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试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学科,从实践经验可以得知,心理学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广泛和突出的。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不仅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灵活使用、积极应用心理学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加光明的未来,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今后的生活与学习。文章便以积极心理学为对象展开其核心理念和大学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21世纪的发展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就必须采用创新的手段积极吸收与借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这不仅体现着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同时也能最大化高校思政教育作用。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学者对积极心理学展开研究,该研究在国外得到了高度发展和关注。我国学者则是在近些年才展开对其研究。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与作用。并主动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希望在打开思政教育新视野、新道路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有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
  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有美国心理学家展开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是一种当前比较有效且完善的心理学测量、实验手段,其关注的是人类美德与力量积极方面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Csilizentmishly与Seligman二者在提出该理论以后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研究。相较于传统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人类积极情绪、正面情绪的传达和挖掘。旨在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个体乐观、积极、正面情绪,使个体形成自主、助人的独立人格。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积极情绪,包括爱、快乐、幸福感,其注重的是幸福感研究。第二个层面积极特质,包括价值、兴趣、天分、力量,这些要素是积极心理学最基础的内容。第三个层面积极机构包括社会、社区、商业机构、学校以及家庭。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关系
  (一)研究对象相同
  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设立目标不难看出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其面对的是拥有不同特质、人格、家庭教育、社会背景的个体人。因此可以说二者的融合可以被看作是积极心理学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提与现实基础。
  (二)教育目标相似
  二者的教育目标体现为都是为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获得更为健康、光明的人生。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压力,即育人、塑人,帮助学生改变现实情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能够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积极心理学重视个人潜力挖掘,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收获快乐与幸福。一致性的教育目标,为积极心理学的落实提供了光明的应用前景。
  (三)教育原则一致
  不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高校思政教育其核心原则都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类潜在能力,重视个体美的培养能够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心理条件。二者在教育原则上的一致,为积极心理学的充分利用奠定了理论前提。
  三、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批评多鼓励少
  从当前教育情况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对于问题学生以及学生本身的问题所采用的态度大多是站在审视者角度展开的,因此批评教育成为了其中最为常用的手段。教师没有展开赏识教育与鼓励教育,只能应用惩戒、劝导、说服、批评等方式规范学生言行,这会严重加剧学生的思想的逆反心理。现实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虽然能够发新啊学生的潜能与闪光点,但是却没有主动去开发与挖掘这些优秀要素。以偏概全的思维以及不积极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都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价值和效果的发挥。
  (二)理论多实践少
  理论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最常见形式,表现为教师将抽象性、普遍性理论一味的灌输给学生,没有主动去调动、生化与融合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此外当前高校学生大多为96-00后,这些学生大多崇尚自由、崇尚个性,既希望自己能够获得独立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传统、富有主见的理论没有重视情感体验,这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思政教师就必须注重时间体验与理论教育结合,为学生带来生活化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教学,深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成长需要,推动思政教育人行、人心、人脑。
  (三)忽视美德心理教育,重视行为思想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实际上是由众多内容组成的,包括品德教育、心理教育、行为教育、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其中的关键点是行为与思想方面,对于很多问题学生来说,问题学生的品德、心理是最易被忽视的问题。这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在近些年都暴露出心理问题。出现荣辱观不清、诚信意识匮乏、道德素养下降的情况。
  (四)弱化家教功能,强调学校教育价值
  高校教育阶段中辅导员是最重要的带头者与政治工作标兵。可是很多辅导员往往需要一个人面对数百个人,因此很少有辅导员能够深入实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情况。很多家长仅仅为学生提供物质保障,忽视了和学生的感情沟通与交流,虽然有心教育却因距离的原因无能为力,出现了家庭教育空挡情况。可见,即便进入高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四、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一)挖掘大學生积极心理情绪
  为迎合我国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加快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落实工作,提高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校思政教育就必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结合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理念,提高教育工作前瞻性与针对性,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首先高校可以举办学科竞赛方式,调动与鼓励广大学子参与到学科竞赛当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利用这样的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成就感。很多情况下,情感引导都能够很好的教育成绩。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专注的付出,来自于忘我的投入。学科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营造浓厚、热烈的学术研讨氛围,发挥校园文化感染力与导向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打造以社团为主阵地的活动体系,拓展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顺理成章。社团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能够在社团中充分锻炼与展示自己,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在体验管理、学会分享的过程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应鼓励学生走出房间,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团体归属感。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担当和抗挫折能力,且很多学生都存在交流障碍、交流缺陷。为解决这一现状,学校应鼓励学生放下手机、走出房间,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团队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集体归属感。
  (二)重视积极人格培养
  成为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能付诸实践,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为中华民族伟大之崛起奋斗,实现个人成才、个人成长。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实际上还是中国梦的见证者与推动者。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将中国梦融入学生的个人梦,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人生自信,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圆梦。
  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指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健康成长。面对社会主义的形势变化,高校学生唯有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才能够更加积极的迎接挑战。作为当代我国精神文明标志,在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大学生是最为直接的践行者。
  (三)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应当将育人为本、立德为先作为先提条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理念在所有课程的有效渗透。营造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氛围,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将感恩作为主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在爱人与被爱的过程中茁壮成长。利用感动中国等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实现学生思想的正确指引。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其标志着人类社会迈向了新的里程碑。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站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类性格,倡导积极去想、关注人类健康品质的学科。从中可以看出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近乎完全一致。在教育工作中,思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教育作用,体现积极心理学优势,把握局势完成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灌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質,切实发挥积极心理学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友子,张伟岗,王君涛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
  [2]蒋韵.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9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