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想国》以对话的文体形式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关于城邦的极致想象,以某种正义观念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城邦政制。最佳城邦的建立需要最好的个人类型,那么这种类型的人柏拉图认为就是哲人。大多数人认为乌托邦是“理想国”的别称,哲人实现统治的难度很大,但柏拉图认为这非不可能之事,从而使我们重新思考“哲人王”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国;乌托邦;“哲人王”
  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65-02
  《理想国》堪称西方思想的“圣经”[1],这本书的译名存在着较大争议,如译为《王制》《共和国》《政制》等[2],而20世纪20年代受日本影响而形成的“理想国”这个译名被普遍接受,《理想国》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正义、城邦、哲人王。本书的第一卷就是以“正义”为主题引入,继而谈到为实现正义需建立一个城邦,为保证城邦和谐,就需要一个“哲人王”。“哲人王”思想的提出,不仅彰显了统治者对善、对好的理念的追寻,同时也展现了城邦与哲人之间的冲突。本文首先分析了柏拉图眼中的哲人,其次是“哲人王”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现实性,最后是对“哲人王”思想的评价。
  一、柏拉图“哲人王”思想中哲人的内涵
  1.智慧的爱好者
  哲人是追求智慧的人。柏拉图将真正的哲人、智术师、假哲人三者相区分,智术师是指兜售知识和出卖灵魂的人,他们想的是如何取悦民众,他们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以民众的是非为是非,以民众的善恶为善恶,而不是以真善美本身为标准[1]。可见,智术师拥有的并非真智慧,假哲人亦如此。什么是“智慧”就成了我们要追问的问题。
  柏拉图所说的智慧并不纯粹是形而上学的思辨能力,而是关切现实的干练安邦定国之才。所以,在柏拉图眼中,智慧就是从事政治,为老百姓的生活编织一张足以安居乐业的社会经纬[1]。
  真正的哲人具有唯一的实践智慧,能够保证整个城邦和谐。在《理想国》第六卷中提到哲人需要爱智求知、死守善道、英勇无畏、视野广阔、博闻强识、进退有度、节制审慎、温文尔雅[1]。这与横渠四句相媲美,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柏拉图运用“洞喻”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一位哲人的形象,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代表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在可见世界中的火相当于是可知世界的太阳,太阳被比喻成最高的“善”,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是一种“灵魂转向”。在可知世界中认识到的才叫作真理,即智慧。
  2.善的理念
  真正的哲人对真理有着不懈的追求与热忱,他们看到的不是表象,而是理念,并且是善的理念。在可见世界中,火为眼睛和可见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在可知世界中,善的理念如同火,能够给人带来光明,只有具有天赋且接受良好教育的极少数人才能通过理性获得“善的理念”,只有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哲人才能成为统治者[2]。“善的理念”是正义城邦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统治者应该考虑的是整个城邦的利益,城邦的最高追求就是至善。每个人都应该与城邦的追求一致,只有获得了“善的理念”的哲人才能更好地统治城邦,也只有哲人才能够突破层层诱惑与障碍,以理性为基石,永不停息地寻找真理,由哲人统治下的城邦就等于是在“善的理念”的统摄下的王国。
  可见,获得了“善的理念”的哲人才是真正拥有了智慧,真正的哲人就是以爱慕之心观看真理的人。
  二、柏拉图“哲人王”思想的可能性
  1.哲人的天性
  美好城邦的实现需要“哲人王”的统治,真正的哲人已经少之又少了,挑选哲学家成为王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加棘手。哲人有可能成为统治者吗?首先,从哲人自身来看。
  第一,真正的哲人是追求真理之人,他们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理念,注重精神上的愉悦感,对于肉体、物质上的享受并不十分在意。
  第二,城邦是放大了的个人,实现城邦和谐,统治者的灵魂必然也要和谐,一位灵魂和谐的哲人又怎么会蛮不讲理或胆小怕事呢?而哲人的真正诞生会在一个人的中年,如果不是一位不断追求真理、拥有理性的人,又怎么會成功呢?
  史蒂芬·B·斯密什指出,哲人统治需要理性与实践相结合,但哲人同人一样是由血气、欲望、理性构成,故哲人也有可能违反法律或是滥用权力[3]。如何能保证哲人尽职尽责?柏拉图指出哲人寻觅永恒,对于世俗的诋毁并不介意,哲人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他们会把从神那里得来的知识造福人间。哲人若获得真知,虽不愿回到“洞穴”,但也不忍心看到自己同胞仍然在“苦难”中生活,故哲人从政也是德性的展现。
  2.哲人的处境
  我们既已了解哲人的天性,然而环境造成了哲人在现实中不被重视。
  第一,有些人虽有天赋,但因未被合理激发而离开哲学这个领域,未来的哲学家也随之夭折。即使培养出了哲人,但由于他人的阿谀奉承,导致哲人骄傲,其纯洁天性被玷污。当哲学变得如孤儿般的同时又被其他人嘲讽,哲学蒙受了最巨大和最猛烈的诽谤。
  第二,公民与哲人之间的矛盾。公民们认为哲人认识的真理无用,甚至认为是哲学家疯了,故意扰乱现有的秩序。所以,哲学就变成了无用之学。
  第三,意见与真理的冲突。《理想国》刚开始就创造了这样的一幅场景:“我跟阿里斯通的儿子格劳孔一块下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女神的献祭。”[4]这是一个新神的引入,揭示了雅典传统习俗和规则的破坏。“下到”隐喻苏格拉底带着原来的习俗到这个新地方,新地方代表意见,苏格拉底代表真理,苏格拉底在这里的对话就是一场真理对意见的颠覆。可见,哲人要以真理取代意见无疑会加剧哲人与城邦的冲突。所以,哲学家在语言上要不保持审慎,要不就不要说话,否则最后的结局就像苏格拉底一样。
  三、柏拉图“哲人王”思想的现实性   柏拉图创立的理想国提供的是一种范式,其提议分别经历了三波浪潮,分别是男女平等、共产共妻、“哲人王”[5]。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次浪潮。柏拉图首先从主客观两个方阐明了哲人在现实中不当王的原因,但“哲人王”的必要性又促使其提出了培养哲人的途径。
  1.哲人不当王的缘由
  哲人统治具有可能性,但能统治并不意味着能去统治。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从哲人本身看。沉醉于思辨的哲人,并不愿意回归尘世,干涉人事,他们更愿意把灵魂放在更高的东西上。哲人在哲学的领导下过着美好的生活,强迫他们回到洞穴,就是让他们放弃了美好的生活。
  从政治权利与哲人的关系来看。个人的灵魂与城邦的灵魂相似,但是他们根本上是冲突的,灵魂是向外寻求,追求的是一种脱离习俗的自由。
  从哲人与公众的关系来看。公众认为哲学就是无用之学,阿里斯托芬特意创作了《云》来讽刺苏格拉底只知道关心天上的东西。公众除认为哲学无用外,还认为大多数哲人是坏人。然而我们知道建构城邦时需要的品质,如正义与节制,勇敢与大度。这些品质是拥有天赋的人才能够把握的,所以把哲人理解为狡诈的谋略家实在有失偏颇。
  面对以上种种现实状况,哲人的生存无疑面临着巨大挑战,时刻受到公众的质疑与责难。
  2.培养哲人的现实途径
  由于生存的困境,一些具有天赋的哲人甚至会放弃追求智慧的道路。在生存困境与迫切创建美好城邦矛盾中,哲人的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如何培养哲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应先挑选出有天赋的开始教育,然后从中再挑选出一些人继续学习成为护卫者,从护卫者中再挑选一些人进行哲人培养。可见,哲人必须要有极端对立的基本气质以及敏锐的理解力,要想成为哲人,要有天赋。
  第二,算术学、几何学、天文学是哲人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应从小开始传授且不能强制灌输。算术能够培养一个人的理性思维,我们既需要感性直观又需要理性推理,算术能够对战争以及真理的追求有所帮助;几何学的观察对象是一种永恒的事物,不仅涉及平面几何,还有立体几何;天文学学习应该与几何学的学习方法一样,追问实在本身。
  第三,辩证法是最核心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的哲人,才能够认识到善的理念。如果用辩证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把握善的理念,就能够达到对理念的认识。辩证法能够让我们追问事情的真相,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
  四、对“哲人王”思想的评价
  1.对正义的启迪
  《理想国》致力于构建一个美好城邦,城邦对于公民具有保护力量,如何把这股力量变得更强,柏拉图从讨论正义开始,他将国家中的人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护卫者、工匠,这三个等级的人都追求善,各个等级的人以整个城邦利益为出发点,当其各司其职时,正义的城邦也就实现了。为保证城邦的内部团结,柏拉图提出了共产共妻的思想。“哲人王”的教育以及严格控制生育确保了统治者的纯正以及护卫者的勇敢与忠心。但这种将人局限在一个甚至是唯一一个生活领域,也忽视了人的复杂性。不过,对于思考什么是正义的城邦、正义的人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2.对德性的追求
  柏拉图在塑造正义城邦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种以德治国的策略,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也启发统治者除掌握必备的政治知识外,还需要培养自身德性。
  但柏拉图认为“哲人王”不需要群众的评价,能够对“哲人王”做判断的只有神或者统治者自己,波普尔指出这样会导致贵族阶级的专政,把柏拉图视为开放社会的敌人。
  综上,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确有不足,但在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上,可以对青少年的教育,正义城邦的构建等方面予以启发。
  五、结语
  《理想國》以正义为起点打开了探索国家理想模式的大门,从城邦到个人,由城邦正义到城邦哲人的培养,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对哲人实现统治的愿望。在对假哲人进行严厉指责之后,指明了真哲人的含义,同时也道出了“善的理念”。运用洞喻、日喻、线喻等展现出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意见与理念,表达了哲人对真理有着无尽的追求,也体现了哲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为哲人实现统治增加了难度,正因为他们向往真善美,而不愿停下脚步为尘世所累,但是哲人又不忍同伴受苦,这又为哲人实现统治增添了些许希望,也激励我们去探寻培养哲人的现实途径。有人说“哲人王”思想是一种贵族政治,但是我们也应该立足当时所处的客观条件,公正地评价“哲人王”思想。纵观整个“哲人王”思想,其展现了权力与知识的结合,给我们也提供了研究政治问题的新视域,引导着后人不断寻求理想政体。
  参考文献:
  [1]程志敏.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何禹潼.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理论审视——基于《理想国》的文本分析[J].学理论,2013:68-69.
  [3]史密斯.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68-70.
  [4]柏拉图.理想国.[M].顾寿观,译.长沙:岳麓书社,2010.
  [5]弗里德兰德,克里格,沃格林.《王制》要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2-124.
  (责任编辑:许广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42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