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史料研读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史料研读是初中教学中重要一环,立足于学情分析,文章以《罗斯福新政》为例,补充多元史料实现背景内容教学以及组织合作学习两个环节探讨史料研读在初中教学中之运用,依托教材将具体方法落实到位,以培育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研读;罗斯福新政
  “核心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依托,史料实证作为史学核心素养之一,彰显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源于历史不可复原性,解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能通过对现存的史料进行研读和考证,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史料,发现并提出问题,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与历史逻辑相符的结论,在此过程中辨析史料真伪,并运用其重现历史真实,达到解决问题形成实证精神的过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對其有如下培养目标: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并帮助学生建构史料研读素养,已成为教学中不懈努力的追求。针对初中教学中的史料研读运用,笔者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为例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史料研读之运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教育心理学表明,他们仍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相关史料供以研读,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实证精神。学生已学习过一战后初期世界的内容,对新政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解析史料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但理性思维不够成熟未形成系统认知。笔者立足于课标并依托教材内容,将史料研读融入到本课教学中,望能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一)以史料为桨,泛舟过背景汪洋
  史料研读是学生把握客观真实历史的终极依托,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对史料进行筛选、加工,辅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渊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把握历史知识。
  子目“从繁荣到危机”叙述经济危机这一史实亦是新政之背景,但教科书受篇幅限制,有些史料未能完整摘录,为了加深学生对背景的理解,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一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状况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趋于缓和,资本主义世界处于暂时的稳定和繁荣的国际背景,复习旧知识使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前的世界有宏观认知,知道整体世界形成的事实,有利于经济危机特点的讲解,并补充以下史料:
  “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1929年胡佛总统就职演讲
  “我和你们都要以这样一种精神来面对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扁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昌平找不到市场;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黯淡现实……”--1933年罗斯福就职演讲
  采用一手史料,希望借此向学生传达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学科。借助对两任美国总统就职演讲内容的解读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勾勒出两位总统对美国发展现状的态度对比,突出美国由繁荣到危机的景象,抛出在此期间美国发生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共同探究经济大危机发生的史实。
  借助“胡佛村”“黑色星期四”图片使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呈现社会现状,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当时的大危机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等表现。由此加深学生对这一史实的认识,为随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解析奠定基础。
  史料 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以下是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的一个冬天,采煤工人妻儿一段对话:
  “妈妈,为什么不生火?多冷啊!”“孩子,因为咱家没有煤了。”
  “为什么没有煤呢?”“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
  “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矿上出的煤太多了。”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40%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48% 50% 66%
  失业
  人数 1700万 476万 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富有趣味性的史料是激发学习历史兴趣的动力,感悟材料有利学生思考并探究原因。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研读路径,对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历史不仅要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史料恰恰就搭建起知其所以然的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故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倒食物的现象?”通过对话研读可以获取“购买不起、失业、生产过剩”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总结经济危机原因如资本主义知道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生产过剩等。通过对表格纵横向数据的对比,构建时空观念同时解读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影响力广三个特点,促成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以史料为桨,帮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整合核心知识的同时,拓展思路,使之对新政的背景有较透彻的理解,送他们抵达客观历史认知的彼岸。
  (二)组织合作探究,培养科学史观
  小组围绕主题进行合作探究,此间思维碰撞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不断得出、补充和论证历史结论,于合作交流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不错的教学选择。依托课标,笔者将新政的特点和影响设置为重难点,而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并未过多呈现和明确区分,要达到课标中“认识”的层次有一定挑战。如若没有补充,学生可能难以定位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新政前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但这些通过学习合作却能够突破重点加深学生对新政的理解。
  史料在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序幕。罗斯福与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
  带领学生回归总统竞选情境,立足于经济危机背景下,提出: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够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吗?如果是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应对一个“瘫痪的国家”?随后让学生分别成立金融、工业、农业、就业、社会福利五个救助委员会,结合教材内容,推选代表发言指出该领域会采取什么措施,调节了哪些矛盾。此环节需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方便课前预习准备好材料,与此同时教师提供相关史料辅助讲解。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新政内容表格,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在其引导下形成总体认知,学生可以发现政府作为政策的实施者已经主动干预到经济生活诸如生产、消费以及就业、社会保障各方面,可认知新政特点一是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是其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借助史料分析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扮演角色有何不同,据此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教师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和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新政特点更清晰的认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中运用已有知识及史料,解决问题论证结论。
  二、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史料研读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由于篇幅限制只能截取部分环节展示,要注意组合不同类型史料,培养学生研读和分析、系统思维能力,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可采取分组探究学习法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发挥集体智慧攻克知识难关。依托教材内容选择合适途径,将具体方法落实到位,培育学生史料研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琴.史料研读:一种历史素养的构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1):24-26.
  作者简介:卢传红,男,汉族,安徽阜阳人,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0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