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分析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及途径;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8)02-0004-02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各类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高校辅导员位于学生工作第一线,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只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班级纪律管理者、学生服务者的角色,却很少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及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以论述,试图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借鉴。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一)亦师亦友
  各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从生理年龄、社会经历、知识背景、甚至兴趣爱好来看,和大学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有利于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大学生们也更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倾诉给辅导员,这有利于辅导员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进行心理疏导。
  
  (二)接触频繁
  高校辅导员因工作岗位的要求,是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在管理工作过程中,辅导员每天都与不同的学生打交道;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同吃同住”;在校园活动中,指导大学生开展文化活动。总之,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面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这有利于辅导员深入全方位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较高素质
  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素质,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正确的人生向导,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指导;在大学生活中担任过学生干部,有一定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有开展学生工作的热情、有一定的责任心。这些能力及素质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通过几年来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高校辅导员不应仅将工作停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上,而应注意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努力创新,积极寻找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突破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不落窠臼”。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及时给新生做体检和心理健康测试,初步建立新生身心健康档案。通过该档案,高校辅导员可以了解、掌握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辅导员应与校医院、专业心理咨询中心保持联系;引导患病学生到医院确诊、治疗并帮助其寻求医生正确指导,防止因不能正确面对疾病而产生心理问题。此外,高校辅导员还应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充实档案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有效的预防、干预作用。
  
  (二)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首先,高校辅导员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中来。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员,通过考核后,可承当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问题产生根源和掌握解决办法。其间,辅导员还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基础和支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一般性心理辅导站与专业心理咨询中心有机结合。比如,在笔者所在的高校,各二级系院均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站,成员大多为各系院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能给予大学生一般性的心理疏导,但对于那些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严重的大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咨询。这就需要各二级系院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站与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建立预警机制,使专业心理咨询中心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后盾。
  最后,作为学生知心朋友的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有些大学生在面对老师时,不愿或不便吐露自己的心声,而网络这一新时代交流工具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校园BBS、辅导员网址、个人博客等都应该成为辅导员与大学生广阔自由交流的平台。在这种相对“隐蔽”的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地与辅导员分享他们的观点,辅导员能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既“寓教于乐”,又紧跟时代潮流的工作方法,充分地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国家教育部、乃至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就笔者所在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40%,其中特困生占10%以上。贫困学生心理通常较为敏感,容易因贫困产生自卑心理或不平衡心理,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将会导致心理问题。辅导员应从两大方面关注贫困生:一方面,合理、及时、灵活地使用贫困生补助专项经费,结合学年不同时期对贫困生发放补助。如,新生军训期间,补助贫困生伙食费,以确保其强体力消耗的营养补给;毕业生离校之际,为确无能力付清住宿费的贫困毕业生缴清少量欠费,保证他们能顺利毕业、离校。这种结合实际需要的物质帮助,让贫困生及时从补助中度过经济难关,保证他们的学习、生活,从而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学习。另一方面,除了给这些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外,辅导员更应该帮助他们及时适应新的环境,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简而言之,在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辅导员要注重给予贫困大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和帮助。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展示能力的一个平台,更是大学生各种心理压力的“解压器”。大学生在组织、参与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党团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心理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的“缓和”(移情、宣泄法等)。例如,“体育活动具有宣泄功能,在身体活动时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忘却烦恼,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快。”校园文化活动涵盖内容广泛:文体、智能、专业兴趣等。辅导员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参与不同的活动中,发现并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努力完善自己,实现自我超越。例如,指导英语专业学生开展英语话剧比赛。通过活动,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表演水平,提升了专业能力,更陶冶了情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高校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频率最高,联系最密切。辅导员自我的心理健康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大学生。所以,辅导员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一)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心理教育技能的训练
  大多数辅导员不是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所以,高校辅导员应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做到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能科学、合理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提升个人人格魅力、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
  高校辅导员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其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辅导员要注重个人文化素养,讲究工作方法,提升自身亲和力;同时,要求有高尚的人生追求,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善于总结,及时指导实践
  现实中有不少高校辅导员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被动工作状态,他们没有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辅导员应在平时注意总结工作,把研究分析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从而使辅导员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刑冰,谈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教育[J],合肥学院学报,2004,(01)
  [2]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科学报,20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11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