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历史论文  > 
  • 试论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程序

试论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程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过去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这种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从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总结几方面,本文论述了“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模型”的评价程序。
   关键词:中职    文化基础课    教学评价    能力导向    评价程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99-02
  评价程序(Assessment Procedures)作为“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对有关评价过程的分散的指导联合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在指导评价实施过程中,从评价职责、评价时间、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总结等几方面规范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工作。
  一、评价准备
  评价实施的好坏,评价前的准备意义重大。职业学校的教学委员会或教务处、学科教研室作为组织方和召集人,要对评价前准备负全责。
  1.优化评价模型
  “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模型”这一模型的开放性,强调了教学评价的组织方或召集人,需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特定专项评价的评价目的,对评价施测的量表设计、描述要求、对话问题和学科试卷作具体的修改, 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有必要拿出时间,做一简单调研,并在已有价值观和经验基础上,对施测的量表设计、描述要求、对话问题和学科试卷作一有针对性的修改和丰富。
  2.确定评价对象
  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要对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对象予以确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某一年级、某一年级的某一门文化基础课、某一年级的某一教师任教的某一门文化基础课,或是进行全校各年级各门类的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涵盖全校所有文化基础课教师。按照一般做法,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都会采取各学科、各年级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评价对象,对抽样进行单课和阶段的教学评价和跟踪。
  3.评价主体的召集和遴选
  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在具体评价实施前,对本次评价主体也要进行一个确定。所抽样的一科一教师一班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听课学生和雇主(行业企业方代表)。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对这些人员要在评价实施前,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并事先通知到教学管理人员和雇主。评价主体人数:教学管理人员(含同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3人、任课教师1人、听课学生5―10人(可按班级人数的20%抽样,最少5人,不超过10人)和雇主2―3人。需要强调的是评价前对师生做到不告知,雇主所在行业企业,须与抽样班级学生的专业大体一致。
  4.量表、描述纸、学科试卷的印刷
  优化后的量表、描述纸、学科试卷等施测工具,需要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在教学评价实施前印制完成,具体纸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需要在量表、描述纸和学科试卷中留有可供评价分析的副本或留白。
  5.准备好对话评价的场地和记录工具
  对话评价需要提前做好评价场地的选择,有桌凳,最好可以选择或营造一个适合轻松聊天的环境,便于评价主体各方畅所欲言。同时,要准备对话评价的记录工具,如记录本、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或摄像机等。
  二、评价实施
  评价实施是教学评价效果的重要保证,“基于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模型”在评价实施中,基本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随机听课
  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要对已经确定的评价课,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和雇主进行听课。这里听课应该采取随机抽查方式进行,因而要对教师和学生保密。通过听课这一过程,教学管理人员和雇主便于最近距离、更直观地了解和思考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它应有的未来方向。
  2.告知评价目的
  听课结束后,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要向所有参与评价的主体,进行评价目的的告知,强调评价结果的正确运用,减轻师生“被考核”的心理包袱,清楚各自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具体做些什么,以保证评价主体都可以公平、合理、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
  3.量表评价
  利用提前设计和印制好的四种分别针对四个评价主体的量表,让评价主体来填写,给足时间。待填写完量表后,收集量表。量表评价后,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要据量表,做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拿出分析结论。
  4.描述评价
  量表填写后,为评价主体发放描述纸,让评价主体在其中任选5―8个描述题目,对这一节课或这一门课一个阶段的教学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要按题目要求,完成足够字数的评价描述。描述评价后,收集描述纸,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还要根据描述内容,找到关键词,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逐一汇总,并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和有效建议。
  5.对话评价
  描述评价后,紧接着进行对话评价,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作为主持人,要依据之前的对话评价设计的问题,组织评价主体参与到对这一节课、这一阶段该门课程的教学情况讨论中来,既要调动评价主体发言的积极性,又要注意话题的方向不能脱离文化基础课教学这一范畴,通过思考、研讨和交流,使得参与评价的主体都能从中有自我发现,有自我发展。
  6.试卷评价
  在评价实施最后,通过所评价学科的通用能力试卷,或是针对这一节课或阶段教学的测试试题,对抽样学生进行一个测试。测试后,评价的组织方和召集人要进行试卷批阅和测试分析,从教学结果的一个侧面来了解教学状况
  三、评价总结
  评价实施之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总结,即对评价中所获取的数据、文字、影像等加以整理、测定、分析和比较,给以基本的价值判断。在评估等级的同时,更要为促进教学,提供一个或是一系列有针对性、且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价总结必须紧随评价实施之后,评价主体,也就是教学参与主体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和雇主(企事业用工单位)才更容易从刚刚完成的评价实施中,找到问题,促发思考,并能在诊断教学之后,给教学找到比较有效的改进办法。如果是一节课的教学评价,无论是抽查评价,还是公开课展示评价,要在评价实施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评价总结;如果是阶段评价,无论是期中评价、学期评价,还是学年评价、学届评价,评价总结工作要在10―15工作日内完成。
  评价总结过程中,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就是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公开问题。毫无疑问的是,评价信息和结果应当公开,而且必须公开。但是,在多大范围内、以多大程度予以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公开,并非易事,确实有一个不太容易把握的度。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公开,与教学主体个人隐私,是一对矛盾的存在,因此既要做到评价信息和结果公开,又不损害到教学主体个人的隐私,作为教学评价召集人和组织方,就必须秉持一个基本原则――尊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2708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