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字的书写艺术,隐含在它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汉字书写艺术的先祖,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促进了汉字艺术的发展,而且也加速了书法艺术的出现和演变,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书写要求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中通过对甲骨文与金文的风格、文字特征、书写技法等各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究其发展历程和对后世的深远意义,以及后人对其书写技法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甲骨文;金文;比较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
  甲骨文与金文相比较,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1)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如殷商武丁时期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如西周昭王时期的《令簋》。(2)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如殷商武丁时期的《四方风名刻辞》。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如殷商帝乙帝辛时期的《宰丰鹿骨匕刻辞》。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渡圆浑,不带棱角,如殷商文丁时期的《司母戊方鼎》,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甲骨文书风大多为纤巧清俊的,金文书风则多为茂密圆厚。(3)从创作方法上看,甲骨文的刻写比较随意,字的大小多依笔画多少而定,笔画繁则字型大,简则字型小,结体自然。布局章法上多依形布势,行款长短参差,似乎漫不经心,如殷商武丁时期的《牛骨刻辞》;还有一些字型却相差无几,布局章法整齐,行款清晰,如《干支刻辞》。早期金文还延续了甲骨的章法,随意布势,如《何尊》,而进入中后期则多匠心安排,尤其是西周晚期,进入了金文大篆的成熟时期,字型较为规整,文字大小统一,行款齐整,章法上下齐平,井然有序,如西周孝王时期的《十三年兴壶》。
  二、甲骨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书写技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属发展得较为严密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有:(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大小决定其繁简。因此,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导致异体字非常多,有的单字甚至有几十个写法,也有的单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形态上有长、有短、有粗、有细。(3)因为甲骨文字独特的契刻方式,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有方头尖尾的,也有尖头尖尾中间粗重的。
  甲骨文以简单线条构筑语言符号的能力是源于商人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甲骨文由单刀刻成的线条,以及这些线条构成的文字,还有因人而异的风格,使甲骨文形成了丰富多姿的面貌,这些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书写文字这种意识的推动,使书法艺术逐渐发展起来,而甲骨文个人风格化的倾向,则为书法艺术登上历史舞台夯实了基础,商代甲骨文契刻的艺术倾向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早期的甲骨文学者兼书法家如罗振玉书写的甲骨文字都仅仅注意字型的正确与否,在技法上则基本借用传统小篆笔法。所谓小篆笔法,实际上是唐宋以来的好古之士摸索出来的一种篆书写法,其线条起收笔都内敛而不外露,行笔平稳而无倚侧,中锋用笔,有浓郁的图案意味。用这种并无甲骨契刻特点的线条来书写甲骨字型,显得过于平实而失去甲骨文奇崛古拙的风味,即使能做到字型正确,但也很难让人体会其中的韵味。此外,早期的甲骨书家过于注重单字的结体,很少关注整版的布局。虽然谋篇布局的概念是后世书法家的发明,但古人于不经意之中已下意识的在甲骨刻辞中创造出了文字行篇以及字型方、圆、大、小之间的揖、让、拱、辅关系,这是后世书法家们所不可及的地方,古人出于本能,所以能自然而然,后人出于安排,所以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甲骨契刻文字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通篇结构有关,早期甲骨文书家在这方面的疏失,不能不说是甲骨文书法的一个遗憾。
  三、金文字的特征及后人的书写技法
  西周铭文具有下列特点:(1)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笔画圆润。这也成为后来篆书用笔的基础。(2)文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比较有规律性。这也为以后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春秋战国金文的特点:(1)笔划的取舍经过精心安排,别出心裁,字势瘦长,婀娜多姿,强调竖划的曲动,以流美胜。(2)铭文多铸造于器物外部最显眼的部位,出于一种让人欣赏的目的。(3)因地区不同而使得各国文字风格各异,极具装饰化,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所特有的唯美主义装饰文字,脱离了书写意味。
  金文书写技法在西周和春秋战国形成了两种不同面目:
  一种是清代的西周金文,书写利用回锋、藏锋、中锋、枯笔、飞白、涨墨、提按顿挫等技法,几乎发掘完了毛笔在宣纸上运动的各种可能性来表现西周铸造文字的朴拙、厚重以及锈蚀、残破所传达出来的特殊美感,笔法上主张重、拙、壮而不避残、烂、断,以书写西周金文著称的书法家有吴昌硕、黄宾虹等人。
  另一种是取法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文作为书法创作材料,而在这方面的书法家甚少,只有秦孝仪和徐无闻。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文字体的怪异,造型奇崛无律可寻,以变化极大的字型和富于图案意味的結构著称。春秋战国金文的特点是大多偏于传统书写小篆的笔法,只是在局部加以特殊处理,从而组成春秋战国金文的字型。春秋战国金文的艺术形态上的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宝藏,对于我们如何发展现代的书法技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潘德熙.篆书技法指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9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