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定服务对象志愿者服务与志愿团队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不同于一般类型志愿服务,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志愿服务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这是社会大众对这类特殊对象群体提供社会关怀的最重要途径,体现志愿服务的“大爱”精神。近年来,随着“自闭症”患者比例的逐年升高,针对于这类群体的志愿服务需求也变得日益普遍。然而,目前这类志愿服务,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具体成效仍待提高,相应志愿服务个人及其团队的建设问题需要社会大众更多关注。对此,文章采用参与式观察及问卷调查方法,具体了解这类志愿团队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关节点,并针对于此提出可能的改进性意见。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志愿服务;志愿者团队建设
  志愿者及志愿者的团队建设问题,是当下研究者关于社会组织(NGO)发展议题中时常涉及的问题,其中如何激励志愿者的服务意愿,提升其服务能力,是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王妮丽等,2003;吴长剑,2017)。虽然,有研究者认为NGO组织内部所存在的诸如管理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强、志愿者流动性大、缺少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培训等问题,难以彻底予以解决(贾家辉,2017)。但更多研究关注如何改善。有研究调查了长期志愿服务者的人群特征。结果发现,那些认为工作及生活压力较低,且曾经接受(接触)过他人志愿服务的人会更愿意从事志愿服务(关成华、张佑辉、方航,2018)。因此,研究者强调,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愿关键在于确立激励机制。这既包括社会激励,即加强对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回报,让志愿者有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朱怕怕,2017);也包括个人“内生”的价值观念,两者必须协同发挥作用(贾婀娜等,2017)。
  另一方面,在关于“针对特殊服务对象志愿服务”的讨论中,研究者认为这类志愿服务需要更强的专业性和组织性。但在我国,这类志愿者大部分未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他们对于照护的内容以及意义缺乏全面认知(黄海群等,2018)。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青年志愿者的在服务“自闭症”儿童过程中的感受,分析团队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情况
  以上海市越量“自闭症”儿童服务中心153名青年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为1∶1.05。志愿者年龄分布为 “15-18岁”、“19-22岁”、“23-25岁”、“26以上”的比例分别是26.14%、39.21%、10.45%、24.18%。在所有受访对象中,21位“家中有相应病患者”,其余在从事这一服务之前并未接触过“自闭症”儿童或患者。
  二、“自闭症”志愿者团队情况
  (一)获取“自闭症”志愿者服务信息的渠道
  大多数人通过“学校、工作单位的宣传”(43.8%)、“电视、网络媒体介绍”(32.7%)获得服务信息。该结果与这类志愿多是由学校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公司志愿团队及党(团)服务部门发动的因素相符合。可以推测,这类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自主性较为有限。另外,在特殊对象的志愿服务之前,大多数志愿者没有服务经历,他们缺乏对“自闭症”儿童特殊性的认识,一定程度导致了这一志愿群体服务较为松散。
  (二)志愿者群体服务的主要内容
  受访志愿者主要的服务内容为“制作教具”(28.1%)、“看护儿童”(24.8%)、“辅助教学”(22.2%)。受访对象表示从事何种工作主要是出于机构需要,“服务中心老师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另外,大部分志愿者(51.0%)认为,志愿工作中最具有挑战的是“看护自闭症儿童”。这一工作费心费力,在过程中可能还会受到被照顾儿童的伤害。但志愿者却对这一工作予以大量热情,甚至有受访志愿者反映,“如果(长时期服务)就是制作教具,打扫中心,或是其他别的什么,而不能接触到儿童,很多志愿者会感到‘失望’‘无聊’,觉得失去了来服务的意义……”。
  本研究对比“第一次服务”与“服务一段时间后”志愿者的心情变化,结果显示,除了服务后感觉“疲倦”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其他诸如“郁闷”“紧张”甚至“好奇”等负面心情比例都在下降,而“神圣”“高兴”等正面情绪比例都上升。这说明,参与“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不止是传统认知上的“疲劳”、“烦躁”,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亦有内在情感奖励。
  (三)“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中的问题
  受访志愿者认为团队问题主要有三个:“志愿服务得不到社会重视、鼓励”(28.8%),“志愿者本身缺少服务的专业知识”(21.6%),“志愿服务缺少相应物质保障”(18.3%)。
  究其原因,可能有几点。首先,志愿者服务的动机多是获得社会奖励。在调查中发现,个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丰富个人社会经历”(35.9%)“拓宽人脉”(32%)、“获得更多社会认同感”(25.5%)。因此,志愿者服务的动力可能并非帮助“自闭症”儿童,而是获得社会认可。换而言之,当外界有其他活动予以激励代替时,这类志愿者很可能会选择放弃。
  其次,“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需一定的专业性技能。但目前這类志愿者的专业性技能辅导较为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志愿团队内部的“传帮带”培育模式。一位志愿团队负责人透露,志愿者加入团队后,团队会为其提供一般性知识教育,并通过安排其参加日常性教育活动,使其间接了解“自闭症”儿童。认可其志愿服务意愿及能力后,团队会安排其接手 “自闭症”儿童的日常看护工作。可以推测,这一培育模式虽能让志愿者循序渐进地接触服务对象,但其缺少针对性的服务操作知识及模拟演练。
  另外,志愿者多是被“安排”的角色。志愿者进入机构服务,他们的角色定位大多(55%)是“参与者(主动或被动)”,即完成由机构或志愿团队负责人所指派的工作任务。据管理者表示,志愿团队会安排一般性任务,考察志愿者的责任心与服务能力,再逐级地选拔志愿者担任团队的管理。选拔的志愿者中,部分人抱怨基本工作太过枯燥,有些人又因无法坚持参与服务使“参与者”的流动性较大。也常有原本态度积极、能力出众志愿者突然无理由退出。
  三、改进建议
  (一)政府与大学应给予志愿者奖励
  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办方,政府部门(民政管理单位)或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向志愿者提供更积极的精神奖励。如,面对社会普及“自闭症”病患知识,在更大范围内倡导志愿服务理念,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看到志愿服务的价值。
  另外,有关部门也可为志愿者提供资金及物质支持。通过补贴志愿团队,帮助其更高质量地开展活动,包括制作队服(增强路人的信任度,培养集体荣誉感),分发奖章或奖金。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政府可与所在院系沟通,制定相关政策,为其提供学分“红利”,如获得某负责人的推荐信、得到学分或加入奖学金申请的考量。
  (二)团队管理部门加强对团队的内部管理
  以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为例,这类志愿者的负责部门是学校志愿者组织协会。管理部门可以要求所负责志愿者团队上交志愿服务报告,完善对出勤率、活动负责人评价分级指标等级的考核设计。针对管理及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予以评价,并进行同类志愿者团队的交流、展示与评比,提高志愿团体的整体素质与服务质量。另外,团队可为志愿者提供模拟训练。这样志愿者可更直观地体验服务中的困难并做好心理建设,由此一定程度上减少志愿者服务的中断率。
  参考文献
  [1] 吴长剑.整体治理视角下我国NGO志愿者管理机制问题研究[J].行政论坛,2017年第6期.
  [2] 王妮丽,崔紫君.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 贾家辉.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7增刊.
  [4] 关成华,张佑辉,方航.哪些人更有可能成为志愿者?——基于时间分配视角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5] 朱怕怕.如何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志愿服务团队的有效管理与激励[J].科技视界,2017年第1期.
  [6] 贾婀娜,徐礼平.志愿者专业化发展中的“内生模式”与“外控模式”的协同效应[J].当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6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6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