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成才过程中思维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维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转变思维方式、提高信息收集能力、根据知识不同表现形式来训练思维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保持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维力;作用;途径
  思维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地概括反映能力。它主要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演绎能力、抽象能力和归纳能力等。思维力决定人的智力,是人在成才中应该培养与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思维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思维力在成才中的作用
  1. 思维力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不论是直观问题的发现还是深奥抽象问题的发现都离不开思维力的作用。首先,直观的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研究的问题,离不开思维力对个体本身固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调动。其次,对于深奥复杂的问题来说,必须经过反复的质疑、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
  第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欲要清晰地认识到问题各方面的特征和联系,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就必须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对问题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分析。
  第三,得出结论。要得出科学的结论,就要在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归纳、综合、演绎,进而抽象为科学的理论。
  2. 思维力对发展其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能力的储存方式和表现形式,人的能力可分为智力系统和技能系统。思维力虽是诸多能力之一,却对其他能力具有支配、调节作用。
  一是思维力的支配作用。思维力是智力系统的核心,它是智力的统帅,思维力支配观察力和记忆力为其有目的地大量搜集材料,支配想象力辅助思维的展开,进而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是思维力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讲,在智力系统中,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在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上存在差异,思维力通过自觉调节不断促使这些能力的平衡发展,呈现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循环上升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思维力的客观要求
  1. 人才培养的趋势与思维力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越加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活动的起始是思维,而思维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思维力的品质。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要提高思维力的品质水平。
  2. 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思维力
  首先,随着信息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掌握知识、捕捉有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提高思维力水平,使之最有效地汲取、应用和创新知识。其次,社会以及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界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有提高思维能力才能更准确地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思维力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思维方式,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
  思维方式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传统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人们思考问题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统一。静态思维是过去产生的,是历史的遗物,具有严重的局限性。静态思维对于人的简单的生存和缓慢的发展起了相应的作用,它虽然是在过去形成的,但它的局限性延续影响到了现今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将静态思维彻底转变为动态思维。因为只有开放性、多向性和创造性的动态思维才能促使人们在当今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实践的成功。
  (二)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
  思维的过程,从实质上讲,是一个信息传递、接收、贮存和加工的过程。信息是发明创造之母。一个人的信息知识越丰富,思路就越灵活。因为丰富的信息知识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在创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都与一个人的信息知识水平分不开。丰富的信息知识,可以提高人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提高信息的收集能力就要学会广泛阅读文献资料、观察社会百态,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转化,提高信息储备量,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三)根据知识不同表现形式来训练思维能力
  在既定了思维方式和广泛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形态具体培养人才的思维力。人类的知识各种各样,它们不仅形成的途径不同,形成的手段不同,而且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如有的知识是在实践中通过从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途径形成的,有的知识则遵循着从理性到理性的推演过程产生的,有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加工形成的,有些知识表现为抽象的概念、符号,还有的主要借助于抽象思维而实现的。这样,不同的知识就有不同的训练思维的方式,最终提高整体思维力的水平。
  (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维具有独立性,它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独立思考。一般来讲,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越强,思维就越活跃,也就越容易提高思维力。人必须要培养成凡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要追根究底,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方提出疑问,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爱因斯坦曾指出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总要,解决问题需要的往往是一些计算能力和实验技能,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智慧。这间接说明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五)保持思维的批判性
  1. 对客观的批判性
  对客观的批判性主要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理论要持分析批判的态度。任何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主观思维,必须保持批判性。当然,批判也绝非机械式的批判,批判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突破,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都是不可取的。
  2. 对主观的批判性
  所谓对主观的批判性,是指要能辩证地认识自我。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只有勤于自省,勇于自我批评,形成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更具理性、科学性和可控性。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 叶忠海,裘克人主编.中国人才学研究新进展(下)[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747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