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较高质量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本文主要从如何让学生敢问入手,谈谈对农村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230-01
  当前不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究其原因,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觉得没问题或不懂得怎样提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没有较高质量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激发和培养。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受环境影响,很少见过什么“大世面”,加之在父母谨小慎微的教导中,或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倍加呵护中,这一方面的能力更显薄弱。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敢问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家长们总是这样说:孩子回家把老师说的话当圣旨。其实很多孩子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只是一味的听从老师的教导,以致于很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下面是一位小学生的作文片断,也许她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如果给我选择我喜欢的老师的机会,我一定会选择……他们都知识渊博,举止非常有涵养,脸上时时挂着迷人的微笑,打扮比较时髦,最好还顶着一头染了一点红颜色或黄颜色的卷头发。像我们江老师一样,又年轻又有亲和力。
  我的老师一定像妈妈一样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当我们犯了什么错误,像没有做作业啦,偶尔迟到啦,她总是蹲下身来询问我们,充满爱心地教育我们,而且她永远都有好多好多的办法教我们改正错误。她决不会气急败坏地责骂,甚至火冒三丈地抽打;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她又像一位能察言观色的亲密朋友,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安慰我们、开导我们。每天,我们这群可爱的孩子围在老师妈妈、老师爸爸、老师朋友的身边,快乐地学知识、幸福地成长。
  上课的时候,我的老师一定像一位风度翩翩的主持人,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她一会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幽默风趣,一会儿手舞足蹈、像个世界拔尖的魔术师,一会儿嘴巴紧闭,耐心地倾听我们的回答。她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了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开心乐园。 一天夜里,我做了个美梦:课堂上没有太多的习题,没有老师虎视耽耽的眼神,只有老师、学生不时发自内心的舒畅笑声。笑声、歌声,充满了整个梦境…… 呵呵,看见了吧,这就是我需要的生活,这就是我选择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二、给学生创设问题空间
  一节数学课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应创设一些学生有问可提的教学空间。具体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农村孩子身处农村,所创设的情景应符合农村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制造认知冲突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引出探索问题的新方法。
  2.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学习过程,即需要他们“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给学生备好问题,认为给学生问题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并满足于学生会解答这些现成的问题。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框框,一层一层,一环一环,牵着学生往前走,教师问得浅显直露,问题过于简单,不富于挑战性和探索性,没有思维的价值。这种牵引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路被局限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拓展,导致最具有创造力培养的机会被教师独占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扼杀了。
  其实,“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显然,这里的发现是指发现问题和发现结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他们动一动、分一分、画一画、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够让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对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进行鼓励性评价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教师在课前要作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之外,还应注意在课堂中进行调控,适时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鼓励性评价。
  评价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宜,采用不同的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和特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能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4.将数学问题延伸到课外
  在现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在课堂上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包括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到“完美”。事实上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留在课堂之外又为何不行呢?我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后,学生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学生提出,能否将这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转成比,再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去解答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出了课堂,将课内探究问题的兴趣延至课外,探索更多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力。
  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
  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在对孩子的适时评价中,都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度。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才有提出问题的机会。如果问题情景刚刚展示,学生的操作刚刚开始,教师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只能前功尽弃,弄巧成拙;如果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刚刚完毕,教师就急于对这一问题进行评价,其余学生也只能当一次老实的听众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问题的开始,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农村孩子的数学问题意识,需要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总结经验,让农村孩子也有城镇孩子的天真与自信。
  今天在新课程的浪潮下,我们只有不断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提出问题,才能解决学生所需要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更多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2708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