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V4 H高校《社会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为例,对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校实践型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支持经费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等问题。提出加强教师对实践型教学的重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并增加实践型教学经费投入的建议。
  关键词:实践型教学;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在社会学、教育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均属于重要的方法论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即不仅需要教授传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实际的实务操作。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够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提升研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一、实践型教学的应用
  实践型教学,是通过实践型的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理论知识在社会研究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弥补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
  实践型教学作为一种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方法,被引入《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主要是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首先,在课程主体上,传统型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传统型教学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具体应用,导致理论与应用出现断层;最后,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方面,传统型教学方式仅学习书本中既定内容,不注重其他相关知识的积累,难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缺失。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提倡将实践型教学方法应用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中。
  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三方面。实践型教学转换了课程主体,其不再以老师作为课程的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作为辅助者,指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实践型教学扩展了教学内容,其不再局限于方法论知识的学习,而是与社会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等知识进行统筹学习,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实践型教学丰富了学习过程,其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而是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掌握并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二、实践型教学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应用现状
  H高校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在总结了以往教学不足的基础上,将实践型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由学生主导参与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实际参与社会调查,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在整个过程中,实践型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指定学生阅读中外文文献,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及当前的前沿研究问题,并具体学习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表述研究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双向互动,从教师单向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并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先由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再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教师作为辅助者,指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后,除阅读指定文献之外,还需要扩展阅读,丰富学习内容,并为其他方法论课程奠定基础。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逻辑思考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践型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传统教学对我国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实践型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选题、实际调查到撰写报告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但目前H高校的32个理论学时,不足以使学生有效掌握并应用理论知识,教学任务难以高效完成。由于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导致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外时间进行,这会导致与学生其他事情的冲突,时间难以安排。最后,由于课程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同时完整地学习定量、质性与混合研究方法,但无论哪一种研究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课时的限制使学生只能侧重其中一种,对另外两种稍作了解。
  (2)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在过去,老师和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都能获得精神或物质上的满足,因此受到大众一致的认可,老师们从内心接受并认可这一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对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除此之外,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经历了近12年的應试教育后,被动接受知识的行为已成为习惯。H高校在研究生《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老师仍作为主体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虽有参与但并不充分。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常都只是等着老师分配任务或工作。因此,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
  (3)教学支持经费不足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要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但是由于经费使用条件复杂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得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且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效率低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的学科,如问卷调查、访谈等,在这过程中,不免会涉及到交通费、食宿费等一些相关费用,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报销,导致授课教师不愿意进行社会实践。   (4)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论文、实践报告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论文、实践报告或试卷,来判断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此外,在对教师课堂质量评价的考核指标中,也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容易造成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忽视。
  三、实践型教学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一)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实践型教学在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高校的传统教学理念还较重,老师和学生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对实践型教学的认识。二是在教学管理方面,缺乏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实践型教学的激励与监督机制,教学管理单位并未对实践型教学进行专门的要求与安排,缺乏对已开展实践型教学师生的奖励措施。三是教师缺乏开展实践型教学的经验,未系统性地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
  (二)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应用中的建议
  根据实践型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加强教师对《社会研究方法》实践型教学的重视,高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师的绩效奖励和提供培训两种方式进行。第一,增加教师的绩效奖励,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收入,还能从侧面激励教师对实践型教学的重视,让教师更有兴趣投入到实践型教学的环节中去。第二,高校要提供关于实践型教学的培训,丰富教师实践型教学的经历,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对实践型教学的认同。
  (2)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促进实践型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考核形式上增加对实践型教学的评估要素,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型教学。高校应在现有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对课堂质量以及实践型教学过程的考核,在对教师课堂质量的学评教考核中,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实践型教学效果的评分。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综合学生最终提交的作业或试卷与实践过程中的得分,统一判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监督评价,推动实践型教学的发展。
  (3)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经费是促进课程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要提高对实践型教学的重视,增加实践型教学的经费投入。第一,高校要增加对小专业学科实践型教学的资金投入,根据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及学生数量的增长趋势,按照一定的比例划拨实践教学经费,做好学生参与实践型教学的后勤保障工作。第二,简化实践型教学经费报销流程,高校应简化对实践型教学经费报销的签字审批程序,丰富实践型教学经费的使用途径,为高校教师提供教学便利。
  四、结语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实践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研究的知识,也锻炼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培养质量。因此,应当进一步发挥实践型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佑文,李长江.法学专业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83-84.
  [2]何其鑫.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把握的主要环节[J].理论观察,2015(08):169-170.
  [3]李娟.“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实践型教学模式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2):136-139.
  [4]童玉英.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论坛,2015(07):77-80.
  [5]肖富群.体验式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32-35.
  [6]张晓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2):37-39.
  [7]郑久华,廖尹航.“社会研究方法”在实践型教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1):51-53+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8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