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现状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政治参与是社会群体政治参与范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近年来,该课题备受学界重视,相关研究呈现出“内涵研究仍存有差异、现状分析结论趋于一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是热点、对策探讨研究是落脚点、研究视角十分丰富”的特点。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现状,启示我们在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引领,同时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相关研究;现状与启示
  大学生政治参与成效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影响深远。近年来,学界对此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同研究以不同视角进行了解读。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梳理近年来该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特点,以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一、内涵研究仍存有差异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研究,是相关研究的首要问题,梳理可见学界对该此的探讨仍存有差异。
  陈付庆的研究认为,内涵研究的差异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有的是着眼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有的则是“利益出发点”,还有的是“显性和隐性表现形式”。闫利颖认为应把问题视角归为“参与主体、客体、行为合法性、行为是否包含政治态度和情感”四个方面,参与主体上主要指是否包含职业政治人,客体上主要存在“政治生活论”和“政府决策论”两种观点,行为合法性主要分“理性政治参与(有序政治参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无序政治参与)’’,行为是否包括政治态度和情感上也分两种观点,一种认同政治态度和情感属于政治参与,一种认为政治参与行动才是真正的政治参与。
  在这些视角的基础上,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高千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欧露认为应该是“大学生具体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密切接触政治权力的行为过程”。周治中还直接对“理性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了界定,指“公民在进行政治活动时,能夠清晰、自主地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不受外界一时的鼓噪与宣传改变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从中可见,角度不同,内涵的界定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大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对其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不能过于狭隘。大学生是非职业政治人,其政治参与客体不仅涉及影响政府决策,还应包含相关政治活动和公共社会生活。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有理性的,包括“集合、游行、听证会、请愿”等合法活动,但更需研究其非理性行为。另外,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有实际行为,但也要关注其“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效能感”等非直接行为。
  二、调查基础上的现状分析趋于一致
  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许多研究从问卷人手,综合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这些调查区域比较广泛,包括“山西、湖北、四川、河北、郑州、西安、安徽”等地高校。调查内容上,包括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是否积极、行为是否理性和主动、目的是否功利、认知与行为是否相符”等。从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的结论来看,结果日趋一致。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问题凸显
  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包括“满意度、效能感、价值评判”三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大学色政治参与意识不明显,意识淡薄,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的回避主渠道等问题。还有的认为大学生对政治问题比较漠视,“围观式参与”明显。多数学者认同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低下,缺乏信念和信心,同时大学生政治参与满意度也不高。但多数学者也不否认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总体上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也呈现理性态势。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目的不够单纯
  大学生政治参与目的,也是参与动机。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动机利益性和信念性并存,学生以信念为标准参加政治活动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利益准则的影响更加明显,不少学生是受利益的驱动加入学生组织,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更加务实。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被动性参与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参与投票不过是响应政府和学校的号召,或是完成任务。应该说,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目的功利化和被动性倾向比较明显。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认知和行为有差异
  考察大学生政治参与,不仅涉及实际行为,还包括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情感。从研究结论来看,大学生政治参与认知和行为有差异。一方面,大学生政治认知模糊,对政治的理解停留在感性上,对政治参与的具体内涵并不清楚,甚至没听说过“政治参与”一词;另一方面,大学生谈政治的较多,但实际参与的则很少,虽然有的学生对一些政治价值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但实际参与行为上往往出现偏差,表现的表里不一。
  (四)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调查
  多数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冷漠,原因之一是政治制度因素,我国当前民主体制不够完善,无法提供满足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学界认为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制度化渠道是相对欠缺的。但相关研究也关注到了一个重要渠道,即网络渠道,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将呈现“网络参政常态化”的态势,大学生可以网络为媒介,发布政治消息、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民意投票调查,以此影响政府决策。
  总体上讲,研究所得结论趋于一致,普遍认为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还存在“意识冷漠、动机功利化、认知与行为有偏差”等较多问题。
  三、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成为热点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是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与其联系密切。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丰富提供了可能。网络政治参与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多有出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探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研究聚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问题。研究认为其易出现“盲目从众,受网络暴力和网络审丑负面影响”等一些非理性现象。   大学生思想较为单纯,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缺乏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容易裹挟大学生的个人判断。网络暴力现象延伸,谩骂攻击、歪曲事实的谣言,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偏差。另外,网络大大拓展了网民的言论空间,让低俗文化有了可乘之机,以“消解崇高、虚无历史、淡漠理想”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审丑极易影响大学生。
  (二)找出网络政治参与中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潜在的非理性行为,分析其背后原因是研究的另一重点,结论主要体现在“社会负能量的影响、自洁机制欠缺、慎议不足”等。
  近年来,我国发展成就巨大,但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难免会有抱怨社会的负面情绪出现,在加之国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极影响较大。网络的匿名特点消解了大学生的自我约束程度,且弱化了政府对网络管制的约束,使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难以控制。另外,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貌似人人都能平等发言,实则网民的政治对话往往发生在观点相似的群体内,不同意见的参与者很难对话交流,也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问题。
  (三)提出相应对策
  有研究指出网络是当今中国的重要“变量”,大学生是重要网民,能否有效引领和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研究认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领,可以从“培养良好公共话语、强化网络监管和提高政府引导”人手。
  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公共理性教育,培养自律品格和良好公共道德的大学生;应强化网络监管,提升软硬件水平,提高网络信息平台自我治理能力,建立相应奖惩机制,尤其对违规网络平台坚决给予处罚,并推动网络空间法制化建设;提高政府引导,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及时公开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提高对大学生的理性引导。
  四、路径及对策的探讨是相关研究的落脚点
  路径及对策的探讨是研究的落脚地,不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对策和方法,如有从“国家、社会、高校、个人”四方面分析各自应承担的责任a,还有从“心理、文化、制度”三层面深化改革,开拓渠道,合理引导大学生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这些研究总结主要包括“內因”和“外因”两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
  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是内部因素。研究认为,无论何时做何事,不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会有好的效果。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素养是打牢基础的关键。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知识,应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现有的政治理论和制度;大学生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大学生要注重锻炼自身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调节民主期望值,不能出现过度的理想主义,应调节民主情感,提升理智判断和选择能力。
  (二)从国家、社会、高校三层面培育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行为
  国家和社会层面是外围环境。国家应加强制度化建设,只有供给充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才能有序开展,其参与态势才可稳定和预测。国家要注重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大学生政治参与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作用。国家还应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加强监管,规范网上表达,明确网络主体的义务和权利,营造文明有序的网络参与行为。社会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非政府组织,应发挥其公益性的特点,扩展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另外,扩大政府同群众对话渠道,保证人们的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切实体现,也有助于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文化环境。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要重视公共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和责任感。高校应该重视社团组织的作用,可以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平台,辅之以学生自治社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可以建立以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为核IL任务的社团组织,开展与校外法院、信访局等政府单位联合开展旁听、参观等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另外,高校还要注重搭建校方与学生的“沟通对话机制”,让学生切身利益和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得到表达和解决。
  五、其他视角研究不断丰富
  学界还从更具体且不同的视角探讨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也可以说属于“特殊性”的研究,如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空间转移问题;美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考察与启示”等,还有的从“新常态、社会学解读、社会资本、加强学生党建、90后大学生”等视角来分析该问题。这些研究视角不断丰富,难以一一陈述,文章试举几例。
  (一)直接探讨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研究
  这类研究典型的代表有罗娜娜、欧露。罗娜娜指出观政是理性参政的前提、听政是理性参政的保证、议政是理性参政的动力,并强调从政治制度建设、发挥网络作用、加强素质教育、梳理正确的三观教育四个方面入手改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欧露介绍了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在培养大学理性参政中的作用,是相关研究的典型个案,值得借鉴。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演变的研究
  周宪、武月锋等学者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擅变历程,指出存在“两阶段说”、“三阶段说”、“五阶段说”等学界观点,并提出各自的看法。李茜的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演变,认为1978-1989年是在改革开放初步实施阶段,苦闷、仿徨的情绪弥漫于大学校园,“自由化”思潮泛滥;1990-2002年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重归理性与实际;2003年至今,大学生政治参与延续了上一个阶段的理性与务实特征,政治参与的媒介出现多元化和多层次。
  (三)学术梳理研究也是重要视角
  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学术梳理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以娄淑华、何存英的研究比较典型。娄淑华从概念、特点、参与类型和方式等方面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进行综述,并理性地分了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何存英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相关研究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了全面“体检”,基本确诊了“病症”,分析了“病因”,最终提供了“治疗方案”,但也同时指出相关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研究方法还不够规范和灵活等问题。   六、结语
  从研究现状来看,“大学生政治参与”课题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政治参与”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仅硕博论文就有近万篇。
  “大学生政治参与”课题之所以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源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是社会中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甚至引领着整个社会政治意识的变化。因此,引领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从相关研究来看,虽然数量可观,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对策,但很难发挥实效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一种“不否定、不鼓励、不提倡”的内在看法。这种现状也在得到改善,党的十九大标准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正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学习、成长、拼搏的人生阶段,他们的奋斗轨迹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高度重合,而且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必将更加高涨,引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也将更加突出。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且高水平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可能出现。
  从学术研究结论和方法来看,虽然研究成果数量巨大,但基本特点和规律可寻。研究结论上,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研究还存在差异,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结果趋于一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成为热点,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即有内因也有外因,改善其中所存问题,需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研究方法上,调查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比较多见,多是经验性的总结,且局限于历时态和共识态的考察上。因此,需要加强横向对比研究,借鉴彼此甚至是国外的典型经验,同时加强定性分析和探索性的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陈付庆.当今社会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3(15).
  [2]闫利颖,等.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述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04).
  [3]高千,等.近年来学术界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4]欧露.高校政治性理论社团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的功能与途径探究:基于个案的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07).
  [5]周治中,等.促进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6]邹新.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规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7]何存英.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J].青少年学刊,2017(06).
  [8]罗娜娜.当代大学生理性参政实践的源泉探析-以旁听和模拟活动为视角[J].学园,2014(18).
  [9]李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演变[J].人民论坛,2012(26).
  [10]娄淑华,等.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经济與社会发展,2012(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9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