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建筑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佛山祖庙钟楼鼓楼重建于1629年,位于祖庙三门前东西两侧,相对而立。本文通过分析钟楼鼓楼的布局形式、单体建筑的建筑形制、装饰艺术等,发掘钟楼鼓楼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完善佛山祖庙古建筑群总体研究。
  [关键词]佛山祖庙;钟楼;鼓楼;传统建筑
  一、历史沿革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位于祖庙古建筑群内,始建时间已不可考。关于钟楼、鼓楼的历代修缮情况,最早的修缮记录是明景泰二年(1451)。明崇祯二年(1629),钟楼、鼓楼再度重修。据李待问所撰的《重修灵应祠鼓楼记》记载,当年钟鼓楼“夕阳斜入,碧草堆长。殊深壁破垣颓之感,其何以峙左右之钟、鼓,而壮庙貌之形胜也”。李待问痛心不已,“亟欲旦夕而鼎新之”。于是他召集乡里人士捐款重修钟鼓楼,“合得金钱若干。而遂庀材鸿工,于五月十五日经始,八月之晦日告成。”
  自此后的三百多年,祖庙经历过多次大修,使钟鼓楼得以完整保存。不过已发现的与修缮相关的文字记录中并未具体记录钟鼓楼的修缮情况,各个时期钟鼓楼的详细修缮情况还有待继续考究。
  二、祖庙钟鼓楼布局形式分析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钟和鼓被广泛应用于宫室礼仪、宗庙祭祀、战场指挥等重要的场合,主要用作礼器乐器、报时、传达信号等等。两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寺的兴建,佛寺中逐渐开始使用钟和鼓等作为法器,主要用于報时、召集大众、遵守戒律、发出信号等。
  在佛寺建筑中,钟鼓的进一步应用,使钟鼓楼的设置从无到有,最终发展为成熟的型制。早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宫殿,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建筑放置钟和鼓。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开始出现关于鼓楼钟楼的记载。此时期,钟楼已在佛寺类建筑中普遍应用,但与之对应设置的是塔、经藏或观音阁,鼓楼还没有广泛应用。明朝时间,钟楼和鼓楼对称布局逐渐确立,成为佛寺中最典型的楼阁建筑对称布局形式。
  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制多有模仿佛寺之处,元朝时期很多道教宫观都是由佛寺改建而成。由于道教建筑本身在形制上并未形成特有的模式,从利用佛寺到模仿佛寺也是一种必然趋势。道教宫观中钟楼和鼓楼的发展也几乎与佛寺是同步的。元初,钟鼓楼已出现于碑记,或只设钟楼,或钟鼓楼皆有,只是位置并不确定。明朝时期,钟鼓楼布局基本确定,常设置于山门与主殿之间,呈对称布局形式。
  佛山祖庙为一座道教庙宇,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完整有序。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文魁阁和武安阁、前殿香亭、前殿、正殿香亭、正殿、庆真楼。其中,钟楼和鼓楼位于灵应牌坊和三门之间的院落两侧,与东西两侧院墙侧面壁直接相连,彼此相对而立。钟楼位于东侧,鼓楼位于西侧,为典型的“东钟西鼓”对称布局形式。
  钟楼鼓楼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一般有4种形式。第一,单独建立。第二,与门殿链接。钟楼鼓楼位于门殿两侧,与门殿相连。第三,与厢房连接,第四,与院墙侧面壁连接。其中,单独建立的情况最为普遍,与院墙侧面壁连接最少见。佛山祖庙钟楼鼓楼分别与东西两侧院墙直接相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三、祖庙钟楼鼓楼布局特征与建筑形制
  祠庙中钟楼鼓楼的建筑形制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唐代,钟鼓楼就有楼、阁、台多种形式。宋代,钟鼓楼的规模相对较大,一般为二层楼阁式建筑。明清时期,钟鼓楼规模变小,形制更简单,最普遍的形制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上层为木制障日板壁,下层为砖墙,上层为面阔进深各一间,下层为面阔进深各三间。玄胜旭在《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一文中,对36座佛寺中的钟鼓楼的建筑形制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对比总结,其中楼阁式占81.1%,重层占70.3%,最普遍的形制为下层进深面阔各三间,上层进深面阔各一间,占35.1%。上下层均为进深面阔各一间占29.7%。建筑材料方面,下层为砖墙,上层为木制障日壁板为最普遍,占29.7%,而下层为砖墙上层为木构架的构造形式占21.6%,同样远远高于其他类型。
  佛山祖庙钟楼和鼓楼的建筑形制及构造基本一致,均为2层楼阁式建筑。上下层均为面阔1间,进深1间,开间3.56米,进深2.8米,平面接近方形。钟鼓楼均倚靠东西两侧围墙而建,与围墙连接成一个整体。下层为砖墙结构,三面砖墙与围墙围合成封闭空间,正面开门。一层砖墙为干摆做法,墙顶有花岗岩压条石与二楼楼面相平。上层为木构架结构,一面为围墙,另三面开敞通透,设木栏杆。祖庙钟鼓楼的建筑形制为明清时期最典型的钟鼓楼建筑形制。
  钟鼓楼立面比例协调,构成简洁优美。封闭的砖砌平台上建以开敞的楼阁,稳重而玲珑。屋面为卷棚歇山顶,檐口两端微微上扬。举高约1/2.94,较大的坡度有利于排水,使钟鼓楼更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
  从数据上分析,钟楼和鼓楼开间3.56米,建筑高度6.53米,高宽比为1.8。在以往的研究中,程建军在《岭南杰构 唯我独尊——祖庙建筑艺术研究》一文中推论祖庙灵应牌坊的营造尺为35厘米,若同样以35厘米为营造尺,钟楼和鼓楼一层开间为10尺,进深8尺,一层层高7.5尺,二层层高6.5尺,建筑总高18.5尺,吻合率均在98%以上。(表格 1)由此推断,钟楼和鼓楼可能与灵应牌坊一样,始建于1451年。
  钟鼓楼的建筑尺度除了追求本身比例协调外,还与祖庙建筑群的构图有关。穿过灵应牌坊,眼前呈现的便是三门和钟楼鼓楼。位于钟鼓楼北侧的三门,通面阔九开间,达到31.7米,建筑高度为7.22米,整体上呈横向构图。钟楼和鼓楼立于三门前左右两侧,纵向构图能更好的对比烘托出三门的主体位置,也使整个建筑群构图更加有序协调。
  四、建筑艺术
  钟鼓楼一层用砖墙围合,正面开门,左右两侧均开一扇假窗,比例尺寸恰到好处,再装饰以精美窗花,使外观少一些单调,增添一丝趣味。
  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山面均装饰色彩明丽的灰塑,“悠扬”、“声韵”的字样与灰塑融为一体,将钟鼓楼的功能以另一种形式优雅的表达。   屋顶四角微微起翘,外观活泼轻快。戗脊端部装饰以灰塑,比例协调,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动物题材灰塑栩栩如生,与祖庙其他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五、百年修缮
  2007年至2010年的佛山祖庙修缮工程对钟楼、鼓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本次修缮严格遵守此规定,做到遵守“原来的形制、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既要保证恢复古建筑健康和完整的姿态,又要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
  此次修缮主要内容为:屋面全面揭顶维修;拆除经后期改造的红方砖楼面,恢复木楼面;更换已朽坏的檩条、瓦桷;铲除内墙面抹面砂浆,恢复原清水墻面做法;清理灰塑已风化酥碱的部位,修补裂缝,再进行加固、修补、上色。修缮前,钟鼓楼屋面破损严重,瓦件酥碱,瓦垄砂浆风化,且屋面漏水严重。本次修缮将屋面全面揭顶重铺。为尽可能减少全面揭顶造成的历史信息缺失,拆除瓦件过程必须科学严谨的记录屋面现状及瓦件情况。重要的数据包含:正脊、垂脊的高度、长度;垂脊起翘的尺寸;每面坡瓦垅的长度;每条脊所用的脊筒子的数目;每垅瓦的筒瓦,板瓦的数目,筒板瓦、勾头、滴水瓦的尺寸等等。为确保修缮后屋面与修缮前一致,铺瓦过程必须严格依据拆瓦时的数据做好定位工作。修缮前钟鼓楼木柱保存较好,梁架、瓜柱、檩条均有一定程度的裂缝。修缮中对木构件残损情况进行评估分类,当裂缝深度不超过柱径的1/3时,采用嵌补的方法维修;当裂缝较大且深度超过柱径的1/3时,用同种木材依原样加工后进行替换。修缮前内墙面为抹面砂浆,经专家论证,此次修缮决定恢复原清水墙面做法。首先利用割磨机抹掉表面抹灰层,对破损严重的青砖进行更换,最后用青砖粉膏对墙面进行勾缝修补。修缮前屋面灰塑风化酥碱、残损严重,本次修缮按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对灰塑进行清理、加固、修补、批灰、上色。为保证灰塑颜色持久鲜亮,修缮中采用矿物质颜料,上色过程严格控制时间,在色灰尚未完全凝固时,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叠加颜色。如今,修缮竣工已近十年,灰塑仍色彩绚丽。经历此次全面修缮之后,钟楼、鼓楼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采。
  结语
  目前,钟楼鼓楼内仍分别立着铁钟和圆鼓。虽然钟鼓楼晨钟暮鼓、祭祀传道等实际功能已逐渐淡化,但它们依然是祖庙历史文明有力的见证。现在祖庙每逢春秋谕祭,都会在“敬香仪式”中加入“钟鼓齐鸣”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的回归。
  佛山祖庙的建筑布局和形制,因钟鼓楼的存在而更加有序、完善。“东钟西鼓”对称布局特征、单开间楼阁式建筑形制都极具典型性,对岭南地区祠庙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佛山祖庙修缮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2]玄胜旭.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北京:清华大学,2013;
  [3]陈全慧.巴渝地区道教建筑研究.重庆:重庆大学,2013;
  [4]李欣韵.成都代表性道教宫观环境研究初探.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5]黄晔北.钟鼓楼的发展.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任曼宁(1988—),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文博类文物建筑,现任职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37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