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共青团提升青年工作能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共青团作为党组织中的基层组织结构,在整体党组织中有着重要地位,因而加强共青团建设也就十分必要。在目前共青團建设过程中,青年工作属于重要内容及任务,对于共青团建设及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提升青年工作能力十分必要。文章主要就共青团提升青年工作能力进行分析,从而为共青团建设及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群众;工作能力;提升
  在共青团工作中,共青团建设属于重要的工作任务及内容,也是实现共青团更好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共青团建设工作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属于必须要求,而为能够实现工作队伍建设,十分必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提升工作人员的青年群众工作能力,使其能够为共青团建设及工作的开展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共青团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选择有效策略提升青年群众工作能力,以满足实际需求。
  一、有效创新工作组织方式
  (一)组织覆盖的进一步拓展
  在青年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共青团应当准确把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使组织覆盖得以进一步拓展。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团组织建设的有关基本途径以及有效载体,应当积极实行创新,对基层实体化组织形态进一步巩固,在基础上可对网络建团模式进行构建,从而对青年情况及时进行了解,对于青年发展变化情况实现及时跟踪。在共青团青年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单位内最基层的青年服务工作属于重要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部分,需要引起共青团工作人员的注意。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共青团工作人员应当进一步扩展青年工作范围,使青年服务工作能够涉及都单位内部每个人员,为单位的每个青年均能够提供帮助,使单位内每个青年均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使共青团青年工作的开展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二)进一步拓展组织格局
  对于共青团内部的各项工作而言,其最终需要基层团组织进行落实,对于各级团组织,应当在党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中主动将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对团建环境不断进行优化,基于基层党建带动作用,使共青团及普通青年之间能够进一步加强联系,使基层团组织建设得以更开展。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青年自发组织,并且加强联系,并且要大力支持,使共青团的聚拢、引导及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青年实现有效团结。另外,对于团外围组织以及其中的成员单位,只要能够保与相关条件相符合,均可促进进行团组织构建,使团建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单位的团组织,应当与企业文化传播工作相结合,促使共青团思政工作较好开展,使青年员工实现合理流动,为青年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基础[1-2]。
  二、创新青年群众工作模式
  (一)实施机制化青年工作
  在共青团青年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能够使各个方面的工作均能够得以较好落实,还应当注意实施机制化青年工作。具体而言,在共青团内部,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年工作制度,从而使青年工作的开展能够具有良好的指导及支持,在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符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才能够使制度有效性得以发挥。另外,应当构建青年工作有效模式,积极形成青年工作体系,使青年工作能够更加具有系统性,从而使青年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此外,还应当确定科学合理的青年工作内容,在内容的确定方面需要注重丰富性及多样化,以保证青年更好参与与配合,为青年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二)实施差异化青年工作
  在目前改革开发不断深入开展的大形势下,各种类型的文化思想及价值观念对于青年群体也产生较大影响,在青年工作开展过程中,其选择性、独立性以及差异性及多变性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青年群体越来越多元化,而青年个体越来越具有多变性。因此,在青年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当注意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积极鼓励其个性发展,对于青年主体性及个体性应当保持尊重,对于由于个体多样性而产生的服务多元化需求应当正确进行处理。通过调查研究、机制创新以及平台拓展等相关途径,使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在青年中得以落实,在新形势下对于青年群众的组织、服务及引导有效方式进行探索,使青年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及针对性,从而使青年工作的开展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2-3]。
  三、结语
  在当前共青团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青年工作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必要的任务,而青年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提升青年工作能力。为能够实现青年工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共青团工作人员应当从各个方面入手,改变以往的组织方式及工作模式,使青年工作得以较好改善,保证其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进而使青年工作能力真正实现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雪梅.特别策划:青年群众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8,33(02):5.
  [2] 杨冠球.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抓手提高共青团群众工作水平[J].党史文苑,2014(10):58-59.
  [3] 刘丽娟.新形势下四川省社区共青团对社区青年群众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265-2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6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