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棠山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萨的造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关键词: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文殊菩萨;造型艺术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0)03-0040-02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境内,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医巫间山的支脉。摩崖造像布满海棠山南北两坡,依山石的自然大小雕刻而成,集中分布在普安寺寺区2平方公里的环寺路(即传经道,是环绕寺区连通诸殿的通道)两旁裸露岩石上。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从整个布局看,些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堪称“中国一寺区东南西北中的岩石上都镌刻有造像,形成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这大奇观”、“天下奇观”,是显密兼备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艺术。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佛母、明王、护法神等像,这些造像都是按佛教造像规制的作画雕刻,具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特点,显示出阜新地区藏传佛教的习俗特点和石雕艺术风格,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则是按易简不易繁的原则,采用了简捷造像法,把文殊安置在了结跏趺坐的莲台上。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宝冠(以表大日如来的五智和五方佛),双目平视,两耳垂腮,左手持莲花(花上有般若经卷,表示上求佛智),右手执智慧宝剑(比喻智慧锐利,能斩断一切众生无明烦恼),坐于莲台之上(以示出世洁净)。造像表现出文殊菩萨具有的智慧、慈悲、威猛、才智双全、浩瀚无比的气势,造型大方简洁,雕刻线条流畅。这些造像具有娴静端丽、秀骨清像式的风格,表现为文静、端庄、娴雅、秀美、柔和、亲善,面部丰满,五官造型匀称,眉目细长,显得线条清晰流畅,神态秀丽安祥,体现了修道者恬淡虚无、宁静致远的精神,隐示出对众生的亲切之感。文殊菩萨是蒙古族信徒心目中最为崇拜的佛菩萨之一。他们认为文殊菩萨以慈悲为怀,佛法无边,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降魔伏鬼,驱邪捉妖,广度众生,为民造福除害,解除一切无明烦恼。据佛典所说,文殊菩萨与释迦牟尼佛为同时代人,约在公元前6世纪出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系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他一诞生,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也和释迦牟尼佛相同,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萨始终是诸菩萨的上首,常与普贤菩萨一起,侍奉于释迦牟尼佛左右。所有的佛门弟子都将文殊菩萨视为博学广闻,多才善辩,是象征智慧的菩萨。文殊菩萨之所以在佛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来历不凡。过去世曾经是佛,未来世也当是佛,现世是首席菩萨,其智慧无与伦比。
  在海棠山岩石上镌刻有一尊白文殊菩萨造像,一面二臂,双手结印持莲花,右手花上有智慧宝剑,左手花上有般若经卷,身着天衣装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有头光、背光、太阳、月亮等装饰背景。在造像背景上设计和镌刻一轮弧形美丽的光环,象征着菩萨的智慧之光,这神秘的光明,可驱散世间的黑暗。太阳、月亮是藏传佛教信奉的吉祥物,认为太阳和月亮光芒四射,普照人间万物生存。造像仪表端正秀丽,整体比例匀称,镌刻的线条清晰,设计水平较高。
  此外,在海棠山岩石上镌刻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高259厘米,身色青黑,九面,正中为水牛面,每面三目。以五人头骨骷髅为饰,赤黄发上指,三十四臂,十六足,展左曲右作足踏,足下踏有种种鸟兽天神,右足下所踏,象征八成就,左足下所踏,象征八自在,威立于莲花宝座上。造像背景的火焰纹饰很火红,周身智慧火焰熊熊,使人望而生畏,威德极大,能调伏怨敌,制伏毒龙,断除诸障。大威德金刚人身牛首,面孔横眉怒目,眼球突出,口呲獠牙,相貌狰狞,显出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粗放蛮野的气势,富有十足的镇服妖魔、保护佛法和众生的天神之威。
  总之,细观海棠山摩崖造像中文殊菩萨的造型,通过脸谱、发式、宝冠、身姿、衣着、持物、手印、花枝、佩饰品、座台、龛室、背衬景物等造型艺术的塑造,使造像庄严、崇高、慈祥、自由、活泼、奔放,刀法精湛,圆滑细腻,工艺高超,造型各异,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彩绘美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566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