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校园贷视角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分析;产生校园贷行为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校园贷的角度总结出非理性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构建当代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其目的在于形成社会、校园、家庭三 者间的合力,促成当代大学生养成适度、绿色、法制的消费观。
  关键词:校园贷;理性消费观;大学生
  一、校园贷概念的界定
  校园网络贷款的简称就是校园贷,指的是网络上的贷款平面针对高校大学生所开展的一项贷款业务。校园贷主要是利用 P2P 平台对小额资金进行聚集并将其借贷给高校校园中有借贷需求的大学生,这是一种民间的小额的借贷模式,其中提供网络贷款的机构就是所谓的P2P网贷平台。校园贷是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借贷形式,借贷双方都会根据借贷行为签订相应的借贷合同。综上所述,校园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利用借贷平台让资金在放款人与大学生之间实现流通的一种借贷方式。
  二、实际调查情况简述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延边大学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28份有效问卷,调查了延边大学部分大学生日常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以及网贷使用情况等。
  在128名研究对象中,被试对象性别分布为男33名(25.8%),女95名(74.2%),女性偏多,本次调查对象偏向女性;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为大一8名(6.3%)、大二23名(18%)、大三68名(53.1%)、大四14名(10.9%)、研究生12名(9.4%)、博士生1名(0.78%),各年级的同学均有涉及,但是更集中与大三年级的同学;调查对象的所属专业文科类66名(51.6%)、理科类23名(18%)、工科类30名(23.4%)、艺术类6名(4.7%)、其他类别专业3名(2.3%),提及了各个类别专业的同学,其中文科类的同学占比较大。所以,本次调查得出的结果对于延边大学本科三年级的文科类女同学这一群体最具代表意义。
  三、大学生参与网络信贷存在的风险
  (一)过度消费易助长非理性消费观
  通过调查显示,在有参与网络信贷的大学生中,大多数人的网贷款项用途涉及日常消费和购物,占53.42%;有6.85%涉及创业和学习培训,36.99%涉及应急周转,2.74% 涉及旅游支出。大学生将网贷款项用于创业和学习培训,能够带来收入或自身能力提升的回报。但是有56.16%的大学生网贷款项涉及消费购物和旅游,这类资金使用方式很难为大学生带来与支出相对应的收入回报。这种有支出、无收入回报的超前消费方式及所形成的消费观是非理性,并且非理性消费观的滋长容易在网络信贷供给的刺激下转变为非理性消费行为。
  (二)导致还贷压力和安全隐患
  根据调查,72.66%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只有18.75%来源于兼职和勤工俭学。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一旦进行借贷,很难靠自身偿还。在已参与的大学生中,57.53%的人通过自己省吃俭用还款,只有27.4%的人在借款后能够自己赚取收入还款;并且7%的人通过向同学和家长借钱还贷。当贷款到期时,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大学生很难靠自身清偿债务,只能够通过家庭或借新贷的方式缓解,将面临巨大还贷压力。
  近两年来,校园“裸条借款”、“盗用同学信息借款”、“大学生因高额负债自杀”等事件屡屡曝光,其罪魁祸首都是不良校园贷。一方面,大学生在申请网贷时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和联系人信息,这些信息都与大学生的财产紧密相关,过多个人信息的暴露可能危及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一些网贷平台在大学生无法按时还款时,不是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进行起诉催收,而是通过威胁恐吓、跟踪上门讨债等极端方式催债,造成大学生心理恐慌,给大学生的人身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三)导致信用缺失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借款后,86.3%的同学可以按时按额还款,但是仍然存在着13.7%的同学还款不及时或者金额不足。目前各家银行已经具备统一的征信系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服务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各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了解借款申请人在其他银行的借款信用情况,同时也需要对其他银行提供本行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借以完善整个系统。大学生在参与网贷后,如若没有按期还款便会产生大额利息和滞纳金,最终导致无力偿还、债台高筑;严重的将会在全国征信系统中被记录,使得个人信用被大打折扣,影响将来的贷款和发展。
  四、大学生参与网络信贷的原因分析
  (一)超前消费欲望导致的对资金的需求
  调查显示,71.72%的同学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根据延边州的消费水平,1000-2000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完全足够的。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就消费需求而言较其他群体更加旺盛,表现为追求时尚、个性,并且注重精神享受。同時大学生作为准备进入社会的群体,对于自身的形象追求也达到了职场人的标准,对人际交往中的消费也有一定的需求,并且大学生的社会判断能力尚未健全,与同学群居的生活也容易使其产生攀比心理,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非理性的特点。然而大学生并没有固定的收入,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家庭给予的生活费,可是消费欲望强烈,生活费供给和消费需求存在矛盾;在压抑消费欲望和寻求资金提前满足消费的选择中,往往选择后者。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固定资产,缺少获取资金的渠道,校园网贷的低审核要求正好能够迎合大学生的资金需求。
  (二)传统信贷市场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资金需求
  在消费领域上,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场所逐渐由实体商店向网上消费平台转移,网购由于选择丰富、方便快捷,是众多大学生消费的首
  选方式。在支付方式上,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交易成本低、运行效率高、覆盖范围广等优势迅速崛起;其中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线上支付方式凭借其便捷高效的优势,在大学生中被普遍使用。   大学生消费场所和支付方式选择的改变推动了校园网贷的发展。银监会200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限制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无经济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在此之后,大学生信贷市场暂时出现了空白。但随着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一些机构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开始以网络贷款的形式进入大学生信贷市场。在形式上,网络贷款避开了信用卡办理时的约束,并且审核要求更低,无需第二还款来源方同意;在操作方式上,完全的线上操作也比信用卡更加方便快捷;在推广方式上,网络贷款常常伴随着网络购物出现,能够较容易地吸引大学生。
  (三)政府和校园监管出现漏洞
  政府监管出现漏洞。一些网贷平台打着“低利率”、“免手续费”、“快速到账”等口号吸引大学生眼球,实则是一种过分营销和虚假宣传行为;在诱导大学生消费时有意识弱化关于手续费、滞纳金等费用的介绍,使得大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在借贷过程中所需支付的额外费用。并且一些网贷平台知道部分学生贷款后无力偿还,仍然向学生放贷,通常是在借贷时留下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为了确保贷款顺利进行也不会将贷款事项告知家长。当一些大学生在借贷后难以偿还本金及产生的利息和滞纳金,网贷平台便会联系学生家长,使得家长不得不为孩子买单。然而对于网络信贷,政府并没有出台明确的监管政策。在我国的工商登记中没有网贷业务,没有监管部门,截止目前,政府仍没有出台系统、具体的监管政策对网贷平台进行审核管理,降低因为网络平台自身原因所带来的风险。
  校园监管的漏洞。通过调查,有21.09%的同学在校园及周边接触过网络信贷的宣传,32.81%的同学是通过电视网络知道网贷,28.91%的同学通过周围同学的介绍了解网贷,还有8.59%的同学通过网贷负责人员的推销了解到网贷,还有8.59%的同学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到网贷。
  五、应对校园网贷的建议
  首先,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监管,遏制不良信贷机构在学校、网络上的大肆宣传,学校也要多多开展讲座,为学生普及信贷可能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对网贷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家长应该发挥好督导的作用。放下原有的“孩子上了大学就不用管的”传统错误观念,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并且自身以身作则,促进孩子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最后,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广泛学习相关法律、金融知识,了解法律的界限;也要养成“自省自律”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理性的消费观;保持平衡的心态,在与同学的群体生活中要保持心理平衡,注重心理的健康發展。
  参考文献
  [1] 肖楠.从校园贷视角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观[D].沈阳工业大学,2018.
  [2] 于菲菲.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7.
  [3] 康健,孟杰.浅析校园贷款的现状及防治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114-115.
  作者简介:仇鹤潼(1998.04-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3674.htm