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教育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因此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文章分析了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如何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了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创新创业的实践入手,完善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就业;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屡创新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在人才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作为高校来说,在对大学生的培养方面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大学就业的压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时代需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应该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的提升,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内涵
  对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到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上,以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而狭义的创新教育就是高校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大学生具备创新的思维和创新品质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高校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学功能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了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人品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获得新知识和新收获。
  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的综合素质培养,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相关联,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学毕业生具备创办新企业的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业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本质是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业能力的基础,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载体,创业是否能够成功与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创新和创业教育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和功能,在内容上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它们之间既联系又统一,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所以高等学校必须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提升高校畢业生的质量,同时也要创新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让大学生具有开放的个性和发散的思维,在就业问题上不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让大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做出自己的判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教育模式
  (一)高校要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设置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相关的课程,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则需要多元化、立体式的教学课程体系,这种多元化的体系除了包括传统的就业模式指导课程以外,还要加入包括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教育内容,同时应该对原有的课程模式进行重新的更新和修订,让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能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比如在大学生的教材中可以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创业咨询、创业实践以及中小企业管理等相关的知识,教会大学生如何管理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企业运营和企业营销等。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置创业课程必修课,选择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指导教材,指导老师也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由学校的老师担任,而实践教学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
  (二)为大学生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方向,而这一切都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实践也是最能考验大学生能力的关键,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多听、多看、总结经验,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取得主动。
  高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一般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两个部分,校内实践平台应该将大学生的教育重点放到能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的竞赛和开发,同时还要组织一些学校的内部协会和社团组织比如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新研究会等,通过协会的号召力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学习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创新创业的实践。通过这些实训基地让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培养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不管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培训还是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都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指导,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该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主要还是由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组成,这些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很容易犯纸上谈兵的错误。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尤其是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人士加入到兼职教师队伍当中,同时要加强对校内教师的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培训,让高校老师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行业和科研等领域的创新活动当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学校还可以安排老师不定期的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创业实践能力,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企业中去实习和实践,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这样才能让高校的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四)在大学校园中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氛围的渲染,学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善于利用校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比如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和报告的形式宣传国家的创业政策以及创业优惠措施,让大学生了解目前我国创业和就业的趋势,学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向大学生推送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同时可以让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大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参加一些企业的工作,两者有机的结合,让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中途休学保留学分,或者制定弹性学分制等,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未来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打造多元化的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同时还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的时效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陈佳,赵思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2] 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
  [3] 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4] 阎芳,王向珩.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7(02).
  [5] 谢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8DB210。
  作者简介:刘景宏(1975- ),女,汉族,辽宁丹东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