、演化和分布的重要实物;也是考察古代气候、地质、水文、地理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旁证依据,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风水林和周围的建筑(如寺院、民居、桥亭、塔)达到和谐浑融,还具有景观美学价值,它反映了风水林等组成的自然景观与建筑等人文景观的高度和谐,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今日风水林已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旅游观光价值。因此,应加强对现存风水林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发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可整体申报国际农业文化遗产试点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6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